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6個月,最大跌幅23.6%,券商行業何時再起飛

調整6個月,最大跌幅23.6%,券商行業何時再起飛

關於證券行業的投資機會和投資邏輯,我認為是沒有什麼變化的,就我個人來說,長持的倉位沒什麼變化,而且這期間我做了3件事,第一,在6月份的波段倉位逃頂;第二,在7月末、9月末、本週,分別回補、加倉了目標標的;第三,從8月中下旬開始在$悄悄盈定投組合裡每週增加定投國泰證券行業指數基金。以上行動,如果真的有心,從我的公開言論中,是可以發現和驗證的。其中7月末接回我認為不算成功,明顯早了。

之所以說上面這一段,算是對關注我的朋友的答覆。這段時間隨著天風證券和華泰證券的極限殺跌,大家的心理壓力比較大,已經不是一個朋友私信我或者公開詢問我的態度了;所以我說這麼一段,算是給大家參考,對錯不論。至於為什麼這段時間公開說的少(我在每週策略裡都會跟蹤),原因很簡單嘛,第一,下降趨勢下,都還沒有到位,波段操作的機會不大;第二,我對頭部券商的中長期投資邏輯沒什麼變化,中長線沒什麼操作;第三,這段時間對於券商的支撐政策遲遲沒有更深層次的推動,定價權這事還沒下放到頭部券商,縱深邏輯還沒有落實到位。說都說了,再囉嗦兩句。

一、對資本市場的定位依然清晰

這是我投資證券行業的基本邏輯。關於資本市場的定位,早就在去年10月31日重要會議的一錘定音,"加大制度性建設"、"激發市場活力",最終目的是實現"擴大中小企業的直接融資路徑",所以後麵包括註冊制、加大違法處罰等都會加速;至於擔心有利益群體阻礙,怎麼說呢,我覺得易先生的說過的話最貼切"資本市場的問題是經濟問題,但歸根到底還是政治問題",所以有一門課程叫政治經濟學,我覺得是每一個投資者應該經常回回爐再學習的課程。沒有人可以阻擋,而且這是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建設一個法制化、有原則、有規則、按規矩辦事的資本市場。

所以,如果還在糾結於證券行業的週期屬性,實在是沒有意義。因為,第一個,價投不幹這事兒,這不是價投的標的;第二個,週期投資者也不愛證券行業了,你這佣金僅佔營收的20%還不斷下滑,有個屁週期性。這已經成為一個穩定增長、但空間巨大的行業了。

二、真正的頭部券商還沒有成長起來

最近可以看到我們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力度實在是夠大的,包括證券、銀行、保險,基本上算是全面開放,這裡面首當其中的是證券行業,放開最早,2020年底前包括控股權在內這些限制,就全部取消了。但這裡是有一個問題的,銀行我們有四大行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這樣的扛把子;保險也有中國平安、中國太保這樣的巨無霸,證券行業有可以在國際上有一定話事權,或者能夠在國內阻擊摩根(歷史上最牛的財團)、高盛,甚至野村的證券公司嗎?我曾經舉過一個例證,證券行業的一哥,中信證券最鼎盛的2015年560億營收,2018年是372億,而招商銀行2018年的營收是2485億,招商銀行2018年的淨利潤就已經超過了805億;摩根士丹利2018年的營收401億美元,簡單換算人民幣要2800億。

調整6個月,最大跌幅23.6%,券商行業何時再起飛

如果說中國的銀行業是陳浩安,穩準狠,是個老大;保險有中國平安在內的就是山雞哥,路子野;中國的證券行業是什麼呢?注意看圖上的圈圈,叫我:包皮券。基本上也就是跟著喝口湯。客觀的來看,無論是投行服務能力,還是資產管理能力、投資顧問能力,差距很大。當然,這種行業性的問題,顯然是有著我們的國情和歷史原因的,畢竟以前資本市場的定位就是為國企解困;但是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的當下,是不是為頭部券商的崛起,打開了空間了呢?

三、這一輪調整已經持續了半年

最後,再說下技術層面吧。

調整6個月,最大跌幅23.6%,券商行業何時再起飛

從圖上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自從2018年10月啟動到2019年4月份,完成第一輪翻倍行情後,證券行業已經震盪整理了6個月了;期間最大跌幅23.6%,兩次下探658低點,第二次回踩年線,從技術上講,空間和力度都基本到位。從估值上看,中小券商的業務週期性還是很明顯不具有參看價值,頭部券商包括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華泰證券、海通證券等在內,普遍在30倍以內。要知道,現在大盤才2954點,未來你怕什麼呢?

至於證券行業什麼時候漲,漲幅多少,坦白的說,我也不知道,畢竟我也是散戶。

調整6個月,最大跌幅23.6%,券商行業何時再起飛

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加入我的圈子,《寬基的定投之路》,一起追尋探索指數基金的定投之路。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