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經典豬瘟、藍耳病之間的鑑別診斷與處理要點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豬瘟病毒(ASF virus,ASFV)感染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可高達100%。非洲豬瘟病毒按毒力可分為高毒力毒株、中等毒力毒株和低毒力毒株,臨床表現形式可以從最急性、急性、亞急性、慢性一直到無症狀。不管是急性還是慢性感染,家豬和歐洲野豬都表現有明顯的臨床症狀,

非洲豬瘟的臨床症狀和許多其他豬的疾病類似,非洲豬瘟還容易與經典豬瘟、藍耳病混淆,特別是經典豬瘟;所以需要我們正確地辨別這些疾病的差異,才能在豬群出現不明原因死亡時快速地及早地發現疑似非洲豬瘟,儘可能降低非洲豬瘟向外擴散的風險。另一方面,我們通過正確地辨別這些疾病的差異,減少不是非洲豬瘟感染而導致錯判錯殺的風險,從而減少損失。

非洲豬瘟、經典豬瘟、藍耳病之間的鑑別診斷與處理要點

一、流行病學

(一)非洲豬瘟

豬與野豬對非洲豬瘟病毒都是易感性的,而且不分品種、不分日齡、不分性別。白鼠、天竺鼠、兔、貓、犬、山羊、綿羊、牛、馬、鴿等動物,都沒有感染成功的報道。

健康豬與患病豬或汙染物直接接觸是非洲豬瘟最主要的傳播途徑,豬被帶毒的蜱等媒介昆蟲叮咬也存在感染非洲豬瘟的可能性。非洲和西班牙半島有幾種軟蜱是非洲豬瘟病毒的貯藏宿主和媒介。一般認為,非洲豬瘟病毒傳入無病地區都與來自國際機場和港口的未經煮過的感染豬製品或殘羹餵豬有關,或由於接觸了感染的家豬的汙染物、胎兒、糞便、病豬組織,並餵了汙染飼料而發生。

中國現在已查明疫源中的家豬疫情,傳播途徑主要有三種:

1、 生豬及其產品跨區域調運,佔全部疫情約19%;

2、 餐廚剩餘物餵豬,佔全部疫情約34%;

3、 人員與車輛帶毒傳播,這是當前疫情擴散的最主要方式,佔全部疫情約46%。

(二)豬瘟

豬瘟病毒在自然條件下只感染豬,不同年齡、性別、品種的豬和野豬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病豬是主要傳染源,病豬排洩物和分泌物,病死豬和臟器及屍體、急宰病豬的血、肉、內臟、廢水、廢料汙染的飼料,飲水都可散播病毒。

豬瘟的傳播主要通過接觸,經消化道感染。此外,患病和弱毒株感染的母豬也可以經胎盤垂直感染胎兒,產生弱仔豬、死胎、木乃伊胎等。

(三)藍耳病

藍耳病是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呈地方流行性。藍耳病病毒只感染豬,各種品種、不同年齡和用途的豬均可感染。患病豬和帶毒豬是本病的重要傳染源。

主要傳播途徑是接觸感染、空氣傳播和精液傳播,也可通過胎盤垂直傳播。易感豬可經口、鼻腔、肌肉、腹腔、靜脈及子宮內接種等多種途徑而感染病毒,豬感染病毒後2~14周均可通過接觸將病毒傳播給其他易感豬。從病豬的鼻腔、糞便及尿中均可檢測到病毒。易感豬與帶毒豬直接接觸或與有藍耳病病毒汙染的運輸工具、器械接觸均可受到感染。感染豬的流動也是本病的重要傳播方式。

持續性感染是藍耳病流行病學的重要特徵,藍耳病病毒可在感染豬體內存在很長時間。

二、病原學

(一)非洲豬瘟

非洲豬瘟病毒是非洲豬瘟科非洲豬瘟病毒屬的重要成員,病毒有些特性類似虹彩病毒科和痘病毒科。病毒粒子的直徑為175~215nm,呈二十面體對稱,有囊膜。基因組為雙股線狀DNA,大小170~190kb。

非洲豬瘟、經典豬瘟、藍耳病之間的鑑別診斷與處理要點

本病毒能從被感染豬隻血液、組織液、內臟及其他排洩物中證實出來,低溫暗室保存在血液中的病毒可存活六年,室溫中可活數週,加熱被病毒感染的血液55℃30分鐘或60℃10分鐘,病毒將被破壞,許多脂溶劑和消毒劑可以將其破壞,如“百勝-30”,1:200稀釋後,可以迅速殺死非洲豬瘟病毒。

(二)豬瘟

豬瘟病毒是ssRNA病毒,黃病毒科瘟病毒屬,其RNA為單股正鏈。病毒粒子呈圓形,大小為38~44nm,核衣殼是立體對稱二十面體,氯化銫中浮密度1.15~1.17g/ml,有包膜。該病毒對乙醚敏感,對溫度、紫外線、化學消毒劑等抵抗力較強。

(三)藍耳病

藍耳病毒為套式病毒目(Nidovirales)、動脈炎病毒科(Arteriviridac)、動脈炎病毒屬(Arterivirirus)的繁殖與呼吸綜合徵病毒,呈卵圓形,有囊膜,直徑在40~60nm之間,表面有約5nm大小的突起。核衣殼呈二十面體對稱,直徑為25~30nm。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病毒,分子量約1.5×106,組長約15kb。無血凝活性,不凝集哺乳動物、禽類和人類紅細胞。

該病毒對外界環境抵抗力相對較弱。病毒在pH小於5或大於7的條件下,其感染力降低95%以上。在4℃下僅存活一個月,37℃存活18h,56℃存活15min以內,乾燥可很快使病毒失活。對有機溶劑十分敏感,經氯仿處理後,其感染性可下降99.99%。但在空氣中可以保持3周左右的感染力,對常用的化學消毒劑的抵抗力不強。如“百勝-30”,1:200稀釋後,可以迅速殺死藍耳病毒。

根據基因組的序列差異分為兩個型,即以ATCCVR-2332(VR株)毒株為代表的美洲型(簡稱B亞群)和以Lelystadvirus(LV株)為代表的歐洲型(簡稱A亞群)。毒株之間存在顯著的抗原差異性,兩者只有很少的交叉反應。我國的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徵病毒分離毒株均屬美洲型,同時我國的分離毒株也存在變異現象,2005年流行的所謂的“高熱病”,為基因缺失而毒力增強的藍耳病毒株感染所致,目前為我國的優勢毒株。

三、臨床症狀

(一)非洲豬瘟

自然感染潛伏期4~19天,往往更短,臨床實驗感染則為2~5天,發病時體溫升高至41℃,約持續4天,直到死前48小時,體溫開始下降,同時臨床症狀直到體溫下降才顯示出來。最初三至四日發熱期間,豬隻食慾逐漸減少,豬隻躺在舍角,如果強迫趕起要它走動,則顯示出極度虛弱,尤其後肢更甚,脈搏動快,咳嗽,呼吸快約三分之一,顯呼吸困難,漿液或粘液膿性結膜炎,有些豬隻會表現為便血、嘔血,體溫升高時發生貧血,往往發熱後第七天死亡,或症狀出現僅一、二天便死亡。

(二)豬瘟

一般為5~7天,根據臨床症狀可分為急性、慢性和溫和型三種類型。

1、急性型

病豬常無明顯症狀,突然死亡,一般出現在初發病地區和流行初期。病豬精神差,發熱,體溫在40~42℃之間,呈現稽留熱,喜臥、弓背、寒顫及行走搖晃。食慾減退或廢絕,喜歡飲水,有的發生嘔吐。結膜發炎,流膿性分泌物,將上下眼瞼粘住,不能張開,鼻流膿性鼻液。初期便秘,乾硬的糞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腸粘液,後期腹瀉,糞便惡臭,帶有粘液或血液,病豬的鼻端、耳後根、腹部及四肢內側的皮膚及齒齦、唇內、肛門等處粘膜出現針尖狀出血點,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公豬包皮發炎,陰鞘積尿,用手擠壓時有惡臭渾濁液體射出。小豬可出現神經症狀,表現磨牙、後退、轉圈、強直、側臥及游泳狀,甚至昏迷等。

2、慢性型

多由急性型轉變而來,體溫時高時低,食慾不振,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逐漸消瘦、貧血,衰弱,被毛粗亂,行走時兩後肢搖晃無力,行走不穩。有些病豬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成藍紫色或壞死、脫落,病程可長達一個月以上,最後衰弱死亡,死亡率極高。

3、溫和型

又稱非典型豬瘟,主要發生較多的是斷奶後的仔豬及架子豬,表現症狀輕微,不典型,病情緩和,病理變化不明顯,病程較長體溫稽留在40℃左右,皮膚無出血小點,但有淤血和壞死,食慾時好時壞,糞便時干時稀,病豬十分瘦弱,致死率較高,也有耐過的,但生長髮育嚴重受阻。

(三)藍耳病

本病的潛伏期差異較大,引入感染後易感豬群發生藍耳病的潛伏期,最短為3天,最長為37天。本病的臨診症狀變化很大,且受病毒株、免疫狀態及飼養管理因素和環境條件的影響。低毒株可引起豬群無臨診症狀的流行,而強毒株能夠引起嚴重的臨診疾病,臨診上可分為急性型、慢性型、亞臨診型等。

1、急性型

發病母豬主要表現為精神沉鬱、食慾減少或廢絕、發熱,出現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妊娠後期(105~107天),母豬發生流產、早產、死胎、木乃伊胎、弱仔。母豬流產率可達50%~70%,死產率可達35%以上,木乃伊可達25%,部分新生仔豬表現呼吸困難,運動失調及輕癱等症狀,產後1周內死亡率明顯增高(40%~80%)。少數母豬表現為產後無乳、胎衣停滯及陰道分泌物增多。

1月齡仔豬表現出典型的呼吸道症狀,呼吸困難,有時呈腹式呼吸,食慾減退或廢絕,體溫升高到40℃以上,腹瀉。被毛粗亂,共濟失調,漸進性消瘦,眼瞼水腫。少部分仔豬可見耳部、體表皮膚髮紫,斷奶前仔豬死亡率可達80%~100%,斷奶後仔豬的增重降低,日增重可下降50%~75%,死亡率升高(10%~25%)。耐過豬生長緩慢,易繼發其他疾病。

生長豬和育肥豬表現出輕度的臨床症狀,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統症狀,少數病例可表現出咳嗽及雙耳背面、邊緣、腹部及尾部皮膚出現深紫色。感染豬易發生繼發感染,並出現相應症狀。

種公豬的發病率較低,主要表現為一般性的臨診症狀,但公豬的精液品質下降,精子出現畸形,精液可帶毒。

2、慢性型

這是在規模化豬場PRRS表現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現為豬群的生產性能下降,生長緩慢,母豬群的繁殖性能下降,豬群免疫功能下降,易繼發感染其他細菌性和病毒性疾病。豬群的呼吸道疾病(如支原體感染、傳染性胸膜肺炎、鏈球菌病、附紅細胞體病)發病率上升。

3、亞臨診型

感染豬不發病,表現為藍耳病病毒的持續性感染,豬群的血清學抗體陽性,陽性率一般在10%~88%。

四、剖檢及病理變化

(一)非洲豬瘟

在耳、鼻、腋下、腹、會陰、尾、腳無毛部分呈界線明顯的紫色斑,耳朵紫斑部分常腫脹,中心深暗色分散性出血,邊緣褪色,腿及腹壁皮膚更為明顯。切開胸腹腔、心包、胸膜、腹膜上有許多澄清、黃或帶血色液體,內臟漿液膜可見棕色逐漸變成淺紅色的瘀斑,小腸更多,直腸壁深處暗紅色出血,腎臟瀰漫性出血,胸膜下水腫。淋巴節出血,脾臟腫大,髓質腫脹區呈深紫黑色,切面突起,淋巴濾胞小而少,豬脾臟發生小而暗紅色突起三角形栓塞。心包液多,心包及心內膜充血出血;喉、會厭軟骨彌散性出血,肺臟大塊出血斑塊,氣管內有血沫。

(二)豬瘟

急性型豬瘟表現為,全身淋巴結腫脹,多汁、充血、出血、外表呈現紫黑色,切面如大理石狀,腎臟為土黃色,皮質有針尖至小米狀的出血點,呈“麻雀卵”狀,脾臟有梗死,以邊緣多見,呈色黑小紫塊,喉頭粘膜及扁桃體出血。膀胱粘膜有散在的出血點,胃、腸粘膜呈卡他性炎症,大腸的迴盲瓣處形成紐扣狀潰瘍。

慢性型豬瘟表現為壞死性腸炎,全身性出血變化不明顯,由於鈣磷代謝的擾亂,斷奶病豬可見肋骨末端和軟骨組織變界處,因骨化障礙而形成的黃色骨化線。剖檢時急性型以出血性病變為主,常見腎皮質和膀胱粘膜中有小點出血;腸繫膜淋巴結腫脹,常出現出血性腸炎,以大腸粘膜中的鈕釦狀潰瘍為典型。

(三)藍耳病

無繼發感染的病豬,淋巴結輕度或中度水腫,肉眼變化不明顯,呼吸道的病理變化為溫和到嚴重的間質型肺炎,有時有卡他性肺炎;若有繼發感染,則可出現: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及腦膜炎等。

藍耳病病毒感染引起的繁殖障礙所產仔豬和胎兒很少有特徵性病變,藍耳病致死的胎兒病變是子宮內無菌性自溶;流產的胎兒血管周圍出現以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為特徵的動脈炎、心肌炎和腦炎。臍帶發生出血性擴張和壞死性動脈炎。生長豬較成年豬更常見的病理變化是肺臟組織病變。單純的藍耳病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為間質性肺炎,其特點為肺泡間隔增厚,單核細胞浸潤及上皮細胞增生,肺泡腔內有壞死細胞碎片。

藍耳病病毒和細菌、病毒混合感染時,病變應和併發感染的細菌/病毒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合併感染細菌性病原常引起復雜的藍耳病肺炎,間質性肺炎常混合化膿性纖維素性支氣管肺炎或被化膿性纖維素性支氣管肺炎所掩蓋。有些感染病例還可見胸膜炎。

鼻甲部黏膜的病變是藍耳病感染後期的特徵,其上皮細胞纖毛脫落,上皮內空泡形成和黏膜下層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和漿細胞浸潤。淋巴結、胸腺和脾臟的組織病理學變化,以發生肥大和增生、中心壞死、淋巴竇內有多核鉅細胞浸潤為特徵,病早期可見脾臟白髓、扁桃體濾泡淋巴細胞壞死,後期脾核淋巴結細胞增生;另外藍耳病感染引起的血管、神經系統、生殖系統的病變也主要表現為淋巴、巨噬細胞、漿細胞的增生和浸潤。

表1 非洲豬瘟、豬瘟、藍耳病的辨別診斷

非洲豬瘟、經典豬瘟、藍耳病之間的鑑別診斷與處理要點

五、診斷

(一)非洲豬瘟

1、臨診診斷

非洲豬瘟與豬瘟的其他出血性疾病的症狀和病變都很相似,他們的亞急性型和慢性型在生產現場實際上是不能區別的,因而必須用實驗室方法才能鑑別。現場如果發現屍體解剖的豬出現脾臟腫大和全身淋巴結嚴重充血,形如血腫,則可懷疑為非洲豬瘟。

2、實驗室診斷

紅細胞吸附試驗、直接免疫熒光試驗、動物接種試驗、間接免疫熒光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免疫電泳試驗、間接酶聯免疫蝕斑試驗等,其中聚合酶鏈式反應試驗(PCR)或者實時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試驗(RT-PCR)最為常用。

(二)豬瘟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症狀和剖檢病理變化可作出初診。

實驗室診斷手段多采用免疫螢光技術、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血清中和試驗、瓊脂凝膠沉澱試驗等,比較靈敏迅速,且特異性高。中國現推廣應用免疫螢光技術和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採用抗豬瘟血清在病初可有一定療效,此外尚無其他特效藥物。

(三)藍耳病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症狀及剖檢特點可做出初步診斷,但要注意與症狀相似的一些病毒性傳染病相鑑別,如流感、細小病毒病、流行性腹瀉等。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徵是病毒性傳染病,確診必須進行血清學鑑定或病毒分離鑑定。

我們給大家提供了一個直觀判斷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徵的基本原則,可以供臨床參考使用,如果豬場在14天內出現下述臨床指標中的2個,就可判定為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徵疑似病例:

1、母豬流產或早產超過5%;

2、死產佔產仔數15%;

3、仔豬出生後1周內死亡率超過20%。

六、處理思路

(一)非洲豬瘟

該病目前無安全疫苗可用,無有效治療藥物,養豬場(戶)應嚴格遵守國家有關動物疫病防控的法律法規,發現疑似疫情立即上報,一旦確診,要配合政府果斷採取封鎖、消毒、隔離、撲殺、無害化處理等措施,將疫情控制在最小範圍,將損失減少到最小程度。

做好生物安全和消毒工作,豬場劃分區域,可以參考碩騰出品的《豬場生物安全建立與審查手冊》進行操作。

抓好飼養管理。

做好常規免疫,減少其他疫情風險。

(二)豬瘟

立即報告,及時診斷。

劃定疫點。

封鎖疫點、疫區。

處理病豬,做出無害化處理。

緊急預防接種。疫區裡的假定健康豬和受威脅地區的生豬即接種豬瘟免弱毒疫苗,間隔一個月,加強一次,如果出現有症狀豬隻,及時處理。認真消毒被汙染的場地、圈舍、用具等,糞便堆積發酵後無害化處理。

(三)藍耳病

首先,控制臨床症狀,減少繼發感染。

母豬群、後備豬群以及公豬:可採取飲水或者飼料加藥。如:瑞替美(替米考星)1公斤+瑞多康(強力黴素)1公斤,對於個別豬隻對症治療,如發燒等,需要退燒消炎。如呼吸道嚴重豬隻,可以頸部肌肉注射瑞可新(泰拉黴素),一次注射,藥效可以維持在14天,1ml/40公斤體重,每個注射部位不超過2ml。

仔豬群減少飼料或者飲水加藥,但可以添加誘食劑、營養劑,如添加碩維鍵1公斤,增加豬隻健康水平。主要是採取注射給藥,確保藥物有效劑量和作用時間。如易速達(頭孢噻呋晶體遊離酸),注射一次,藥效維持7~10天,1ml/20公斤體重。

其次,合理安全有效的疫苗免疫,使豬群抗體水平一致,減少感染。選取本場野毒同源性較近的疫苗免疫,如碩騰瑞蘭安(高致病自然基因缺失藍耳病弱毒疫苗),小群試驗,7天無臨床症狀可以全群免疫,母豬群公豬群全群普免,間隔一個月後加強一次,根據豬場情況確定免疫頻率,如3~4次/年。後備豬在配種前一個半月,完成兩次免疫,兩次之間間隔一個月。仔豬可以在感染前三週,完成免疫,如14日齡、21日齡、28日齡、35日齡等。免疫時,可以同時注射瑞可新,減少細菌病的干擾。

最後,根據本場豬群抗體消減規律,確定本場的常規免疫。與此同時,還需要加強營養,加強管理,加強對其他疾病的監控。做好後備豬的免疫、適應、馴化工作,如果豬群排毒量可以有效的控制,豬場也可以啟動藍耳病淨化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