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述日本:小泉欲休陪產假戳中日本社會痛點

環球網的各位網友們,大家好!蔣述日本,我是蔣豐。

安倍政權又一次內閣改造結果出爐,人氣爆棚的青年才俊小泉進次郎進一步備受關注。“入閣”的熱度尚未褪去,小泉進次郎與知名混血女主持瀧川克里斯汀將做父母的新聞性尚溫,他又以其“欲休陪產假”的發言再次掀起輿論狂潮,日本BS電視臺甚至還為此在“深層新聞”欄目推出了一期專題節目。

小泉進次郎表示,正在積極考慮自己屆時會休陪產假,同時表示要遵從三個原則,包括優先公務、做好危機管理、消除妻子不安。細想來,作為新任的環境大臣,不過是在談論與工作毫不相關的個人問題,竟能有如此大的影響力。顯然,日本各界不只是在“蹭熱點”和製造話題,恰恰說明,社會的痛點被戳中。

客觀看,日本男性的社會角色仍遠遠高於家庭角色。小泉進次郎認為自己的幾句話就引發爭議,反映了日本社會的固化,這不無道理。

和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日本在男性育兒方面的政策和社會氛圍上的確差距很大。例如,丹麥對國會議員實施最長一年的全額帶薪陪產假,期間還可選出“代理議員”。新西蘭甚至允許議員帶著孩子進入議會會場。其實,包括同樣保留著傳統文化的中國都在不斷減少“喪偶式”育兒,更多中國男人在強化作為父親的存在感。

相比之下,仍有很多包括女性在內的日本網友評論認為,男人不需要“陪產假”,只要早晨上班前看看或者親吻一下孩子熟睡的小臉就可以。從數據看,日本政府計劃推動男性休陪產假比率在2020年前達到13%,但目前也只有6.16%。可以說,受到傳統文化等因素深刻影響,令人憧憬的“奶爸”形象在日本社會仍只是個輪廓。

另外,日本女性的社會和家庭角色依然固化。安倍晉三政府力推“女性活躍社會”政策,但仍難拿出可圈可點的實績。日本政府的確為男女平等畫了一個很大的餅,但女性一方面無法脫身家庭,另一方面自身的職業發展難有有利環境。同時,男性是否需要加入育兒、是否能休陪產假這一論題本身就折射出日本社會在這一問題上已經落後於時代。就像不少力挺小泉進次郎的日本網民所指出的那樣,“陪產假”這種概念本身早就概取消了,因為男人陪伴自己的孩子天經地義,已經屬於浩浩蕩蕩的世界潮流。可以說,小泉進次郎能否休陪產假的問題,其本質關乎日本女性的家庭角色和社會發展問題。

目前,日本使出渾身解數應對少子化和老齡化,鼓勵女性生育,鼓勵男性參與育兒和家庭建設。但從針對小泉進次郎的“陪產假”現象的不少評論看,焦點卻集中在休產假是否符合閣僚和國會議員的身份、是否滿足職位要求,能否領取薪金等延伸性話題。這至少說明,日本社會整體尚未形成對通過提高生育率加快解決少子化、老齡化等當務之急的共識和危機感,頗有點政府上火、民眾不急的意思。有些專家則指出,一向“制度先行”的認真勁束縛了社會和民眾的靈活度,日本應在解決火燒眉毛的課題時不要保守地依賴制度。

小泉進次郎既是日本國民皆知的政壇新星,也是普通的一個“準爸爸”。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日本社會如果不能實現整體“轉身”,即便拼上小泉進次郎的人氣和身份,能否帶動男性育兒也是個未知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