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鋒》:活出自己,才不枉活一生

前幾天,比利時年僅40歲的前殘奧會冠軍沃維特選擇了安樂死,並告訴人們:“請記住我的笑容。”然後,靜靜地離開了這個錯綜複雜的人世間。

沃維特活著的時候是不幸的,她從14歲意外患上退化性肌肉疾病時就開始承受著病痛的折磨,這種折磨伴隨了她短暫的一生。

即使命運如此不公,沃維特還是選擇了面對與承擔,並創造出成績斐然的職業生涯。她在2012年的倫敦殘奧會上,獲得了女子100米輪椅短跑的金牌和200米項目的銀牌。在2016年的里約殘奧會上,獲得了400米項目的銀牌和100米項目的銅牌。

時間穿梭到2019年10月,沃維特自願結束了40歲的生命。

沃維特的一生雖短暫,但卻不簡單,她活出了一個真實、精彩的自己。這種精彩源自她對自己的認知與忠誠。她瞭解自己的所求、懂得自己的承受極限,始終選擇忠於自己內心的答案。

《刀鋒》:活出自己,才不枉活一生

看過沃維特的故事,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毛姆筆下的一個主人公,也是如此的倔強、堅強、忠於自己。

毛姆作為一名閱歷極度豐富的作家,一生中優秀作品不斷,他塑造了無數個傳奇人物,並將這些人物刻畫得深刻形象,《刀鋒》中的男一號拉里就是這樣一位傳奇人物。

《刀鋒》:活出自己,才不枉活一生

拉里童年失去雙親,生活略有坎坷,但在監護人的守護和伊莎貝爾的照顧下,人生也算安逸富足。在他年輕的時候,他為自己謀得了飛行員的職業,在親眼目睹戰友犧牲後開始變得不太正常。

這種不正常的狀態引發了一系列令人非議的行為,他堅持己見,拒絕了高收入的工作,放棄了可遇不可求的婚姻,隻身前往遠方的法國。

他從一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不斷地思考,不停地求解,過著極其簡單的生活。他的過著看似貧窮的生活,但從未委屈過自己的內心,他讀自己喜歡的書,向自己敬佩的老師討教,去自己嚮往的地方尋覓……

拉里不是在思考內心所需,就是在實現內心所需的路上,他不停地給自己的內心輸入能量,最後,終有產出,寫了一本代表拉里深度的書,這本書凝結了拉里所有的努力與付出,展現了他無比豐盈的積累與學識。同時,這本書也贏得了作者的高度評價。

歷經一件薄衣、一張草蓆的生活後,拉里依然展露出無比溫暖,真摯又迷人的笑容。他的笑容透著他的坦率、淡定與真實。這些美好的狀態離不開他對自己的忠誠與 呵護,他不斷地澆灌、滿足、滋養自己的內心,讓自己變得更加靈動。

拉里將腦中的每一種生活狀態最後都落實成現實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場面,他切斷了和女主伊莎貝爾若有似無的牽絆,散盡了錢財,獲得了了無牽掛的自由,繼續呵護著自己的內心,行走在自己的意願裡。

《刀鋒》:活出自己,才不枉活一生

拉里的人生被很多人所羨慕,羨慕他活得自在又自由,活出了真實的自己。相比之下,我們太多人 卻 只能在現實生活中委曲求全。

委曲求全的生活讓太多人感到疲憊與焦慮,在各種不確定中,變得畏手畏腳。因為不敢承擔改變的風險而不斷重複著機械的生活。生活一旦發生變故、或者承受不住時就會突然爆發,殃及無辜。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簡單,只因我們沒有忠於自己的內心,沒有滿足內心的需求,沒有活出真正的自己。這個世界裡,活得幸福的人不在少數,總結下來,他們都如拉里一般,不忘初心,捨得養育自己的內心,時刻跟著內心走,慢慢活成最好的自己。

生活這個未知數里,只有生與死是固定答案,活得怎麼樣則取決於自己。活出自己,過上自己期望的日子,會讓生活的腳步變得輕盈有意義。也唯有這樣,我們才不枉活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