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照明風口已至,2020年全球市場有望達243億美元

電光源也稱燈泡或電燈,該類是指將電能轉變為光的器件。目前按發光原理可分為白熾燈(指因電流通過使鎢絲白熾而發光的燈)、氣體放電燈(指電流通過燈兩端的電極形成氣體放電而產生光的燈)和發光二極管燈。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發達國家產業調整的加快,全球照明電器產品訂單和生產基地逐漸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逐步成為照明電器產品出口大國。

2017、2018年出口額仍保持小幅增長的態勢,近年來,中國照明電器行業總體銷售額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2016年和2018年出現小幅下降,整個中國照明電器行業受國際經濟環境動盪和市場需求不足的影響,正從前些年的高速增長時期轉入平穩發展階段。

特殊環境照明行業的下游為電力、冶金、鐵路、油田、石化、公安、消防、煤炭、部隊、港口、場館、民航、船舶和機械製造等重要基礎行業,這些行業與宏觀經濟的發展趨勢密切相關。

近年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不斷增長,宏觀經濟增速較快,2014-2018年度GDP分別較上年增長7.3%、6.9%、6.7%、6.8%、6.6%,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分別較上年增長15.0%、9.9%、8.1%、5.9%、0.6%,為下游行業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石,從而間接推動了特殊環境照明行業的不斷髮展。

目前我國大型工礦、能源、道路交通、體育或展覽場館等相關行業市場規模巨大,並呈現持續快速增長趨勢。特殊環境照明設備在這些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中比重將進一步擴大,潛在市場容量巨大。而目前特殊環境照明行業的集中度較低,規模較大的企業較少。

國內市場上,中小型特殊環境照明廠商眾多,部分原從事商業照明的大型企業也逐步介入,這使得特殊環境照明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大多數中小照明企業均以價格競爭為主要競爭手段,存在產品同質化的現象。2018年,受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影響,照明行業進入了結構調整和洗牌階段,許多中小照明企業將退出市場,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

隨著結構調整和產業整合,行業的發展方向越來越突出產品質量優勢,產品從低附加值轉向高附加值升級。

特殊環境照明設備廣泛應用於易燃易爆、強振動、強衝擊、強腐蝕、高低溫、高溼、高壓力、電磁干擾、寬電壓輸入等環境,需滿足特種配光、信號、應急等特殊照明需求。個性化的新產品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日益突出,新產品的開發不僅成為佔有市場的有力武器,同時也是帶動公司利潤上升的關鍵因素。因此,產品差異化是特殊環境照明行業的一個顯著特徵。

智能化成為照明行業的發展趨勢。照明行業作為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結合意味著智能化、多樣化、節能化和服務的一體化,照明產品不只是純粹的單一產品,而是具有了更多附加值的照明設計和個性化服務。照明行業將受益於互聯網+的浪潮,突破傳統行業市場需求疲軟、產能過剩、轉型升級的困境。

在物聯網時代和大數據技術的驅動下,照明行業將被重新賦能,藉助互聯網的大數據信息,更加準確地識別和把握複雜和多變的行業趨勢,並真正瞭解和把握客戶的多元化需求。

此外,照明行業將藉助互聯網提供的平臺和電商渠道,改善企業的營銷模式,拓展企業的銷售網絡,通過線上和線下的配合應用,提供科學、系統和一體化的產品和服務,照明產品將真正做到“智能化”。

隨著智能照明設備的廣泛應用,智能照明未來將朝著半導體照明、綠色照明、標準化和人性化的方向發展,不斷推進照明產品的革新。

2018年全球智能照明市場規模約為148.78億美元,預測到2020年可達243.41億美元,市場空間巨大,有望成為照明行業新藍海。

近年來,我國智能照明市場增長迅速,年增長率保持在20%左右,2018年的市場規模約為182億元,2015-2018年的年複合增長率達29.77%,預計2019年和2020年也將保持良好的增長態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