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簡單卻有效的習慣,幫助你作出改變

6個簡單卻有效的習慣,幫助你作出改變

本文共有 5000 字

如果感覺文章太長

那是因為留言太多

和讀者聊天的時候,時常感到,許多朋友都會有這麼一種想法:

我目前的生活很不如意,因此,我迫切地希望有一個方法,或者一個解答,能夠幫我作出改變,變得更優秀、更接近理想的自己。

這種想法當然是很好的,但遺憾的是,事實往往並非如此。

絕大多數時候,改變並非突變,而是漸變。並不存在哪一種方法能讓你變得更優秀,能做到這一點的,只有你的生活方式本身。

我在 別輕易給自己貼標籤 中也提過:許多人對自己身上的缺陷和毛病過於排斥,期望著有一個「銀彈」,下一瞬間,「砰」的一聲,自己搖身一變,把身上的老毛病全都改掉。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真正有效的「改變」是什麼樣的?是當你回顧過去時,連自己也感到驚訝:我過去怎麼會是這個樣子?—— 一切就發生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之間。

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把自己看作一個系統。你身上的每一個特徵、因素、性格,都是構成你這個系統的有機組成要素。接納它們的存在,去直面和理解它們。

然後,從中去尋找薄弱點和瓶頸,給它們施加相應的「力」,讓整個系統慢慢地作出調整,向著你所期望的方向運轉。

在這個過程中,你要做的是:邁出一步,適應它;再邁出一步,再適應它。

如同播下一顆種子,給它足夠的養分和照料,等待時間讓它生長。

所以,今天不講太多大道理,我想跟你分享:這幾年裡面,對我影響比較大的 6 個習慣。

它們足夠簡單,沒有門檻,又足夠有效。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

也希望能幫你找到,屬於自己的那顆「種子」。

1. 跳出所在的位置看問題

我們的敘事文化,總是會有一個特點:喜歡把很多問題建構成「對抗」。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是利益相關者,就會被強迫選擇一邊去「站隊」。於是,你的思維方式,就會受到站隊的影響,很難真正客觀地去看待問題。

這就是所謂的「立場先行」,又俗稱「屁股決定腦袋」。

很多這樣的討論,到最後都會變成什麼呢?中西方之爭,階層之爭,利益之爭,地域之爭……

這並不是一種追求真理的態度。本質上,只是在尋求優越感和貶低對方的快感罷了。

因此,讓自己從所處的位置中跳出來,從第三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是一種需要刻意訓練的思維方式 —— 它可能並不那麼舒服,可能會招致排斥和攻擊,但可以幫助你更全面地思考問題。

舉個例子。前陣子,我合夥人告訴我:有幾筆大資本好像蠢蠢欲動,有可能會進入這個行業,投資一個跟我們形成直接競爭的業態。

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

這個東西怎麼會有人投,只能是燒錢,根本做不下去嘛……

但隨即我就意識到:這個想法,很可能是「立場先行」的結果。它就算不是錯誤的,起碼也是片面的。

—— 這個項目真的做不下去嗎?真的只是燒錢模式嗎?有沒有可能這只是我基於「競爭對手」的立場,所作出的排斥和牴觸而已?

更客觀的做法是什麼呢?至少得先去了解它們整個上下游和商業模式吧。更進一步:它們一定是對手嗎?有沒有合作的可能?有沒有借勢的可能?有沒有一起把市場做大的可能?甚至,有沒有轉型的可能?

這就是一種經過訓練的、對「框架」的質疑和反思。

同樣,當你面對一個問題,產生某種下意識的反應時,不妨問問自己:

我這個反應是客觀的,還是基於我所處的位置,被「建構」出來的應激反應?

這種心態,尤其在爭論中很重要:許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跟別人產生爭論,並不是因為真的想「捍衛真理」,而往往只是因為

「我不願意承認,我有可能錯了」而已。

所以,我才說:討論的目的不是說服對方(實際上也很難實現),而是藉由討論,讓自己更接近真理。

一旦從這種對立中跳出來,從建構的「二元對抗」裡脫身,許多問題其實都會迎刃而解。

2. 只攝入高強度的信息

很多朋友經常問我:如何提高思考能力?

實際上,提高思考能力,並不是像健身一樣,每天要設定幾個動作、做多少組、每組多少次。它應該像吃飯、喝水一樣,內化到每天的日常生活裡。

具體怎麼做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儘可能攝入一些「不那麼舒服」的信息。

經常有讀者問我:平時會不會看某些暢銷書、聽某些流行的課?我一般都不會。為什麼?因為這些內容對我來說,太「舒服」了。

花式舉例說明一個道理,把一句話拆成好幾段,用簡單的類比讓你感覺「聽懂了」……這些做法,可以讓你很舒服,讓你感覺收穫頗豐,但長期來看,對思考能力的提升是無益的。

如同長期吃代餐、喝營養液,消化能力就一定會變弱。

所以,我給你的建議就是:儘量避開低信息密度的內容,多看一些需要動腦思考的東西。

很多人往往有一種思維,覺得好的內容,就應該用明白曉暢的文字,把複雜的道理講清楚。其實不是的。

真正複雜的道理,一定要求你具備相應的基礎和積累。任何內容,一旦被簡化,也就意味著一定會丟失信息。

所以,好的內容是什麼呢?不是簡單易懂,而是信息的高度濃縮:既保持必要的信息量,不至於讓人完全看不懂;同時又儘可能不失真,不簡化,儘量保持信息的核心。

具體而言,像專業文獻,學術論著,經典的教科書,以及一些大部頭的系統性著作,包括不同領域的入門書,這些,都可以是我們用來鍛鍊大腦的材料。

(我在往期書單裡也推薦過許多。可以從 菜單欄-智識學院-免費資源 裡找到)

多看一些高信息密度的信息,讓大腦去咀嚼和消化它們,日復一日,這就是不斷提高思考能力的過程。

有讀者在我文章下面留言:一年前讀我的文章,幾乎看不懂,只能囫圇吞棗。一年後的今天,很多內容都能看懂了,正在努力實踐。回顧過去,覺得自己成長很大,幾乎難以置信。

我不敢說我的文章在這裡面起到了多大功勞,但我相信,不斷給予大腦「不舒服」的刺激,逼迫大腦去適應,才是這裡面最關鍵的核心。

3. 利用碎片時間思考

在我所有的習慣中,我保持得最久,對我幫助最大的,非這一條莫屬。

我經常看到許多人,在百無聊賴的時候,比如等餐、等車、無所事事時,會拿出手機,填補短暫的「無聊」。這時,我都會感到惋惜:

你浪費了多好的機會啊。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忙碌的每一天裡面,能夠抽出一段時間來獨處、思考,暫時隔絕信息的輸入,實在是太難得了。

所以我才說:碎片時間最好的利用方式,不是閱讀,不是學習,而是思考。

思考什麼呢?其實非常簡單。把你之前看到的信息,在腦子裡過一遍,重新去回憶、提取和梳理,這樣就行了。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我的記憶力那麼好。沒有別的,只因為我每天閒暇的時候,都會把之前做過的事情、讀過的文章和書籍,在腦子裡順著捋一遍,自然就更容易記得。

這樣,一方面,可以激活這些信息,讓它們更容易被提取;另一方面,又可以鍛鍊、強化自己的工作記憶,讓它能同時調用更多的信息塊。

我在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喜歡獨處?中提過:人的大腦模式,可以分為TPN和DMN,後者就是我們俗稱的「走神」,亦即碎片思考的本質。

很多人覺得,走神、發呆,是在浪費時間,因為什麼新信息都沒有得到 —— 但實際上,它不但是對大腦結構的整理,同時也是靈感和創意的來源。

當你進行碎片思考時,你會發現,許多平時被忽略的細節,突然都會顯現在你面前;許多苦思已久的問題,突然會跟記憶深處某個節點發生共鳴,被勾連出來。

試一試,有意識地隔絕新鮮刺激對大腦的吸引,經常放空一下大腦,讓思維自然地遊走。

這或許是提高記憶力和思維能力,最「潤物無聲」的方式。

4. 做一些會有長尾效應的事情

什麼是長尾效應?簡單來說就是:一次行動,長期生效。

我開始寫知乎的時候,是13年底。那時,我要求自己每週要寫3個回答,每個回答儘管沒有人看,也都要認認真真去對待,以此鍛鍊自己的輸出。

14年中,有一個回答突然就引爆了,成為了當時的熱門。也是這個契機,才讓我意識到,原來還可以做自媒體。

同樣,我開始寫公眾號的時間,是16年中。那時工作特別忙,承擔著公司好幾個項目,寫公眾號也沒有任何收益,就是忙裡偷閒。寫了一年多,也不過幾萬關注

但17年底,一篇文章「深度思考能力」突然火了,這才有了今天的規模。

如果我沒有先前那些積累,能實現這一點嗎?肯定不能。

這就是一種長尾效應:在日常的生活之外,努力去做一些能夠沉澱下來的事情,提高「遇到驚喜」的幾率。

這些事情,可以是寫公眾號、寫博客,可以是拍vlog,可以是錄製自己做手工的過程,可以是做播客、聊聊感興趣的話題,可以是發佈自己拍的照片,甚至,也可以是拓展自己的交際圈,努力去認識更多的人……

無論如何,只要你在產出一些產品,在向外傳播自己的聲音,在拓展自己的接觸面,你「遇到驚喜」的幾率,都在不斷上升。

興許,通過你的播客,你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合夥人;興許,你開發並維護的軟件,突然被某家公司看中了,打算收購;又興許,你無心錄製的視頻突然火了,給你帶來了更多的商業合作機會。

這些,都有可能。

但使可能性由0變為1的關鍵,是你要去行動。

不要抱著太大的希冀,也不要有太強的目的性,就當作是一種豐富生活方式的手段,去埋下一顆顆種子,並持續給它們照料。

美好的事物總會到來,但它只會眷顧做好準備的人。

5. 有時不妨繞一點遠路

我和許多同行交流過。他們給我的共同感覺是什麼呢?特別忙。

這種忙,是一種以效率為第一優先的模式。但凡所有能假手他人的事情,一定要分出去;但凡對輸出和產品無關的事情,能砍掉就砍掉;甚至,許多人的生活和創業是同一的,生活就是創業本身。

我很欽佩這種行為,但這並不是我想要的模式,我自己也做不來。

我有時會刻意地「繞一點遠路」,做一些看似回報不高的事情。儘管這跟追求效率的宗旨相悖,但對我來說,

它是一種豐富生命可能性的方式。

比如,有時候,涉及一些公司行政事務的事情,我會自己經手一趟。表面看來這毫無必要,但對我來說,這可以幫助我瞭解我所不熟悉的領域,知道這些流程是怎麼回事,增進對這個世界的瞭解。

再比如:我去年進入一個新行業,落地了一個項目,其實沒什麼商業回報,也不為賺錢,只是單純因為:它可以彌補我經驗的不足,讓我有機會檢驗自己的方法論。

對我來說,一個事物只要是全新的、有趣的,那它都有值得一試的價值 —— 儘管從投資回報率來講,未必是個好選擇。

但如果把生命的一切,都放在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上,那也未免有一點無趣。

另一方面,繞一點遠路,有時也是一種「必要的冗餘」。

我發現,許多同行都會經歷一個階段:產品市場越來越大,團隊規模隨之提升,漸漸地跟用戶之間就有了距離。以前可以直接溝通,現在可能會隔著一層、兩層。

從商業上講,這無可厚非 —— 這樣效率更高。如果還像之前一樣事必躬親,那戰略決策也不用做了。

但對我來說,這是一件值得擔心的事情:你會慢慢變得跟別人一樣,失去用戶之所以選擇你、相信你的那些特質。

所以,無論規模做到多大,我都會花時間去跟用戶近距離交流。這可以幫助我保持對用戶的感知和理解,讓自己始終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這跟華為的思想也是相似的:無論做到多高層,都要去一線磨鍊。否則,你的感知和思維就很容易被扭曲。

有時候,繞一點遠路看似低效,但卻是校準方向的必要做法。

6. 保持對內心的敏銳覺察

最後,講一個比較感性的吧。

眾所周知,我有一個選題庫,每次寫文章之前,會從裡面挑一個選題來寫。那麼,我如何決定要寫哪個選題呢?

做法非常簡單:看感覺。

當我看到某個選題時,如果產生了一種「這個東西很棒!我一定要分享給讀者」的激情,那不用說,就是它了。

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效果未必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我在這個時期,最想表達和分享的。

同樣,我怎麼判斷自己的團隊做得好不好?其實我不太喜歡用 KPI。我更願意自己去體驗一下,看看每個環節是否達到了我的標準,會不會讓我的感受產生波動或不快。

這看似不太科學,但往往會更有效。

這也是我想跟你分享的:保持內心的敏感,然後,聽從內心的聲音。

很多人經常問我:如何判斷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其實很簡單:去嘗試各種各樣的事情,問自己:

做什麼事情時,你感受到了激情、樂趣和成就感?你覺得這件事情「有意思」?你身邊的人會認可你、給你肯定?

就是它了。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需要你由外向內,去叩問自己的內心,分辨自己的真實感受。

這在這個被外在刺激淹沒的時代,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一切的問題其實都源於自己的內心。

同樣,一切的答案,也都在自己內心。

與你共勉。: )

你有哪些對你幫助很大的「微習慣」?

不妨留言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6个简单却有效的习惯,帮助你作出改变
6个简单却有效的习惯,帮助你作出改变

THE END

- 晚 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