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瞎拍、編劇亂寫,這些電影界毒瘤連張藝謀都看不下去了

最近的電影界簡直被張藝謀刷了屏。

在平遙國際電影節的大師班上,2000名觀眾和媒體“擠”在一起,聽這位“能讓14億甲方滿意的乙方”的大師級人物探討中國電影。

張導對電影的熱枕程度顯而易見,始終保持著高頻率高質量的作品輸出,可現場一有人提到質量問題,連他也不免要感慨一句——“電影容易拍,好電影很難拍”。

導演瞎拍、編劇亂寫,這些電影界毒瘤連張藝謀都看不下去了

的確,電影市場向來不缺新作品,票房記錄也在不斷刷新,但質量卻存在著明顯問題。

首當其中的,就是編劇人才的缺口,“有時電影拍的慢實際上就是出問題在劇本上,沒有好劇本,真的無法動手”。

一個好劇本就當於遙控器,它指揮著人物的設定,在面對與外人的互動時該作如何反應;指揮著相互聯繫的劇情,如何推動才具有邏輯性,是一部作品的基礎。

如果當一個劇本沒有做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那拍得再好情節都是分散的,這一點在小說改編的電影中體現的尤其明顯。

很多此類電影中,編劇常常會忽視書面語言和電影語言的不同,缺乏對劇本的仔細研磨,再加上原著的質量參差不齊,質量好的,很多都因世界觀過於龐大不好製作而導致“水土不服”;質量不好的,拍成畫面也只會雪上加霜。

導演瞎拍、編劇亂寫,這些電影界毒瘤連張藝謀都看不下去了

除了缺少好劇本,還缺少好導演。

張藝謀在大師班裡著重提過一句話:“很多年輕導演,連‘一片遊’都達不到”,他們將電影單純的看做賺錢吃飯的工具,絲毫不顧及作品質量。

比如創下了超低口碑的《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不僅故事內容缺乏邏輯,製作也沒有達到及格線,演員水平更不需要多加評論,網友的評價已經給出了答案——“還沒學生作業拍的好”。

不得不說畢導剛觸電,就靠處女作一戰成名,也將導演的門檻拉到了新低。

導演瞎拍、編劇亂寫,這些電影界毒瘤連張藝謀都看不下去了

電影質量問題還不止以上兩個。

在許多資本方眼中,也只將電影視為一種能夠盈利的產品,於他們而言,投資就是用盡量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流量。

正是基於這種態度,他們更願意花錢請個流量小生穩妥地賺取粉絲錢,而不是把錢賭在觀眾不一定買賬的製作上。而一般的電影從業者在資本方面前大多處於被動狀態,自然會順應他們的需求。

導演瞎拍、編劇亂寫,這些電影界毒瘤連張藝謀都看不下去了

就像創下了票房紀錄的《流浪地球》。

據當時的消息稱,某影視公司在投資了《流浪地球》後於拍攝前期撤資,轉而去投資愛情電影。

很多人都覺得,投資方一定是沒有想到郭帆導演會將大量經費用在特效製作上,而不是去請有流量的明星。

不論事實如何,國產科幻電影由於此前缺乏成功案例,確實不被外界看好,而且如此大成本的投資確實存在很大的風險,出於這種考量撤資也是情有可原,但幸好電影團隊最終堅持了高製作,不然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功。

導演瞎拍、編劇亂寫,這些電影界毒瘤連張藝謀都看不下去了

站在投資的角度上講,資本家不是藝術家,他們關注的點永遠會在盈利上,這種出發點沒錯。

但站在電影的角度看,這就極大的影響了作品質量。

最好的例子莫過於《盜墓筆記》,評分不過4.7分,卻能斬獲10億的票房,其背後的原因無非就是南派三叔跟鹿晗等人擁有的粉絲基礎。他們可以在不考慮電影質量的前提掏錢買票,也可以免費為其在社交平臺作宣傳,更可以給電影院鎖場以獲得上座率。

但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粉絲電影”的泛濫。

導演瞎拍、編劇亂寫,這些電影界毒瘤連張藝謀都看不下去了

“粉絲電影”是因為有粉絲願意買單,所以資本和市場也跟著敷衍,但這一套模式在當下的電影環境中在逐漸打破。

近兩年,觀眾彷彿慢慢從流量電影的時代走出來,漸漸注重電影質量,劇情存在硬傷的《上海堡壘》成績不佳,頂流肖戰的《誅仙》即便有粉絲的努力也沒能破4億,這一切都在說明觀眾審美的逐漸轉變。

導演瞎拍、編劇亂寫,這些電影界毒瘤連張藝謀都看不下去了

吳京的成功打臉了流量時代,郭帆導演的《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元年,餃子導演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又使得國漫崛起又有了新期待。

雖然不敢說這些高質量並具有時代開闊性的電影已普遍被觀眾買賬,但相信有這些人的前例在,電影行業會慢慢改變思路,真正地將質量提升上去。

導演瞎拍、編劇亂寫,這些電影界毒瘤連張藝謀都看不下去了

​就像張藝謀所說——“中國電影的數量是上去了,而且票房也上去了,質量一直是大家關心的問題,但質量是要靠所有人的努力堅持不懈地去耕耘的,偉大的作品終會有的,不要著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