大師的情懷,被遺忘的中國農業大師:李振聲,當代后稷、小麥之神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小麥平均畝產達不到50斤,想想這個數字有多可怕,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我們的祖輩父輩對白麵饃有那麼深的感情,那麼稀罕它!

小麥是小的,不僅名字裡有“小”字,麥粒也如此之小,以致於單粒都不好稱其重量,人們只好拿1000個麥粒來稱重,叫做“千粒重”,用來描述品種的優劣。

大師的情懷,被遺忘的中國農業大師:李振聲,當代后稷、小麥之神

我們現在種植的普通小麥,就是由三種野生植物,經過兩次天然遠緣雜交,九千多年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而形成的。人類最早種植的小麥叫一粒小麥,一粒小麥的產量是很低的;以後是二粒小麥,二粒小麥就是由一粒小麥與擬斯卑爾脫山羊草經天然遠緣雜交而產生的,二粒小麥的產量高,慢慢取代了一粒小麥;二粒小麥又遇到另外一種田間雜草叫粗山羊草,通過二粒小麥和粗山羊草相互雜交和染色的加倍就形成了最古老的普通小麥,又經過了五千多年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才形成了我們今天種植的普通小麥。

李振聲院士1931年出生于山東淄博農村,他恰好趕上了山東1940、1941、1942連續3年大旱,捱過餓,深知糧食的珍貴和重要,所以他一輩子都在和小麥打交道,為中國的糧食作出了不下於袁隆平院士一樣的功勞!

五十多年前,李院士響應中央支援大西北的號召,放棄北京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背起行李,從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奔赴西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楊凌(1932年,于右任先生和楊虎城將軍親自勘察地址,選擇楊凌,成立了“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如今的楊凌已經舉世聞名,成為名副其實的農業科學城),在西北植物研究所開始了小麥育種的研究。那時,農業生產上遇到的突出問題是小麥條鏽病大流行,導致小麥減產20—30%。引起小麥條鏽病大流行的原因主要是病菌的變異速度比育種速度快!當時培育一個小麥新品種需要8年時間,而條鏽病平均5年半就能產生一個毒性更強的生理小種,成為一個世界性難題。

大師的情懷,被遺忘的中國農業大師:李振聲,當代后稷、小麥之神

為了尋找新的抗源,李振聲系統蒐集鑑定了800多種牧草,發現野生的長穗偃麥草等對條鏽病有很好的抗性。於是他大膽地提出了通過遠緣雜交,將草的抗病基因轉移給小麥,選育持久性抗病小麥品種的設想,這個設想得到了植物學家聞洪漢教授和植物病理學家李振歧教授的支持。

開展遠緣雜交,有三道難題擋在面前:雜交不親和、雜種不育和後代“瘋狂分離”。從外觀上看,雜種分離的類型很多,而且很不穩定。有時一個雜種看著很好,而下一代面目全非了。李振聲帶領課題組做了大量的細胞遺傳學研究,弄清了問題的實質。

接下來就是對雜種的鑑定與篩眩這需要更大的耐心和細心的工作。1964年,小麥成熟前連續40天陰雨,到6月14日天氣突然暴晴,一天的功夫,幾乎所有的小麥都青幹了,課題組篩選的1000多份雜種中除小偃6號的祖父(小偃55-6)和長穗偃麥草之外,其他全部青幹了。只有一個仍保持著金黃顏色,這是一個十分難得的材料,李振聲帶領課題組緊緊抓住這個機遇,又經過兩次雜交,育成了一個具有相對持久的抗病性、高產、穩產、優質的小麥新品種--小偃6號。小偃6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耐強光和乾熱風,作為陝西省小麥骨幹品種長達16年以上,至今仍然有50多萬畝的種植面積!成為我國推廣時間最長的自育小麥品種,1985年獲得國家發明一等獎。

大師的情懷,被遺忘的中國農業大師:李振聲,當代后稷、小麥之神

小偃6號作為小麥育種的骨幹親本,衍生出了50多個小麥品種,其中國審品種10餘個,這些品種累計推廣3億畝以上,增產小麥超過150億斤。從而開創了遠緣雜交育種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的先例。

1987年,已經在西北工作了31年的李振聲被調回北京,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上任沒多久,李振聲就提出在黃淮海地區進行中低產田治理的建議。

  當時,我國出現了自1984年以來糧食生產的三年徘徊,三年糧食沒有增加,而人口增加了5000多萬。政府急於想找到打破徘徊的方案。李振聲通過三個月的調查,預測黃淮海地區有500億斤的潛力,提出了黃淮海中低產田治理方案。在周光召院長的全力推動下,中國科學院25個研究所400多名科技人員深入黃淮海地區與地方科技人員合作開展了大面積中低產田治理工作,發揮了帶動作用。事實證明這個預測是正確的,當我國糧食從8000億斤增加到9000億斤時,黃淮海地區的增長數是504.8億斤。

  2005年4月,在博鰲論壇上,李振聲用大量科學數據對十年前美國人萊斯特.布朗那本名叫《誰來養活中國?》的暢銷書進行了回應。李振聲彙集了我國近15年的有關數據,與布朗預測的情況進行對比。結果發現布朗的三個推論都不正確,都不符合中國實際!第一,人口增長速度比他預計的慢了1/3,

  布朗預計後40年人口年平均增長1200萬,

  而2003年我國人口實際增長只有761萬。第二,人均耕地減少的速度不像布朗預計的那樣嚴重,因為通過遙感測定我國耕地面積比原來公佈的傳統數字多出了36.9%。第三,我國糧食15年合計進出口基本持平,淨進口量只有879.4億斤,相當於總消費量0.6%,微不足道。

  李振聲認為應該將這些真實情況告訴世界,中國人能養活自己!現在如此,將來我們相信憑著中國正確的政策和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也必然能夠自己養活自己。

大師的情懷,被遺忘的中國農業大師:李振聲,當代后稷、小麥之神

  

  回顧50多年來所走過的歷程,李振聲認為有四點在自己的工作中是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一,要有社會責任感。是社會養育、培養和教育了自己,自己應該向他們、向社會做出回報。第二,工作要有明確的目標。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時間有限,智慧有限,一生中能做的事情有限,所以目標必須明確集中。第三,要有持之以恆的毅力。探索和揭示自然規律,需要經過一個反覆試驗的過程,研究對象越複雜,需要的時間就越長,如小麥育種,平均需要8年時間才能育成一個新品種。所以,做這類研究,沒有毅力是絕對不行的。第四,要依靠集體和團隊。現代科學技術,除數學外,很少能有個人來完成,一般都需要一個團隊,因此依靠集體和團隊是成功的保證。

 李振聲還反覆強調哲學對科學研究的指導作用。他說自己學習哲學的捷徑是讀毛主席的《實踐論》和《矛盾論》,幾十年的經驗,讓自己深刻體會到,學點哲學的確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錯誤,做研究少走彎路。

李振聲給自己談起75歲之後確定的任務有三個:第一, 繼續著力培養青年一代,促進他們的工作有更大發展。第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業諮詢工作。第三,看看書報,練練書法。

主要內容來自於人民網,作者蔣建科,編輯略有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