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想到你的話,我就好害怕。


媽媽,想到你的話,我就好害怕。| 心理諮詢

01

有位男讀者發來這樣幾條信息:


媽媽,想到你的話,我就好害怕。| 心理諮詢


媽媽,想到你的話,我就好害怕。| 心理諮詢

這位結婚三年、生子一年的男人,因為家庭矛盾夾在母親和妻子之間左右為難。

他坦言,很多時候,他內心也認為母親的行為是有問題的:

比如,經常擅自闖入他們夫妻的房間,讓正在休息或換衣的妻子很難堪;

比如,亂用民間偏方給孩子治病,導致孩子病情加重;

再比如,經常帶一些拐了18道彎才有半毛錢關係的親戚來家裡吃飯聊天,擾亂了一家人有序的生活……

但行為上,他又不敢站在妻子的立場上,說哪怕一句提醒母親、批評母親的話。

“我媽為我犧牲太多啦。”他像個做錯事的孩子一樣,滿懷愧疚和自責地說,“我媽這大半輩子,簡直就是為我而活的。她千錯萬錯,我也不能說她的錯啊,她太苦啦,我不能背叛她。”

9歲那年,他父親因病去世,撇下他們孤兒寡母。此後,為了他,母親未再嫁人,靠在鎮上開雜貨鋪,進貨送貨,風來雨去,節衣縮食,省吃儉用,養他長大,供他讀書。

大學畢業後,為不讓母親失望,他辭掉省會外企的工作,回到距家很近的三線城市,娶了書香門第的教師媳婦,把操勞一生的母親接到身邊享福。

但,幸福並沒有如期到來。

住在一起後,因為母親的強勢和干預,兩代人之間矛盾不斷,婆媳怒火一點就燃。

一受委屈,母親就會號啕大哭。一不遂願,母親就會離家出走。一有矛盾,母親就說“我還是不是為你好”,一遭反對,母親就怨“我為你犧牲這麼多,到頭來你卻這樣待我”……

母親的犧牲,成了他掙脫不掉的原罪,愛有多深,罪就有多重。

對母親的愧疚,讓他把自己釘在十字架上,備受煎熬,無力掙脫。


媽媽,想到你的話,我就好害怕。| 心理諮詢

02

現實中,多少媽媽在拿著犧牲,綁架自己的至親孩童。

又有多少不幸子女,在這種愧疚中,潦草原本珍貴的餘生。

“要不是為了你和妹妹,我早就喝農藥死了。”

這句話,是另一位女讀者,轉述給我的她母親最愛說的話。

她父母關係不和,父親出軌還家暴,經常對母親大打出手,母親死活不離婚,理由是:為了她和妹妹。

小時候,我最大的噩夢,就是我媽鼻青臉腫地坐在地上,摟著我和妹妹哭訴:“我早就活夠了啊,要不是為了你倆,我早就不活了啊”。

這讓我感覺到自己是多餘的累贅,是拖累的後腿,是該替媽媽捱打的那個人。

為了改善這樣的局面,擺脫這樣的家庭,這位女讀者16歲輟學,18歲懷孕,19歲就當了媽媽。

因為未婚先孕,因為經濟窘迫,她生活得非常糟糕。

令她更痛苦的是,即便她和妹妹成年,結婚生子,依然遭受家暴的母親也沒有選擇離開父親。

有一次,被打得渾身是傷的母親,把她們姊妹倆喊回家,再次哭訴“我受這麼多年罪,還不是為了你們”時,她終於出離憤怒,戳穿謊言:

媽媽,我知道這些年你受了很多苦,但你是否知道,你總是這樣哭訴和指責,已經讓我們很害怕回這個家。

因為,一回到這裡,我們就覺得對你是有愧的,有罪的。

現在,我們已經長大,也都當上了媽媽,你為什麼不離開我爸?還是說,你壓根兒就沒有想過離開他?

你一再的譴責,到底是真的為了我們倆,還是為了讓我們成為你和我爸長期爭戰的砝碼?

是的,媽媽,這些年你為我付出了很多。不用你說,你的愛我也記得。

但是,媽媽,請你不要,再用“為你犧牲這麼多”去掩蓋自己靈魂的懦弱,也別再以“都是為你好”去粉飾自己思變的懶惰。

如果真愛我,請你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活成一束光,一道電,一團火,一泓不用言說依然波光粼粼的湖泊。


媽媽,想到你的話,我就好害怕。| 心理諮詢

03

不要把自己的選擇,強說成捆綁孩子一生的枷鎖,是為人父母最重要的必修課。

採訪過這樣一位女孩。

她曾以優異成績考上重點大學,大學畢業後和愛人一起創辦公司,身價數千萬後又投身公益事業,常年資助那些貧困又努力的山區孩子。

令我意外的是,這個笑容淺淺、言語慢慢的女孩,是在單親家庭長大的。

7歲那年,母親和父親離婚,因為能歌善舞的父親,喜歡上了自己的學生。

那是30年前的舊事了。

在那個名分大於一切的年代,主動提出離婚的母親,曾對女兒這樣解釋婚變:

媽媽選擇離婚,是不願心有膈應地拴你爸一輩子,也不想你爸小心翼翼地討好我後半生。這不是你的錯,你也不要為此難過。

她母親在單位黨辦,工作認真負責,能力紮實過硬,但為了抽出更多時間照顧她,放棄一次次升遷的機會,直到退休後還是一名普通科員。

長大後,她一度對此抱歉,母親卻勸慰說:

那時,我只是想抽出更多時間陪你,因為和你在一起,更能讓我心安。我放棄了升遷,不是因為你,是我壓根兒對仕途沒有興趣。

年輕時,母親長得好看,總有熟悉或不熟悉的叔叔伯伯,以修水管、搬煤球、運米麵的藉口,到家裡來,被母親一一謝絕後,漸漸不再登門。

她以為母親是怕她受委屈沒有再婚,成人後就央親戚給母親介紹老伴,母親笑了:

我沒有再婚,不是為了你,是因為沒有遇到合適的人。與其混混沌沌地遷就,不如干乾淨淨地獨處。

後來,她長大了,結了婚,生了子,像母親那樣平和又努力,堅韌又篤定,她才知道,那個像大地一樣慈悲溫和的母親,是多麼了不起的一個女人。

能夠溫柔地活著,是一種珍貴的能力。感謝她的母親以自我負責的態度教育兒女:

我的孩子,我離婚,不是為了你,而是不想委屈自己。

我放棄工作,不是為照顧你,而是我願意和你在一起。

我省吃儉用,不是因為養育你,而是我想把生活過得簡樸有序。

我沒有再婚,也不是因為擔憂你,而是現實中沒有人讓我中意。

就連,我傾盡所有成就你,也從不覺得委屈,因為我想看見你追夢歡愉。


媽媽,想到你的話,我就好害怕。| 心理諮詢

04

中國式親子的最大問題,就是父母因無法安放絕望無助的自己,就打著“還不是為了你,我才犧牲了自己”的名義,讓孩子在愧疚中一生過得擰巴又委屈。

前天晚上,8歲的兒子突然對我說:“媽媽,我長大了,要給你買套別墅。”

我驚訝地問他:“為什麼?”

他摟著我的脖子說:“媽媽,你看,為了讓我上學方便,你貸款借錢買了套離學校近的房子。為了掙錢,每天工作都這麼辛苦。我長大了,要給你買套大房子。”

聽罷,我很感動。

但我知道,讓孩子心懷內疚地負重前行,不自覺地種下“媽媽愛我,我卻害了她”的認知,是非常可怕的。

我握著孩子的小手,盯著他明亮的小眼睛說:

媽媽買房子,不是為了你上學,而是因為爸爸媽媽的單位都在這邊,這裡是市中心,生活起來也很方便。媽媽自己也想享受這種方便。

媽供養你讀書,是自從生你的那天起,媽媽就做好的準備,這不需要報答。

媽媽努力工作,是因為媽媽熱愛寫作,很多讀者喜歡看媽媽的文章,這讓媽媽很有成就感。

知道嗎?自從有了你,媽媽再也不孤單了,再也不膽小了,比以前更快樂更幸福了,這都是你給媽媽的呀,媽媽要感謝你。”

聽完我的話,兒子長出一口氣,歡快地說:“這樣啊,媽媽,那我專心寫作業去啦。”

我之所以對兒子說出這番話,是我常常告誡自己:

一個母親,要有多絕望,才會時時提醒孩子,自己有多好,付出有多多,犧牲有多大。

而一個孩子,要有多麼愧疚,才會時時念叨,父母有多苦,報答有多重,孝順有多該。

我曾是這樣的孩子。

很多出身底層、遭遇艱辛、內心委屈的人,都曾是這樣的孩子。

但我不想當這樣的父母:用沉重的愛套牢孩子的手腳,禁錮他的靈魂,讓他在自責不安中成為一個恐慌的小孩。


媽媽,想到你的話,我就好害怕。| 心理諮詢

05

為人父母,修行一場。

正在看此文的你,不管人生遭遇怎樣的苦難,也不管內心歷經如何的悲歡,都要記得常常對你的孩子說:

孩子,我愛你,是因為我需要通過愛你,來遇見溫暖的自己。

我陪你,是因為陪你的時間裡,我自己也不再感到孤寂。

我養你,是因為養你的過程中,我也修煉了自己的壞脾氣。

我堅持走到今天,是因為我內心對生活也有很多美好希冀。

所以,孩子,謝謝你。

是你,讓我懂得:

所謂母子一場,不是我在犧牲,而是你在成全;不是我在奉獻,而是你在陪伴;不是我在受難,而是你在垂憐。

謝謝你,選我當你的媽媽。

有了你,我才想走遍天下。

閒時花開(ID:xsha369):作者劉娜,80後老女孩,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能寫親情愛情故事,會寫親子教育熱點,被讀者稱為“能文藝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