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毫米機槍威力強大,西方為何不使用,還堅持12.7毫米口徑?

14.5毫米機槍威力強大,西方為何不使用,還堅持12.7毫米口徑?

蘇制KPV14.5毫米重機槍平射狀態,這槍不充分的固定,僅憑三腳架受振動的影響,是很難控的,嚴重的影響到了射擊精度,它邊上的DShk–38型12.7毫米重機槍會好一些。

14.5毫米這個口徑據說是延續了二戰期間西蒙諾夫PTRS–41和捷格佳廖夫PTRD–41兩型反坦克槍,由於坦克的出現,步兵連隊(營以上有戰防炮)需要一種可靠的反坦克武器,當時只有反坦克手榴彈、莫洛托夫雞尾酒燃燒瓶,只能在幾米內攻擊坦克,不但效果差而且極其危險!所以,必須要研製在150米外穿透坦克裝甲的武器,反坦克槍就是根據這個需要研製的,當時西蒙諾夫大師和捷格佳廖夫大師認為12.7毫米口徑有點小,不足以擊穿30毫米厚的坦克正面裝甲,需要加大口徑才行...就出現了蘇聯獨有的14.5毫米口徑。

14.5毫米機槍威力強大,西方為何不使用,還堅持12.7毫米口徑?

《潘菲洛夫28勇士》裡面的PTRD–41反坦克槍,它槍口制退器是方形的,而PTRS–41的槍口制退器是圓形的。反坦克槍並沒有維持多久就退居二線了,因為到了二戰中後期坦克的裝甲越來越厚,14.5毫米再怎麼為了大也已經力不從心了!

二戰剛剛結束後,東西方就進入到了冷戰狀態,為了抗擊西方軍事集團的空中優勢,蘇聯又將14.5毫米這個口徑“撿了起來”,利用它比12.7毫米口徑威力大40%以上的優勢,研製出來專用的14.5毫米大口徑高射機槍來對抗西方國家軍隊的低空飛機。但,專用高射機槍也沒在一線部隊服役多長時間,因為1950年代初飛機就進入到了噴氣機時代,高射機槍與高速飛行的噴氣機對抗已經力不從心了。

14.5毫米機槍威力強大,西方為何不使用,還堅持12.7毫米口徑?

蘇軍ZPU–4型14.5毫米高射機槍,這種高射機槍重量在2噸左右,自身沒有機動能力,需要有車輛牽引,雖然可以拆卸成大件由畜力馱運,但仍然很重,該槍參加過越南戰爭,與美軍各型噴氣機對抗當中很少有擊落的記錄,原因就是子彈威力太小,射程和射高太近/太低。

14.5毫米機槍威力強大,西方為何不使用,還堅持12.7毫米口徑?

相對於蘇聯步兵槍械的口徑細化,西方軍隊的走的是減少口徑道路,理由是減輕後勤負擔,重機槍就美製M2型12.7毫米口徑一個型號,而且槍的基本結構用了差不多100年,也不打算研製新型號更換,西方步兵連隊火力打擊是有層次的:600米之內是步槍和輕機槍的打擊範圍、600~1200米是12.7毫米重機槍的打擊範圍、再遠的距離就是60~81毫米口徑的迫擊炮了,火力之間銜接比較好沒有空白,而且打擊輕型土木工事、壓制單兵火箭筒、狙擊手這類任務12.7毫米重機槍完全勝任,實在是沒有必要去研製更大口徑的重機槍,而蘇軍在1960年代也是這樣的火力配置,14.5毫米雖然是為了壓制12.7毫米口徑,但是這種口徑的重機槍一般都安裝在了車輛上或者佈置在關卡、隘口一類的固定火力點,隨步兵連隊徒步行軍是很少見的。

14.5毫米機槍威力強大,西方為何不使用,還堅持12.7毫米口徑?

14.5毫米重機槍子彈和12.7毫米重機槍子彈的直觀對比。

總之,二戰以後隨著科技的發展步兵營連分隊的武器已經細化的比較完善了,不但有新型的步機槍,還有狙擊步槍、單兵火箭筒和自動榴彈機槍(自動榴彈發射器),60~120毫米迫擊炮...在8000米內構成了很綿密的火力打擊體系,已經不在是二戰時期那種一槍多用/多能的時代了,所以12.7毫米重機槍反而在這個體系當中由於重量相對的輕(子彈也輕,攜帶量會增加一些),完全勝任分配給它的任務,反而是比14.5毫米機槍使用靈活,但14.5毫米重機槍用在車輛上、當做艦艇輔助武器在射程和威力上確實好於12.7毫米重機槍。

武器裝備的使用原則要根據戰場需要而定,各自有實際需要,所以14.5毫米和12.7毫米相互之間是不能替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