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看報表:如何快速從財務報表中判斷公司的問題?(建議收藏)


記者看報表:如何快速從財務報表中判斷公司的問題?(建議收藏)

編者按:財報是分析公司的起點,記者應深刻認識行業及企業的特性,再結合財報數據,才可能做出漂亮而深度的報道。而認識行業和企業,閱讀財報是必經之路。

文:紅色番茄醬、馬靖昊,原載於雪球(ID:xueqiujinghua)、馬靖昊說會計(ID:majinghao920)

上 篇

對於資產負債表,先看錢的來源(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再看錢的去處(資產)。

首先看公司有多少家當(總資產),再看公司有多少錢是自己的(股東權益),多少錢是借來的(負債)。

其次看跟上年有何變化,總資產增加/減少多少,其中有多少是新借的,有多少是賺來的(差額可能是分紅)。

01

1.1、負債分析

針對負債,需要問以下問題:為何借?向誰借?借多久?利息幾何?

這幾個問題,是幫助我們理清楚企業借款的原因及迫切程度。

如果企業借款的代價比較高,通常都是一種危機信號。假如一個企業自有貨幣資金較多,但仍然以比較高的利率借款,肯定有鬼。

觀察負債的組成,屬於有息負債(企業沒啥錢才借的)還是無息負債。

1.1.1、負債率

有價值的負債率計算應該使用“有息負債/總資產”。負債率應該和同時期、同行業的其他企業比較。

警惕有息負債比率比較高的企業:如果有息負債超過了總資產的六成,企業算比較激進了。如果遇到宏觀或行業的突變,企業陷入困境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看錢的去處,主要看兩方面:原來的錢分佈有何變化,新錢(新借的和新掙的)花哪兒去了。這兩項都需要和前一年的財報對比。

資產項主要看四個要點:

  • (1)生產資產佔比;
  • (2)應收佔比;
  • (3)有息負債現金覆蓋率;
  • (4)非主業資產佔比

這些比值可以考慮從三個角度看,即結構、歷史、同行。

其中生產資產包括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工程物資、土地、長期待攤費用等

1.2.1、生產資產佔比

生產資產佔比=生產資產÷總資產

通過計算生產資產佔總資產的比例,可以評價公司類型。佔比大的為“重公司”,佔比小為“輕公司”(或重資產公司、輕資產公司)。

1.2.1.1、重公司&輕公司

輕重公司劃分標準

可以用“當年稅前利潤總額/生產資產”,得出的比值如果顯著高於社會平均資本回報率(按銀行貸款標準利率的兩倍毛估),則屬於輕公司,反之則屬於重公司。

如茅臺、騰訊屬於輕公司,白雲機場等屬於重公司。

輕公司&重公司對比

重公司通常需要不斷投入資金進行維護、更新或升級,併產生大量折舊,因此必須有大量的產品來分攤,一旦產品銷量下滑,單位產品分攤的固定成本會使企業更容易滑向虧損的泥潭。

輕資產公司則避開了高固定成本,其產品或服務的成本,主要是可變成本。即使遭遇市場不景氣,成本也會跟隨銷量下滑,使企業更容易在逆境中保持贏利能力。

通貨膨脹為常態的時代不大妙。作為投資者,完全可以將注意力放在那些不需要持續更新資產的企業上。由於不需要投入太多資金更新資產,企業有條件讓股東分享更多的企業利潤。

若能確認顯而易見的便宜,或處於行業高增長初期,重資產公司一樣可以成為優質的投資目標。

如果要投重資產公司,只能在行業高增長的時間進去,在市場飽和前就要出來。

重資產行業的一大特點,就是一旦沒有新需求後,已經投入的產能退不出來。要退的話,價值歸零。因而在行業需求飽和的情況下,企業為了爭奪市場,最常見的手段,就是以可變成本為底線,展開價格戰,力求將固定成本救回一點算一點。

1.2.1.2、歷史分析和行業對比

歷史分析

觀察公司生產資產/總資產比例歷年是如何變化的。然後思考為什麼變重,或為什麼變輕?企業加大的是哪塊資產,減少的又是哪塊資產,利弊分別是什麼?

同行對比

統計競爭對手相關數據,對比其在年內變化的異同。

如果方向趨同,說明業內人士對行業發展的戰略估計基本一致,所採用的策略也基本一致,大致說明行業維持原有方向,未發生突變或轉折。如果不同,如一家更重,另一家更輕,可能說明行業內人士對企業的發展戰略和方向出現了不一樣的看法。其中就可能潛藏著投資機會或者貓膩。

1.2.2、應收佔比

營收佔比=應收款/總資產

應收款用資產負債表的所有帶“應收”兩個字的科目數字總和,減去“應收票據”裡銀行承兌匯票金額(銀行承兌匯票等於略打折的現金)。

關注點:

(1)第一看是否過大。營收佔比超過三成就很可能有問題。

拿應收賬款餘額除以月均營業收入,看應收賬款大致相當於幾個月的收入(應付賬款也可以這麼看),思考是不是過大了。

對比同行業其他公司數據,處於中位數以上的,可以暫時認為是偏大了。

(2)第二看是否有鉅變。正常來說,不應該發生超過營業收入增幅的應收款增幅。

如果發生了,一般說明企業可能採用了比較激進的銷售政策,這不是好苗頭。

這裡要注意絕對數額,增幅很大但絕對數額小無需擔心。

(3)第三看是否有異常。如某些應收款單獨測試減值為零,應收款集中在少數幾家關聯企業,或者其他應收款科目突然大幅增加等。

1.2.3、有息負債現金覆蓋率

有息負債現金覆蓋率=貨幣資金/有息負債

這個比例主要看公司是否有債務危機。

一個穩健的、值得信任的公司,其貨幣資金應該能夠覆蓋有息負債。在出現緊急情況時,能夠保證生存。至多可以放鬆至貨幣資金加上金融資產,兩者合計能夠覆蓋有息負債。這個比值,是個剛性標準,可以和歷史比較,看看企業發生的變化,但無須和同行比較。

1.2.4、非主業資產佔比

非主業資產佔比=非主業資產/總資產

該比例是看一個公司是否將注意力放在自己擅長的領域。

如果和主業經營無關的資產佔比增加,如一家制造業企業,將大量的資金配置於交易性金融資產或投資性房地產,說明該公司管理層在自己的行業內已經很難發現有潛力的投資機會。

1.3、合併報表和母公司報表

母公司的資產負債表,閱讀方法和合並資產負債表一樣。

需要注意的是,在母公司報表中,旗下所有子公司擁有的資產、負債和權益,全部被歸在一個長期股權投資科目裡,且該科目只反映股份公司投資成本。

至於這些成本在子公司已經變成多少淨資產、多少負債和多少總資產,母公司報表都不體現。

母公司報表中,除了長期股權投資以外的科目,就是股份公司直接擁有的資產、負債和權益。

合併報表的各個項目(除了長期股權投資),減去母公司資產負債表的對應項目,差額就是屬於子公司的部分。

利潤表主要關注四個要點:營業收入、毛利率、費用率、營業利潤率。

02

2.1、營業收入

營業收入展示企業經營狀況和發展趨勢。

2.1.1、營收增長方式

如果不考慮收購兼併式的增長,企業收入的增長通常有三種途徑,即潛在需求增長、市場份額擴大和價格提升。

不同增長途徑的可靠性不同。

潛在需求的增長,在行業內不會產生受損者(僅受益程度不同),不會遭遇反擊,增長的可靠性最高;

份額的擴大,是以競爭對手受損為代價的,勢必遭受競爭對手的反擊,因而要評估競爭對手的反擊力度及反擊下增長的可持續性;

價格的提升,是以客戶付出更多為代價,可能迫使客戶減少消費或尋找替代品,需要評估的是消費的替代性強弱。

2.1.2、行業內營收對比

不僅要看企業營業收入絕對數的增長,還要看增速是否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只有營收增長高於行業平均增速,才能證明企業市場份額在擴大,證明企業是行業中的強者。

反之,營收萎縮、持平或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的增幅,都是在提示你:企業的市場份額在縮小。

利基市場

有一種特殊的企業,它所面臨的某細分市場規模有限,容不下更多的對手參與競爭,而企業已經在這個狹小的市場裡創建了相當強的競爭優勢。

這種市場又被稱為“利基市場”。對這種市場裡的企業,投資者就無須關注營業收入的增長,而是要重點關注經營所得現金的去向。

持續的增長很困難

有個常識容易被人們忽略,那就是持續的增長相當艱難。數學會告訴我們,如果一家上年營業收入為10億元的企業,保持20%的增長,大約在70年後,其營收就會相當於上年整個地球所有國家GDP的總和。顯而易見這是不現實的。

因此,看待企業營業收入增長,需要防止自己過於樂觀。

2.2、毛利率

營業收入減去營業成本是毛利潤,毛利潤在營業收入中所佔比例是毛利率。

2.2.1、毛利率與競爭優勢

高毛利率意味著公司的產品或服務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其替代品較少或替代的代價很高。

而低毛利率則意味著企業產品或服務存在著大量替代品且替代的代價很低。產品價格上的微小變動,都可能使客戶放棄購買。

此時,企業的利潤空間,不僅取決於自己做得是否好,還要取決於對手是否做得更好。

建議儘量選擇高毛利率的企業。巴菲特說過:“我並不試圖超過七英尺高的欄杆,我到處找的是我能跨過的一英尺高的欄杆。”投資不是競技,投資者追求的不是克服困難的快感,而是穩定輕鬆的獲利。

選擇低毛利率的企業,意味著要依賴管理層的運營能力或者冒高倍槓桿的風險。

根據杜邦分析,獲得高ROE的三種模式:高毛利率、高週轉率、高槓杆。

高毛利如貴州茅臺(SH600519)騰訊阿里巴巴海康恆瑞等、強運營如沃爾瑪西南航空等、高槓杆如招商銀行(SH600036) 、興業銀行、融創中國(01918)等。

一般來說,毛利率能保持在40%以上的企業,通常都具有某種持續競爭優勢。A股中毛利率比較高的行業有信息技術、醫藥生物、食品飲料、餐飲旅遊、文化傳播、房地產等,基本也是牛股集中營。

2.3、費用率

費用一般稱為

“三費”,包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費用率指費用佔營業總收入的比例。

看費用率的時候,可以採取保守一點的策略,單獨考慮財務費用。

如果利潤表財務費用是正數(利息收支相抵後,是淨支出),就把它和銷售、管理費用加總一起算費用率;如果財務費用是負數(利息收入相抵後,是淨收入),就只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營業總收入計算費用率。

2.3.1、費用率也是用來排除企業的

任何一家企業運營過程中,必然要產生費用。投資人看費用率,是要警惕費用率高的公司和費用率劇烈變化的公司。

2.3.2、銷售費用率

銷售費用比較高的企業,產品或服務自身沒有“拉力”,必須靠營銷的“推力”才能完成銷售。

最常見的就是有促銷有銷售,沒有促銷活動,銷售額立刻降下來。

而銷售費用比較低的企業,通常是因產品或服務本身容易引起購買者的重複購買,甚至是自發分享、傳播。

因而銷售費用高的企業,在企業擴張過程中,不僅需要擴大產品或服務的生產能力,同時還需要不斷配套新的團隊、資金和促銷方案。

這對企業的管理能力邊界要求極高,稍有不慎,企業可能會在規模最大的時候,暴露出系統性問題,導致嚴重後果。

2.3.3、管理費用率

管理費用,通常應該保持增長比例等於或小於營業收入增長。

如果出現大於營業收入增幅的變化,投資者就需要查出明細,挖掘究竟是什麼發生了變化,尤其需要注意已經連續出現小額淨利潤的公司。

上市企業的常見習慣是,如果實際經營是微虧,一般會盡可能調整為微利。累積幾年後,實在不能微利了,就索性搞一次大虧。

一次填完以前的坑,同時做低後面的基數,利於來年成功“扭虧為盈”。手段上,企業多喜歡用折舊、攤銷、計提準備之類。

2.3.4、費用/毛利

費用率也可以用費用佔毛利潤的比例來觀察,這個角度去掉了生產成本的影響。

如果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及正的財務費用之和)能夠控制在毛利潤的30%以內,就算是優秀的企業了;在30%~70%區域,仍然是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企業;如果費用超過毛利潤的70%,通常而言,關注價值不大。

2.4、淨利率

把費用率和毛利率結合起來看,其實就是排除低淨利潤率的企業。

2.4.1、研發費用的辯證思考

如果企業研發費用比較龐大,其中蘊含的可能是機會也可能是風險。需要你真理解行業、理解企業後,才能做出判斷。

保守的投資者,會因為企業研發費用佔比比較大,而放棄該公司。

不斷投入鉅額研發費用的公司,很可能經營前景不明,風險較高。如依靠專利權保護或者技術領先的企業,一旦專利到期或者新技術替代,公司的競爭優勢就會喪失殆盡。為了維持競爭優勢,企業需要大量投入資金進行研究開發活動。

投入資金不僅是減少企業淨利潤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金錢的堆積並不意味著技術的成功。

相反,新技術研發,失敗概率是大於成功概率的(如2014年因研發失敗,在一個交易日內從超過11元跌成0.8元,隨後一週跌破0.4元的美股GTAT)。

2.5、營業利潤率

營業利潤÷營業收入便是營業利潤率,它是利潤表的核心數字,完整地體現了企業的贏利能力。

投資者不僅要看數字大小,更要對比歷史變化。

營業利潤率上升了,要看主要是因為售價提升、成本下降,還是費用控制得力?

要具體思考以下問題:

  • 提價會不會導致市場份額的下降?成本是全行業一起降了,還是該公司獨降?原因是什麼?
  • 是一次性影響還是持續影響?費用控制有沒有傷及公司團隊戰鬥力?
  • 是一次性的費用減少還是永久性的費用減少?競爭對手是否可以採用同樣行動?等等。

2.6、利潤含金量

確認淨利潤含金量的方法是,用現金流量表裡的“經營現金流淨額”除以利潤表的“淨利潤”,這個比值越大越好,持續大於1是優秀企業的重要特徵。

它代表企業淨利潤全部或大部分變成了真實的現金,回到了公司賬上。

03

通過關注現金流量表可以發現企業異常狀態

3.1、經營活動現金流量中的異常

1)持續的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為負。

2)雖然經營活動現金流量表淨額為正,但主要是因為應付賬款和應付票據的增加。

應付賬款和應付票據的大量增加,可能意味著企業拖欠供應商貨款,是企業資金鍊斷裂前的一種異常徵兆。

3)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遠低於淨利潤,這一跡象在提示投資者需要注意企業利潤造假的可能。

3.2、投資活動現金流量中的異常現象

1)購買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的支出,持續高於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說明企業持續借錢維持投資行為。

出現這種情況,要麼是某項目給了管理層無敵的信心,要麼就是某種特殊原因造成企業必須流出現金。

2)投資活動現金流入裡面,有大量現金是因出售固定資產或其他長期資產而獲得的。這可能是企業經營能力衰敗的標誌,是企業經營業績進入下滑跑道的信號燈。

3.3、籌資現金活動現金流量中的異常現象

1)企業取得借款收到的現金,遠小於歸還借款支付的現金。這可能透露銀行降低了對該企業的貸款意願,使用了“騙”回貸款的手段

2)企業為籌資支付了顯然高於正常水平的利息或中間費用——體現在“分配股利、利潤或償付利息支付的現金”和“支付其他與籌資活動有關的現金”兩個科目的明細裡。當然,這也可能意味著企業遇到必須江湖救急的生存危機。

3.4、通過現金流量表尋找優質企業

1)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淨利潤>0;

2)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營業收入;

3)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0,且主要是投入新項目,而非用於維持原有生產能力;

4)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淨增加額>0,可放寬為排除分紅因素,該科目>0;

5)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有息負債,可放寬為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應收票據中的銀行承兌匯票>有息負債。

3.5、三張圖分析現金流量表

1)淨利潤、經營現金流淨額歷年對比圖:觀察經營現金流淨額是否為正,是否持續增長,淨利潤的含金量如何。

2)營收、銷售收到現金歷年對比圖:觀察營業收入的增長是否正常,營收的增長是否是通過放寬銷售政策達到的。

3)現金餘額、投資支出、現金分紅、有息負債歷年對比圖:瞭解公司的現金是否足以支撐投資和籌資活動。

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通過加進資產負債表中有息負債的數據,瞭解公司用以支撐投資和籌資活動的現金來源是否合理。

下篇

01

財務造假的核心思想

1、財務造假的核心思想是:將不想進利潤表的費用(收入)披上資產(負債)的外衣繼續呆在或直接進入資產負債表中。

披上資產外衣的費用俗稱資產的"水分",比如沒提夠的壞賬準備,沒折夠的舊,沒攤夠的銷以及直接將短期費用記作長期攤銷費用,等等。

披上負債外衣的收入,就是用來隱匿收入的預收賬款等負債類科目。

上面的內容告訴我們,資產負債表不但記錄資產、負債以及所有者權益,而且也記錄著費用和收入。

不但財務造假的企業如此,誠實做賬的企業也是如此,難道不是嗎?

原因就是會計估計沒個真正的標準,多半隻能是“毛估估”。這是你在大學課堂上永遠也學不到的真知識。

枯行:財務造假的另一個思路是將原本沒有的收入(費用)計入利潤表。

馬老師這條微博談到了如何“節流”(減少費用和減少收入)的造假,再談談如何“開源”(增加收入和增加費用)的造假吧。

馬靖昊說會計:調高利潤,就是費用資產化,虛增收入;調低利潤,就是資產費用化,收入負債化。

偉鑫啊偉鑫:學習了,換句話說這也是審計方法的核心指導思想

馬靖昊說會計:是啊,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2.應收票據、預付賬款要計提壞賬準備嗎?

應收票據本身不計提壞賬準備,當應收票據的可收回性不確定時,應當轉入應收賬款後再計提壞賬準備。

一般情況下,預付賬款不應當計提壞賬準備,如果有確鑿證據表明預付賬款已經無望再收到所購貨物時,應將原計入預付賬款的金額轉入其他應收款,並計提壞賬準備。

vv小哇叫瘦瘦好好學習:每天看一看馬老師的微博,既漲知識又不會犯困。

馬靖昊說會計:做大家的一枚會計開心果!

3.毛利率為負也可以盈利,厲害吧!

現金循環週期為負的情況下,確實有可能盈利。

現金循環週期為負,相當於企業不用投錢,靠供貨商的錢就可以運營。只要它通過手中捏著的大筆應付給供貨商的現金賺取的利潤高於銷售的虧損,就可以盈利。

比如它的毛利率為-10%,銷售虧了1億,但利用未支付的現金賺了2億。

跟這樣的對手競爭是很慘烈的,就像和使用七傷拳的對手打架一樣,你眼見對方不斷掉血,但最後死的人卻是自己……

4.有一位網友請上市公司回答:

根據第1季度財報,為什麼有15.5億的貨幣資金,還要短期借款16億?第1季度產生財務費用4670萬,第1季度淨利潤只有6587萬,財務費用這麼高,為什麼不還銀行借款?

上市公司沒有回答他的問題!那隻好我來回答了,該上市公司的貨幣資金已經被限制或者被凍結了或者乾脆是個假數。

5.阿里巴巴的數據分析師在對女性內衣銷售數據分析後發現

購買大號內衣的女性往往更敗家。分析結果顯示,65%B罩杯的女性屬於低消費顧客,而C罩杯及以上的女性大多屬於中等消費或高消費買家。

由此,可以判斷C罩杯及以上的女人嫁的男人相對有錢,同理也可推出,有錢的男人多半娶走了C罩杯以上的女人。

虎狼兄的歪說:我說我怎麼追不到D杯的女神,原來是這個原因。

馬靖昊說會計:屌絲也是可以逆襲的!呵呵!

6.長期資產減值準備按準則的規定不准許轉回去了,但為什麼有些上市公司在虧損時還要洗大澡,讓它“一次減個足夠”呢?

其實在虧損時多計提減值有兩個好處:

  • 1.可減少以後年度的折舊攤銷費用,為盈利騰出空間;
  • 2.為未來盈利作儲備,當處置這些資產時,由於減值準備的轉出,會導致其賬面餘額小於市價而盈利。

這實際上只是一場數學遊戲:比如今年實際上虧了一個億,但為了讓它虧了夠,通過資產減值再讓它虧3000萬,

實際上,這3000萬是在未來虧的,但提早到了今年。未來是不是就少了3000萬虧損,相應就多出了3000萬的盈利。

7.歲月尚未老去,人卻先懷上了舊。

有一種淡淡的抑鬱,有一種善感的情愫,更有一種揮不去的失落。

時間無情地翻過了所有的足跡,但記憶卻一直還在那兒閃爍,故物舊人再也不是那時的模樣,心不甘,心不甘。

02

判斷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基本方法

判斷財務造假存在的財務信號:

1)與同類公司或與公司歷史比較,毛利率明顯異常;

2)貨幣資金和銀行貸款同時高企;

3)應收賬款、存貨異常增加;

4)估算的應交所得稅餘額與實際餘額相比相差甚遠;

5)現金淨流量長期低於淨利潤。

6)突然出現主業以外的較大收益,如諮詢、工程、軟件等的利潤貢獻。

判斷財務造假存在的非財務信號:

1)高管頻繁更換,比如財務總監,董秘,獨立董事,監事頻繁更換;

2)會計師事務所頻繁更換;

3)大股東或高管不斷減持公司股票;

4)資產重組和剝離頻繁。歡迎大家補充判斷的方法。

03

如何利用毛利率指標分析財務造假?

毛利率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財務反映,亦是IPO審核中重點關注的財務指標。

除非經濟環境發生重大改變,毛利率一般是比較穩定,不會大的波動,並且也很少會出現遠遠高於同行業的平均水平。

某擬IPO企業在2009年至2011年硬件產品銷售收入分別為883.74萬、3275.60萬和8404.40萬,佔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23.22%、39.00%和67.71%,計算出來的銷售毛利率分別為-10.83%、4.73%和30.64%。

沒有神功,毛利率一般不會大起大落。該公司毛利率大幅飆升,分明告訴大家,“too good to be true,俺做假賬了”。

還有比這更狠的主,另一擬IPO企業在報告期的存貨週轉率逐年下降,毛利率卻逐年上升,並且2009年、2010年淨利潤合計為48572萬元,

而同期經營活動淨現金流合計僅為24萬元,筆者真想開罵,你丫真行,淨利潤與經營活動淨現金流天各一方,也敢這麼傻大膽地上報。

毛利率是毛利潤除以銷售收入的比率。

什麼是毛利潤,毛利潤是指銷售收入減去成本(銷售成本或主營業務成本)的差額,它是沒有拔毛的利潤,毛利潤出來後,企業先拔一層毛,也就是將期間費用、損失、減值等抵銷掉,這樣,就拔出了利潤總額了,這時,政府動手了,再拔點所得稅,拔乾淨了,就成淨利潤。

判斷一家公司的財報造沒造假,分析其毛利率的真實性非常重要。

毛利率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並與行業平均值相差的幅度不大,如果公司毛利率向上波動大,就要具體分析了。

要是產品成本正常,主要是靠產品的定價高而導致的高毛利率,那是人家厲害,產品有品牌、有定價權。要是靠降成本,可能就不太靠譜了。

但一般情況下,毛利率過高的現象不會持續,當然壟斷行業例外,過低的現象也不會持續,因為正常發展的公司其毛利率一般會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所以,毛利率忽高忽低的企業,特別是那些毛利率如同過山車的企業,可能是財務造假造成的現象。

如何通過毛利率的進一步分析發現上市公司存在財務造假的現象,一般有:

1.如果分析公司財報時,出現存貨週轉率逐年下降而毛利率逐年上升現象,一般可判斷該上市公司可能做了假賬。

存貨週轉率下降,表明公司存貨項目的資金佔用增長過快,超過了其產品銷售增長速度,其毛利率應趨同下降才合理。

另外,存貨週轉率下降也說明產品競爭力可能下降,競爭力不強,毛利率必然下降。

2.如果分析公司財報時,出現高毛利率而現金循環週期也較高的現象,一般可判斷該上市公司可能做了假賬。

企業的高毛利率一般意味著它在產業鏈上擁有強勢地位,企業會盡量佔用上游客戶的資金,而不給下游客戶很長的賒賬期,其現金循環週期(應收賬款週轉天數+存貨週轉天數-應付賬款週轉天數)一般較小,甚至會出現負值。

如果高毛利率與這些特徵持續背離,往往意味著它是不真實的,需要警惕企業的盈利能力。

對於毛利率異常的擬IPO企業,一般存在關聯方交易非關聯化的現象。

因此,還應對交易的公允性進行核查,判斷交易的商業實質,對商業條款、結算條件、結算時間、與其他正常客戶明顯不同的異常交易應高度關注,核實異常交易的對手方是否是未披露關聯方,是否存在不正當的利益輸送行為。

04

上市公司財報造假的亂象和方法

首先,為什麼要造假?

造假是需要成本的,要多交稅,要封口費,配合造假的公司要給好處費。所以財務造假都是目的性很強的造假,上市公司絕不會一味的把利潤做高而造假。

IPO要包裝,上市前三年利潤要遞增,否則保薦機構無法交待,後續融資會受到影響。增發有指標,股權激勵有指標,不能連續三年虧損等等。

亂象一:

在IPO時,很多公司要補很多稅,這還好說,在賬面會體現,更多的公關費是在賬面沒法體現的,這個錢一般是老闆自已掏。

等上市後,公司是大家的了,這筆錢老闆還得要回來,怎麼辦。

一是保薦機構把發票開大,把多出來的部分返回給老闆,反正募集資金是要把中介費用去掉的。二是上市後想辦法把這筆錢要回來。

亂象二:虛增收入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方法,有的是將收入提前確認,有的是將收入推後確認,有的根本就是無中生有的收入,很多公司的前五大客戶不註明客戶的名字,這樣的公司問題最大,所以去年證監會專門就這個問題出了一個文件。典型公司如紫鑫藥業,綠大地等。

亂象三:費用不入賬

壞賬不計提。有的公司預付賬款一掛就是很多年,其實發票早就來了,因為利潤的考慮,一直不入賬。

壞賬更容易,本來三年四年的壞賬的,找一筆錢,做一個進賬單,入一賬,再轉出去,賬面餘額還是那麼多,但壞賬準備少要計提很多。

亂象四:虛構存貨

收入虛增,得有物流在賬面體現。很好辦,正常結的成本少結一點,把多出來的那一些作為虛增收入的成本。

要不就直接就他虛增在賬面上,審計盤點時去借點貨或直接借個倉庫,開個假倉單就行了。

亂象五:虛降成本

結原材料時,採用適當手法,比如改變商品名稱,將價格低的原材料先結轉,這樣銷售成本就可以降低。

亂象六:虛構現金流

很多業內人士說,什麼都可以調,現金流不能調。

其實是錯的,現金流最好調,而且完全符合準則。採用承兌匯票的方式支付貨款,這樣本來負的現金流就變成正的了。

亂象七:虛增資產價格

老是十個罈子九個蓋,最後肯定蓋不住,怎麼辦。

資本性支出時,讓對方把發票開大,然後多出來的錢轉一圈,用於購買材料來補賬面虛增的材料。

亂象八:假重組

公司資產肯定有優質資產及虧損資產之分。假賬做多了,很多窟窿要補,怎麼辦?首先將虧損儘可能集中到一個公司,然後打包出售這個子公司。

當然,接盤的要付出代價。如何補償,收購一家公司。評估價反正只要遵循了評估方法,評到天上去都說得過去。

亂象九:假重組之二

在公司做IPO時,很多公司就有相關的設計,首先,將部分股份轉移到自然人。因為大股東解禁要三年,其他的只要一年。

然後,公司減持和自然人減持稅率是不一樣的。然後,部分盈利不好的資產先不會裝到上市公司裡面。

待公司上市後,大力培育這部分未上市的資產,將利潤想辦法做高,將資產做大,然後再由上市公司進行收購。

現在很多重組證監會要求利潤承諾。其實這完全沒任何意義。

因為一是有承諾利潤的要求,公司會想辦法將利潤做上來,很多該由重組資產承擔的費用由其他公司承擔,其次,就算未達到承諾,補就補啊,相對於重組所獲得的收益,這一點血真不算什麼。

亂象十:股價到底是誰在炒

證監會會將每月28號的股東名冊發給公司。我跟蹤過好久,說實在話,上市公司有時也根本不知道是誰在炒作股票。

但重大消息公佈前,還是看得出哪些獲得內幕消息的人在進票。知道內幕消息的都不會用自已的名字炒股票。

但從身份證地址,股東姓名有時可以猜出是誰的親屬在玩。還有一種情況是上市公司大股東自已在玩。

在限售解禁時,上市公司一定會釋放利潤和利好,有時甚至於會虛造利好來協助其他發起人股東出逃。

這種情況很明顯,如果某一個公司,平時一兩個億的合同都不公告,有時幾千萬的合同都會公告,在互動平臺上表示形式大好等情況的公司最可疑。

亂象十一:是否造假需重點關注的科目

1、研發支出。這是一個利潤調節池。什麼都可以往裡裝。需要利潤時就將其資本化。

2、預付賬款。不入賬的費用通常用這個科目來調。

3、其他應收款,其他應付款。不合理的往來一般在這個裡面。

4、商譽。不要攤銷,所以很多重組的公司看上去有利潤,但你如果把當時收購時的商譽一攤,就變成虧的了。這是新會計準則最不合理的地方。減值測試是忽悠人的。

5、運費。運費的增長如果與銷售的增長不一致,一般說明這個公司就造假了,當然公司解釋為銷售方式變化的原因。

05

財務造假最好用的科目:“在建工程”、“固定資產”

一、財務造假最好用的科目:“在建工程”、“固定資產”。

很多上市公司都需要建設廠房、購買固定資產,這些東西的價格往往很高,關鍵是難以定價。

因此,套取資金最安全的手法就是故意抬高它們的價格,然後轉移出去高出來的那部分資金,一部分可能用於貪汙,另一部分也可能通過購買自身產品,以做大利潤的方式重新回到公司。

跟誰誰旺:馬先生每次一小段文字足以讓我學到不少知識。

馬靖昊說會計:萬福生科的財務造假就是充分利用了該科目。

它從在建工程中洗出的資金在迴流企業時,增加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的同時,也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資產黑洞”。

我為什麼說財務造假最好的科目為“在建工程”、“固定資產”等非流動性資產科目,因為它們比在流動性科目上造假更隱蔽、更難以發現。

比如應收賬款是流動資產,利用應收賬款造假,會造成利潤和現金流嚴重脫節的現象,容易引起關注,容易暴露。

如果一開始就在長期資產上做假,只要做假的當年蒙過去了,以後基本就沒問題了,比如對於在建工程、固定資產上的造假,以後可以通過折舊、減值的方式自然而然將黑洞化解於無形。

二、在會計核算中,利潤在東西賣出去而不是在收到錢的時候就可以確認。

因此,我們看到財報中的"應收賬款"時,要有這樣的思考,就是將本年度新增的"應收賬款"扣除"銷項稅額"後再乘以估計的利潤率,這些就是在利潤表中存在的卻沒有實際款項打進來的白條利潤。

很多上市公司利用這個特點,通過"適當"的賒銷來提高其利潤額。

有一天sun:剔除以前年度的當年的應收賬款。

馬靖昊說會計:是的。

三、如何判斷企業上市前業績是否注水!

通過對比上市前後的“銷售利潤率”,可以簡單地判斷企業上市前是否存在業績注水的情況。

通常企業上市後,由於股權融資,ROE(淨資產收益率)是下降的。

瞭解杜邦分析法的童鞋都知道,淨資產收益率是由銷售利潤率,總資產週轉率和權益乘數決定的,即:ROE=銷售利潤率(淨利潤/總收入)×總資產週轉率(總收入/總資產) ×權益乘數(總資產/總權益資本),那麼企業上市後ROE下降的主要因素是總資產週轉率下降(融資後總資產擴大,但營業收入增長不多)和權益乘數下降【權益乘數=資產總額/所有者權益=1/(1-資產負債率),融資後資產負債率下降】,而銷售利潤率應該保持相對穩定甚至小幅上升,因為上市後股權融資節省了大量的財務費用,從而增加了淨利潤。

所以,如果發現企業上市後銷售利潤率出現了大幅下降的情形,特別是降幅在4個百分點以上,那麼基本上可以確定企業上市前的財務報表存在業績注水的情形。

大家可以用這個辦法,試試靈驗不靈驗?

四、對於那些通過隱瞞關聯交易、實施無商業實質的購銷交易、提前確認收入、虛假確認收入、虛構採購交易、陰陽合同、未計提足夠資產減值準備等方式虛增收入和利潤的上市公司,為什麼審計機構自己發現問題進而出具非標意見的數量非常少?

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和審計機構是聘請與被聘請的生意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審計機構必然喪失了獨立性。

他們對上市公司出具非標意見絕大部分是在問題已經暴露、再也無法下掩蓋的情況下出具的,如果此時還不出具,就會面臨監管層的處罰和輿論的譴責,都是被逼的。

五、庫存積壓了企業的大量資金,尤其是呆滯庫存,長期佔用倉庫空間,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財力,對企業現金流及管理運作帶來嚴重影響,受到企業老闆的深惡痛絕。

除非銷售出去,庫存不能給企業帶來任何實際的好處,而且庫存商品的價值不斷降低,尤其是在當今商品更新換代很快的年代,庫存商品貶值很快,對於有保質期的商品就不用說了。

日本人40年前就說了:庫存是萬惡之源。雖然會計上還將“存貨”記為資產,但這些記錄確實掩蓋了公司的經營問題。

庫存出問題,說明企業變現能力較差,要麼過度生產了,要麼供應鏈環節有問題,要麼生產線不平衡,要麼殘次品太多等等。

痛恨庫存,除了黃金首飾加工企業,應該是企業老闆的共識。日本人的驚人之處,是把這個問題放在戰略層面來討論,JIT方法和精益思想都源於此。

06

【案例】“十年一個樣”的財報造假手法

第一:虛構產量放衛星

從臭名昭著的藍田股份到新大地、萬福生科等,農業公司始終是產量和利潤“放衛星”的重災區。

前有藍田股份低投入、高收益的畝產神話,後有新大地“百噸原料造萬噸有機肥”的奇蹟,新大地2011年生產有機肥9254噸,成為其重要利潤來源。

但耗用的主要原料茶粕僅118噸,遠低於招股書中同類項目45%的原料比。

第二:陰陽合同當收入

10年銷售收入增長45倍———這一數字曾造就了“鄭百文神話”。

然而,輝煌背後卻是一地白條:一邊讓進貨廠家以欠商品返利的形式打欠條;一邊約定不據此還款,欠條用於以應收款名目,做成賬面贏利。

依靠這類“陰陽合同”,鄭百文成為A股史上最大的造假個案之一。

被曝光後一度創下每股淨虧2.54元的紀錄,這意味著,該公司幾乎無任何盈利能力,堪稱前無古人。

如今,類似的手法依然被綠大地等造假“後輩”沿用,儼然成為銷售類企業虛構交易的慣常技巧。

第三:資金進出成空轉

與直接虛構收入、產量不同,海聯訊的“賬面盈餘”卻是真金白銀。

記者查閱其招股說明書、審計報告發現,早在上市伊始,海聯訊就從非客戶方轉入大額資金,以衝減賬面應收賬款,並於下一會計季度期初再轉出資金。

藉助資金的一進一出,該公司在2009年至2011年間,涉嫌造假的銷售收入累計2.46億元,僅2011年虛假衝抵應收賬款約1.3億元,堪稱前述手法的“升級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