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鬧之外的回民街,才能看到老西安真實的一面

回民街有幾個面?

喧鬧之外的回民街,才能看到老西安真實的一面

北院門牌坊

在西安居住的回民,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他們經絲綢之路來到長安,繁衍生息。到了明清時期,已經有將近200萬回民生活在這裡。

現在西安城裡的回民不到10萬人,佔西安總人口的1%左右。但是來西安的遊客總覺得回民很多,那是因為回民街太有名了。

來西安的遊客,幾乎都去過回民街,有些人可能還不止一次去。來西安之前聽說過的美食幾乎都是回民特色(泡饃,臘牛肉,麻醬涼皮)。來回民街之後,買特產,看錶演,也都是和回民打交道。這就造成了西安有很多回民的假象。而回民街也順理成章成為了西安的代名詞。

這裡就要糾正另外一個假象,回民街不是一條街,而是幾十條街組成的街區。正因為它是一大片街區,所以你去的可能只是商業街。(以下回民街特指整片街區)

喧鬧之外的回民街,才能看到老西安真實的一面

北院門

去回民街最常逛的街道,就是北院門和西羊市。十幾年前,這裡還沒有霓虹燈,沒有嘈雜的吆喝聲,沒有敷衍了事的泡饃,沒有4塊錢一瓶的冰峰。這裡變的太快,有點讓人失望。

喧鬧之外的回民街,才能看到老西安真實的一面

西羊市

西安人的確很少在這兩條街上吃飯了,以前經常光顧的老字號,都沒了曾經的味道。這裡只是留給遊客的商業街而已,但是就憑這兩條街道,能成為西安的代名詞?西安人第一個不答應。

因為你們找錯地方了。

除了從鼓樓進入回民街,其實還有很多街道可以通往回民街。越靠近西門和玉祥門,越能看到老西安(回民在這裡已經生活了幾代,可不就是老西安)生活的樣子。

現在的西安人,很少有機會在一個地方生活幾代人,回民街卻可以。西安也有類似的地方,比如東門外八仙庵一帶。但是基於各方面原因,回民街沒有拆遷之憂,像這樣的生活方式,還可以延續下去。所以在這裡,經常看見悠閒的大爺大媽,要麼遛鳥,要麼逗狗,過得自在。在他們身上看不到城市快速發展帶來的焦慮。他們繼承父輩的手藝,又將這種生活方式傳給兒孫,然後了無牽掛,快樂人生。

喧鬧之外的回民街,才能看到老西安真實的一面

光明巷

除了那兩條街,回民街別的街道略顯蕭條,沒有了人潮,街邊的店鋪大多都是關著的。沒有遊客,所以不必將就時間。一路上除了擦身而過的摩托車,沒有什麼行人。而且這裡的摩托車是不鳴笛的。駛過北院門和西羊市的電瓶車,摩托車和自行車都是一路呼嘯,伴隨著刺耳的鳴笛聲,聽的人頭疼。對比這裡,簡直就是耳朵的天堂,不是這裡有多安靜,而是能聽見的都是生活中必須有的聲音,瑣碎而接地氣。

賣東西可以不用蹩腳的陝普了,西安話聽起來更幹練。也不用操心招攬生意,可以花時間與左右閒聊一會。偶爾還能看見調皮的孩子被母親一邊罵,一邊踢屁股。不得不說西安人兇起來,真的跟頒聖旨一樣,半條大街都能聽見。所以在一起住久的鄰里,根本沒有家醜不可外揚的說法了。

喧鬧之外的回民街,才能看到老西安真實的一面

高高的蒸屜

回民街裡的小街道很多,東西南北端端正正的走向,所以不用擔心迷路。無論走在哪條巷子裡,心中默默地畫個“口”字,就能繞回去。

不光是回民街裡,整個西安城都是四四方方的,大街小巷都是朝四個方向延伸,沒有西北通向東南這種斜線,或者弧線的道路。所以在西安也衍生了獨特的一種路牌,東西方向用藍色,南北方向用綠色,兩種顏色就夠用了。

喧鬧之外的回民街,才能看到老西安真實的一面

綠色表示南北走向街道,藍色表示東西走向街道

不知道是城市養出了人的性格,還是人的性格改變城市。就像西安的路端端正正的,住在城裡的人也是直來直往。看不慣就說,即使客氣兩句,也是為了給後面宣洩做鋪墊。裝不了太久,自己就憋不住了。夸人的話說得磕巴,罵起人來一點不含糊。其實都是芝麻蒜皮的事,非要說兩句,不然心裡不敞亮,刀子嘴豆腐心吧。沒什麼惡意,可能就是西北氣候乾燥,燥出來的臭脾氣。

以前的西倉巷,每逢週四和週日鳥市,必定人頭攢動,熙熙攘攘。賣什麼的都有,除了花鳥魚蟲,還有古玩,磁帶,虎皮膏藥什麼的。小到鬆緊帶,大到三輪車,沒有什麼買不到的。看的人多,買的人少,都是去湊那份熱鬧。每次出攤都是這幾樣,可就是逛不膩。來這裡賣東西的人,也不指望掙多少錢,砍價的嘴皮子太溜,招架不住,能賣就賣了。重要的是享受拌嘴和調侃的過程,隨性而起。至於錢嘛?咳,就那麼回事了。

喧鬧之外的回民街,才能看到老西安真實的一面

西倉巷的鳥販

在回民街裡,要慢下來,因為極有可能就錯過什麼了。好多歷史遺蹟淹沒在民居里,標識不明顯。或者被三蹦子擋著,或者被垃圾蓋著。稍不注意就晃過去了。西安城裡遺蹟太多,多到有點不值錢了,誰也不會心疼這些不知名的遺址。生活在這裡的人也只是將這些歷史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平凡如一頓飯,一包煙。

喧鬧之外的回民街,才能看到老西安真實的一面

回民街裡,日本飛機轟炸西安的遺址

西安人真是被厚重的歷史給寵壞了,反倒是一些外國人,很樂意掏錢去看回民街裡的古蹟。在西安人眼中“這是個啥~~麼”(陝西話,啥讀一聲,音同仨,意思是瞧不上),但在外國人眼中都是寶貝。其實老西安就是愛顯擺,雖然嘴上說看不上,但是內心還是有著一份被認同的愉悅。在歷史文化這一點上,西安人襯得上這份驕傲。

喧鬧之外的回民街,才能看到老西安真實的一面

化覺巷清真寺

回民街裡還有好幾座清真寺,見證了回民的遷徙,繁榮和壯大。小皮院清真寺就是回民街七座清真寺其中之一。始建於唐末,與熱鬧的西羊市一街之隔,現在是省保單位。除了禮拜時間,都可以參觀。但鮮有遊客能到這條街上,冷冷清清好可惜,回民街不止有吃的,還有很多歷史的積澱。

喧鬧之外的回民街,才能看到老西安真實的一面

小皮院清真寺門外的小巷子

說到吃,是回民街怎麼也繞不開的話題。最有名的非泡饃莫屬。回民街裡賣泡饃的店家,多到數不清。一片街區裡能聚集這麼多做同一門生意的,放在全國來說,回民街也是頭一份。幾百家做泡饃生意的,門頭應該要醒目才能被記住,但在回民街裡是不需要的。

門頭就兩種,要麼是“老馬家……”,“老孫家……”,要麼就是“橋梓口……”,“灑金橋……”。除了姓氏和地名,沒有多餘的字。這種看似隨意的招牌,其實是店家最硬的底氣。有了姓,有了地兒,吃完如果不喜歡,也知道該蹶(陝西話,讀jué,意為懟)誰。

其實這姓氏和地名不是隨便起的,以前回民街裡最正宗的泡饃就在這幾個地方,就是這幾家。後來名聲大了,山寨的自然就多了。時間長了,相互又都有些不服氣,都想當那個“最正宗”。所以一條街上看過去,可能就有七八家打著“正宗”字樣的“馬家……”招牌。

不去商業街,就能避開這些所謂的“正宗”。老西安對於泡饃的熱情,就像老北京之於豆汁。不管外地人能不能吃的慣,自己不能缺了這一口。泡饃有幹刨,口湯,水圍城這幾種做法。顧名思義,幹刨就是沒有湯。吃完剩下一口湯的,叫口湯。比口湯多的就是水圍城。每家的拿手活不一樣,所以老西安吃泡饃的店,一般都固定兩三家。想吃幹刨,就不會去做口湯的那家。看似麻煩,卻樂此不疲。

喧鬧之外的回民街,才能看到老西安真實的一面

泡饃

老西安吃泡饃會選擇在早上,湯最鮮肉最美的時候。一邊掰著饃,一邊圍坐諞閒傳(陝西話,聊天)。饃要掰的小拇指蓋一般,大了小了都不行。掰了大半輩子,一出手就能看出來是不是行家,老西安人心裡閉著眼睛掰都量的出來。吃也有講究,泡饃不能攪動,順著碗邊用筷子刨到嘴裡,一次刨一點,就著糖蒜慢慢吃。如果看到有人狼吞虎嚥,還能聽到一陣笑語,“這瓜娃不會吃”。

老西安對吃的執著,又和隨性的性格不搭。再好的兩個朋友,永遠無法說服對方,自己最愛吃的店才是最好。彼此爭論起來,一點也不看出有什麼交情,也一點不隨性。

喧鬧之外的回民街,才能看到老西安真實的一面

人不多,來的都是老主顧

遠離商業街開店的人,做的都是附近老街坊的生意,有一份責任在。如果哪天有事開不了,還要操心老主顧怎麼解決伙食問題。這些都是多年的默契,誰也不會特別去說,經年累月的生活給養成的習慣。別看西安人平時嗓門大,說話直,該有的細膩一點不少。

做生意最重要是有得失心,同樣在回民街,那邊喊得臉紅脖子粗,這邊卻是安靜的開火切肉。打理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眼紅也紅不來家財萬貫,安心伺候好這老幾位,一天就安穩了。都說西安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這話太片面了。把生活過得踏實才是真諦,不是每個人生而好鬥,轟轟烈烈最終也就是為了一份平淡,眼前的不就是一輩子的追求嗎?

華燈初上,熱鬧的街會更熱鬧,冷清的街會愈加黯淡。每個人眼中都有一個不一樣的回民街。

那回民街到底有幾面?一定不只這兩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