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代京劇大師,乃進軍好萊塢第一人,開啟娛樂圈“男色時尚”

沒聽過京劇的,也聽說過“梅蘭芳”這個人。這位藝術家去世半個世紀後的今天,京劇早已不再是主流文化,唯有他個人的成就,一直傲然聳立在那裡,不可磨滅。而在當時,他不僅是藝術大師,更是最紅的時尚明星和流行偶像。

他是一代京劇大師,乃進軍好萊塢第一人,開啟娛樂圈“男色時尚”

對於80後的年輕觀眾來說,梅蘭芳不過是一個人名字、代號而已,是從課本上知道他是四大名旦之首,代表著中國歷史悠久的京劇文化。但事實上,梅蘭芳不僅是藝術大師,更是當年最紅的時尚明星,他和孟小冬的戀情是各大報紙的頭條,他演出的場次一票難求片酬天價,他受到的推崇和肯定,更是空前絕後。

所以如果說梅蘭芳空前絕後的時尚之王,您肯定不信,那不妨告訴你梅蘭芳當年有多紅、多時髦!

他是一代京劇大師,乃進軍好萊塢第一人,開啟娛樂圈“男色時尚”

1.西服革履的洋派京劇明星

舊上海的時髦是全盤西化,海派貴族往往比肩西方,看的是好萊塢電影,吃西餐、跳社交舞等等。作為他們中一員的梅蘭芳先生,雖然是傳統京劇演員,但臺下卻西裝革履、極其洋化。

當時,國際最新雜誌彙集上海,中國縫工無疑世界第一。據一些老上海回憶,在三四十年代,一兩黃金可以做二到三套上好英國呢三件套西裝,價錢不菲,但街頭西裝革履的比比皆是。那時候,除非真的是做粗活的或者實在窮困潦倒的,一般的上海男人起碼有一套西裝,哪怕亭子間打地鋪的小文員,隔夜還要把上衣高高掛起,把褲子褲管折齊壓在枕頭下。很有一些西裝革履、賣相蠻好的朋友,常常會悶著頭、縮起肩胛在弄堂口的小麵攤上吃一碗廉價的陽春麵,上海人針對這班人稱其為“赤膊打領帶的戶頭”,或許還會罵一聲“洋裝癟三”。

西裝是老上海心目中的摩登象徵,與精緻、優雅同義。人們想起了一絲不苟,想起了翩翩起舞,想起了爵士樂,想起了雞尾酒……按照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時尚標準,一套gentleman(紳士)的“行頭”一般應該包括以下這些內容:

一頂呢帽或草帽;

一套三件頭西裝;

內衣、襯衫和領帶(或領結);

襪子和皮鞋(或連鞋罩);

其他的還有皮帶或吊褲帶、袖釦、領帶扣針、襟針;

打火機、香菸盒、鑰匙鏈、錢包

但是,有了這些“行頭”,不等於就有了應有的包裝,還必須講究它們的出身——品牌和質地,如呢帽應該是英國的HATMAN或STAYSON,決不能是在南京路上“小呂宋”或“蠱錫福”買來的國產貨;西裝衣料的牌子即使不是TOWNTEX或DOMAFLRE,也得是其他英國貸花呢,不能穿周產的“章華”或“協新”呢料;皮鞋要穿SAXSON或FEEEMAN,至少也得穿在靜安寺路上的“第五街鞋店”(解放後改為博步皮鞋啟)定做的BOBSHOE,不能穿“鶴鳴”或“大不同”的產品;襯衫要穿VANHEUSEN或AGEOW,不能穿“司麥脫”或“康派司”;還有EONSON煙盒和打火機;或者DUNHILL或三B菸斗,SWANK牌鍍金鑰匙鏈……

要配齊並不難,南京路四川路口有一家惠羅公司,是英國人開的,店裡專賣各種英國貨男人衣著和用品,要配齊這‘行頭’,只消進去從一樓到四樓兜上一圈使能辦妥了——只要腰包裡有足夠的錢或者開出的支票他們願意接受。當然,這裡的東西價格不菲,僅一雙SAXSON皮鞋就大概等於一個普通職員兩個月的薪水。這也是“洋裝癟三”產生的反面直接原因。時尚永遠是有代價的。

他是一代京劇大師,乃進軍好萊塢第一人,開啟娛樂圈“男色時尚”

2.大明星的私人照相機

在舊上海,上照相館拍照都是件時尚事兒,更不用說自己擁有一臺相機了。照相機在那個時候是件奢侈品,能買上相機的家庭一定足夠殷實、時髦。

梅蘭芳先生這看似不經意入畫的照相機,難講不是作為一種品位、一種炫耀的裝飾品被放入照片當中。

他是一代京劇大師,乃進軍好萊塢第一人,開啟娛樂圈“男色時尚”

3.梅老闆的泳裝照

在30年代的上海,時髦人士都有那麼幾張泳裝照。我們常常能那些引領時尚的香菸殼、月份牌等上看到它的出現。上圖為,1946年戲劇旬刊畫報1冊,梅蘭芳在美國期間的泳裝照。

1926年,上海虹口的公共泳池對公眾開放,上海便有了男女同遊。至1930年,高橋海濱浴場造好,泳裝早已是海派人物們的裝備。而那時,幾乎所有的明星、名媛——上官雲珠、阮玲玉等——都有穿著泳裝的造型照。

他是一代京劇大師,乃進軍好萊塢第一人,開啟娛樂圈“男色時尚”

4.留聲機裡的京劇

“王琦瑤出去逛街的日子,愛麗絲公寓裡有幾戶相繼離去,留下幾套空房。王琦瑤並不知曉,只覺得這裡越發的靜,靜得發空。她放著梅蘭芳的唱片,聲音很響,要把房間填滿,不料卻是起回聲的,一個梅蘭芳呼,一個梅蘭芳應,更顯得大和空。”這是王安憶《長恨歌》裡的片段。不消說,這一定是王琦瑤在舊上海時代的時景。老唱機和梅蘭芳,正是那個時代的流行物件。

又正是這個留聲機,讓梅蘭芳成為了世界級的巨星。他見證了中國的音頻媒體時代的到來,而留聲機也見證著梅蘭芳從一介名伶躍升成為世界級藝術大師的道路。

就連豐子愷在抗戰結束之後遇到梅蘭芳也說:“五四時代,有許多人反對京劇,要打倒它,我讀了他們的文章,似覺有理,從此也看不起京劇。不料留聲機上的京劇音樂,漸漸牽惹人情,使我終於不買西洋音樂片子而專買京劇唱片,尤其是您的唱片了。”

他是一代京劇大師,乃進軍好萊塢第一人,開啟娛樂圈“男色時尚”

5.他改變了京劇旦角的化妝術

1913年,梅蘭芳第一次上海之行,接受很多新生事物,使他在改革創新上,有了信心和勇氣。

回京以後,首先在旦角化妝上,進行了改革。當年北方的旦角,不講究畫黑眼圈,淡淡的畫上幾筆就行了。片子貼的部位,又高又寬,往往會把臉型貼成方的,如果在鬢邊貼出一個尖角,內行叫“大開臉”。頭上再打個“茨茹葉”,這就是標準的青衣扮相。既死板,又呆滯。

梅蘭芳就採用了南方的旦角化妝法,把眼圈畫得相當黑,加上一吊眉,眼睛顯得格外好看有神。並根據個人的臉型,在適當部位貼上片子,觀眾看了就有美的感覺,為演出增加了光彩。同時也為北方旦角的化妝開了先河。

他是一代京劇大師,乃進軍好萊塢第一人,開啟娛樂圈“男色時尚”

6.時裝劇:穿著現代裝唱京戲

京劇的時裝劇可不是江青首創,梅蘭芳先生才是開山鼻祖。

梅蘭芳1913年從上海回到北京後,梅蘭芳和與梅家有三代情誼的老藝人十三燕在京城打“擂臺”。在第一場輸後,梅蘭芳產生了新的想法:覺得過去唱的老戲,都是取材於古代,離現實生活較遠,如果直接取材現代的時事,編寫新劇,看戲的人會更感親切,收效比老戲更大。

1914年,梅蘭芳出演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時裝新戲《孽海波瀾》,根據當時北京著名新聞事件改編。這出新戲雖在草創時代,各方面尚不理想,但當時影響不小,一時報刊連篇評論此劇。梅蘭芳大勝十三燕。

《孽海波瀾》成為了梅蘭芳創編新戲的開端。1915年,他又排演三出時裝新戲,其中《鄧霞姑》和《一縷麻》反響極大。

一時間,穿著現代裝的京劇也時髦起來,毫不落後於當時的白話新劇。

他是一代京劇大師,乃進軍好萊塢第一人,開啟娛樂圈“男色時尚”

他是一代京劇大師,乃進軍好萊塢第一人,開啟娛樂圈“男色時尚”

7.進軍好萊塢第一人

舊時代的海派文化是崇洋的,時髦人物都以西洋是瞻,以只看好萊塢電影為傲,好萊塢從那時開始就是世界時尚先鋒的匯聚地。而梅蘭芳卻是一位令好萊塢折服的中國演員。

1929年,應美國邀請,梅蘭芳先生率領梅蘭芳劇團赴美國好萊塢演出。當時美國盛行歌劇、話劇、雜劇,和歌劇不講話、話劇不演唱、雜劇沒情節相比,中國京劇集合了說、唱、演等藝術手法,進入美國後引起巨大轟動。當時梅蘭芳先生“男唱女角”的中國男旦寫意藝術特色,廣受美國觀眾好評,一曲《天女散花》將中國傳統的長綢舞引入京劇,舞臺上彰顯出雲動、風動、花從天上落的美妙意境,令美國人如痴如醉。

在美國演出結束後,美國文藝界的大腕和政界精英聯合為其舉行高規格招待宴會。就在大家開懷暢飲時,一位穿著破爛,渾身髒兮兮的“清潔工”不顧工作人員阻攔衝進了宴會廳,一把握住了梅先生的手大呼:“我終於見到你了!”後來大家才得知,這位“清潔工”竟是著名笑星卓別林!由於當時在拍影片《城市之光》,卓別林飾演一位清潔工,得知梅先生到美國後,就匆匆從拍攝現場趕來,以自己特有的幽默方式與自己的“偶像”見面。從一定意義上完全可以說,梅蘭芳是進軍好萊塢的“中國第一人”。

其實梅蘭芳赴美演出正值美國大蕭條,原以為最多在紐約演3場,賣出一半票就不錯。沒想到,兩個星期的票被一搶而光。當時的美國總統給梅蘭芳寫信,祝賀他演出成功,並說自己因公不在華府未能看到他的精彩演出,十分遺憾,希望梅先生再來華盛頓演出。

他是一代京劇大師,乃進軍好萊塢第一人,開啟娛樂圈“男色時尚”

他是一代京劇大師,乃進軍好萊塢第一人,開啟娛樂圈“男色時尚”

8.開啟娛樂圈的“男色時尚”

晚清前後的京劇舞臺,仍以老生表演為主流,而男旦本來只處於附庸地位;可是風水輪流轉,到了民國初年,男旦以柔克剛,後來居上,以梅蘭芳為標誌的男旦時代一舉取代了以譚鑫培為標誌的老生時代。此一情勢逆轉,與其說出於戲劇表演自身的進步,不如說出於外部審美風尚的異化——不妨簡單化地說,男旦表演的勃興,在相當程度上是狎玩男優風氣的延伸和變形;“堂子”裡的男色已人去樓空,舞臺上的男色遂物以稀為貴,反倒更贏得萬千寵愛。京劇旦角之於近代士大夫,亦如“王的男人”之於古代朝鮮宮廷;不過“王的男人”只是國王一個人的男寵,而旦角卻是整個士大夫階級的男寵。當時所謂“四大名旦”,可稱民初娛樂圈的F4——區別在於,今天迷戀F4的多是文化水準有限的師奶,當年迷戀“四大名旦”的則多是有品味的麻甩佬;今天叫“追星”,當年則叫“捧角”,如此而已。

梅蘭芳的迅速竄紅,正是這種男色風尚的產物;就是說,他的成功,並不單純是表演藝術本身的成功。早年的梅郎形象,並非我們今天所想象的純粹的“表演藝術家”,而是當時顛倒眾生的“超級男聲”中的一位。但他在盛名之下,不以大眾斷臂對象自限,通過文人參與、走向國際而完成藝術轉型,遂能在後來的戲曲史編纂中一枝獨秀;而與他同時代爭光鬥豔的花樣美男們,則多已湮沒在文化史的塵埃之中了。

梅郎早歲也以色事人,道此非專為發其私隱,不過就事論事,有一說一,但求其是而已。更何況當今之世,同志已成時尚,梅蘭芳即使春光乍洩,又何曾是多麼羞恥的經歷呢?

明末名妓柳如是有一篇《男洛神賦》,陳寅恪《柳如是別傳》以為,系柳氏為其情人陳子龍而作,並信筆開玩笑道:“自河東君當日出此戲言之後,歷三百年,迄於今日,戲劇電影中乃有‘雪北香南’之‘男洛神’,亦可謂預言竟驗矣。呵呵!”陳氏所說戲劇電影中的“男洛神”,即指梅蘭芳,蓋梅氏曾有《洛神》劇目,並在1956年攝錄成電影也。

他是一代京劇大師,乃進軍好萊塢第一人,開啟娛樂圈“男色時尚”

9.被媒體記錄下的傳奇婚變

娛樂圈明星的緋聞真真假假,已經是當下最簡單有效的炒作方式之一。梅蘭芳和孟小冬當年轟轟烈烈的明星戀情曝光,開了“緋聞炒作”的先河。不過,不同的是梅孟二人惺惺相惜,當下的明星緋聞流於眼球經濟。

1926年,在《游龍戲鳳》中,旦角梅蘭芳和坤伶孟小冬乾坤顛倒,既在舞臺上成就了一段風流天子與美麗鄉姑的露水姻緣,又在舞臺下喜結連理,可惜的是:“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這是那個時代的媒體大事件,關於孟小冬與梅蘭芳的傳奇婚變,那些枝枝節節全是由媒體記載下來的。

孟小冬在《大公報》刊登“緊要啟事”

如1933年9月5、6、7日三天,天津《大公報》頭版連續登載了“孟小冬緊要啟事”,全文如下:

孟小冬緊要啟事

啟者:冬自幼習藝,謹守家規,雖未讀書,略聞禮教。蕩檢之行,素所不齒。邇來蜚語流傳,誹謗橫生,甚至有為冬所不堪忍受者。茲為社會明瞭真相起見,爰將冬之身世,略陳梗概,惟海內賢達鑑之。

竊冬甫屆八齡,先嚴即抱重病,迫於環境,始學皮黃。

粗窺皮毛,便出臺演唱,藉維生計,歷走津滬漢粵、菲律賓各埠。忽忽十年,正事修養。旋經人介紹,與梅蘭芳結婚。冬當時年歲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聽介紹人主持。名定兼祧,盡人皆知。乃蘭芳含糊其事,於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實踐前言,致名分頓失保障。雖經友人勸導,本人辯論,蘭芳概置不理,足見毫無情義可言。

冬自嘆身世苦惱,復遭打擊,遂毅然與蘭芳脫離家庭關係。是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不待冬之贅言。

抑冬更有重要聲明者:數年前,九條衚衕有李某,威迫蘭芳,致生劇變。有人以為冬與李某頗有關係,當日舉動,疑係因冬而發。並有好事者,未經訪察,遽編說部,含沙射影,希圖敲詐,實屬侮辱太甚!

冬與李某素未謀面,且與蘭芳未結婚前,從未與任何人交際往來。凡走一地,先嚴親自督率照料。冬秉承父訓,重視人格,耿耿此懷惟天可鑑。今忽以李事涉及冬身,實堪痛恨!

自聲明後,如有故意毀壞本人名譽、妄造是非,淆惑視聽者,冬惟有訴之法律之一途。勿謂冬為孤弱女子,遂自甘放棄人權也。特此聲明。

從以上的“聲明”中我們看到孟小冬對這段婚姻不但不藏不掖,而且力爭“名分”、“人格”和“人權”。然而孟小冬終歸是弱女子,迫於壓力,梅蘭芳雖然真誠相愛,也是愛莫能助。當然,孟小冬的單純、率性,也是造成這一婚姻悲劇的重要原因。

他是一代京劇大師,乃進軍好萊塢第一人,開啟娛樂圈“男色時尚”

《游龍戲鳳》成就一段傳奇姻緣

孟小冬(右圖)是三代京劇世家。她8歲學戲唱老生,12歲在無錫首次登臺演出《捉放曹》,13歲在上海乾坤大劇場掛牌唱戲,為追求譚派藝術的真髓,在1925年到北平向陳秀華、陳彥衡、孫佐臣、鮑吉祥、蘇少卿、言菊朋等京劇名家請益譚(鑫培)派老生藝術。孟小冬多次尋找機會希望立雪餘門,就在這個時候梅蘭芳出現了,而且出現了電影《梅蘭芳》中與梅蘭芳合演《游龍戲鳳》的一幕。

當時北京一方是楊小樓、餘叔巖、荀慧生和陳德霖的“雙勝社”正與從日本演出凱旋的梅蘭芳唱對臺戲,而孟小冬的進京使本來的“兩軍對壘”立即變成了“三足鼎立”,大有與梅楊餘三大賢分庭抗禮的勢頭。因此當時的重要堂會戲非楊、梅、餘加孟小冬不可。1926年下半年,梅蘭芳與孟小冬在梁燕蓀公館合演《四郎探母》,梅先生男扮女裝,飾演鐵鏡公主,孟小冬女扮男裝,飾演楊四郎,人稱“釵弁互易”。後來,時任民國政府財政總長兼銀行總裁的王克敏五十歲生日,大唱堂會戲,席間有人提議,請孟小冬和梅蘭芳兩人合演一出《游龍戲鳳》。孟小冬演正德皇帝,梅蘭芳演李鳳姐,人稱“陰陽顛倒”。根據當時記載:“18歲的孟小冬在32歲的大名角梅蘭芳面前並不膽怯,演來落落大方,非常瀟灑,臺下不斷地拍手叫好。許多梅迷和孟迷更是希望二人能就此假戲真做,成就一段傳奇姻緣。”此後孟、梅兩人又不斷合演《梅龍鎮》、《四郎探母》和《二進宮》等戲,不斷的藝術合作使二人加深了了解,互生愛慕之情。1927年的農曆正月二十四,經時任中國銀行總裁的馮耿光等人撮合,孟小冬與梅蘭芳的洞房花燭就設在東城東四牌樓九條35號馮公館裡。

屢遭打擊恩愛夫妻分道揚鑣

然而,連續發生的兩件事情給這一天作良緣亮起了紅燈。原來梅蘭芳當時有兩位夫人,宣統時娶原配夫人是京劇名旦王順福之女,武生王毓樓之五妹,名明華,雖生一子但早逝。梅蘭芳於1922年又娶崇雅社的旦角福芝芳,但分居另過。所以孟小冬與梅蘭芳結婚時特別強調“名定兼祧”的平等身份。后王夫人因肺結核病逝。不久,梅蘭芳的大伯母逝世,孟小冬前往奔喪,被福夫人拒之門外,頓覺羞辱異常,後經梅蘭芳一再賠禮,才有所緩和。不料又出現了一位追星族李志剛,為追求孟小冬竟帶著手槍到東四牌樓九條馮宅要與梅蘭芳火併,當場李志剛擊斃了調解人張漢舉,自己也被軍警亂槍擊斃,梟首示眾。此事有警察局的告示貼在九條口,刊登在報紙上,使梅孟婚姻雪上加霜。一時謠言滿天飛,弄得一對恩愛夫妻形同陌路。這也是孟小冬從東四牌樓三條遷徙到錢糧衚衕隱居的原因。

他是一代京劇大師,乃進軍好萊塢第一人,開啟娛樂圈“男色時尚”

媒體報道

梅孟之戀終歸於無果,之中原由眾說紛紜,最富戲劇性色彩的當屬收錄在《京劇見聞錄》中的一篇文章,據說作者曾與梅蘭芳交誼深厚,這樣寫道:“當時梅跟孟小冬戀愛上了,許多人都認為非常理想,但梅太太福芝芳不同意,跟梅共事的朋友們亦不同意。後來梅的祖老太太去世,孟小冬要回來戴孝,結果辦不到,小冬覺得非常丟臉,從此不願再見梅。有一天夜裡,正下大雨,梅趕到小冬家,小冬竟不肯開門,梅在雨中站立了一夜,才悵然離去。所以梅孟二人斷絕來往,主動在孟。”太明顯的小說者言,可信度自然不高。且梅蘭芳的祖母早在1924年就去世了,那時梅孟二人還不曾相戀呢。

又有人說兩人分手是因為震驚京城的一樁“血案”———富家子弟王惟琛因為單戀孟小冬,認為是梅蘭芳搶了他的心上人,於是有天持槍到梅家論短長,混亂中將做客梅家的《大陸晚報》的經理張漢舉打死,他自己也隨即被趕來的軍警擊斃。王惟琛到梅宅鬧事喪命是真,但原由是否真的如人們傳說的暗戀孟小冬,並無證據,很可能又是好事者的附會。

還有一個說法是梅蘭芳在訪美期間,孟小冬不耐寂寞,又生出新的戀情。梅蘭芳得知後,斬斷了情絲。

孟小冬的結局

生活上的打擊反而激發了孟小冬在藝術上的奮進。1938年,她終於拜師餘叔巖先生,從頭開始學習譚、餘派老生藝術真髓,持之以恆,五年不輟而修得正果。她每學好一齣戲就公開演出一次,大約30餘出。雖然演出不多,但總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被同業尊為鬚生楷模。1947年,她在上海為杜月笙祝壽暨賑災義演《搜孤救孤》,全國的京劇名老生前往觀摩,著名鬚生馬連良和香港《大成》雜誌主編沈葦窗竟然擠在一個凳子上看了一齣戲,沒有買到戲票的戲迷都在家聆聽話匣子的實況轉播。據著名科學家王選回憶,那兩天晚上的上海灘真可謂萬眾空巷。演出後觀眾不走,要求謝幕。孟小冬不解,說:“我又沒有唱錯,憑什麼謝幕?”後經壽星老杜月笙央求,孟才答應只要觀眾再湊夠10萬大洋,賑濟陝西災民,就親自出面答謝。臺下一齊響應,紛紛認領捐款數目,孟小冬才卸了裝,穿著她一生不變的服裝,即孟氏旗袍上臺向觀眾致謝。

為了使自己從梅蘭芳的婚姻中走出來,孟小冬經師姐妹、杜月笙的四姨太姚玉蘭撮合,1950年正式嫁給了杜月笙並隨杜到香港定居,杜死後到臺北閒居,1977年逝世,葬於臺北縣南山之上。目前,孟小冬的唱片在音像市場的排行榜上始終名列前茅,堪稱經典。

他是一代京劇大師,乃進軍好萊塢第一人,開啟娛樂圈“男色時尚”

10.“梅黨”,明星後援會的雛形

歷史上痴迷於梅蘭芳京劇藝術的戲迷無數,當時擁護他的影迷被稱作“梅黨”,影片雖有誇張成分,但也展現出梅蘭芳在民眾中的影響力。梅蘭芳的一舉一動引領都時代風尚,而“梅黨”恐怕也是最早的粉絲團稱呼。

當下,瘋狂粉絲在當下的娛樂圈屢見不鮮,粉絲已經成為娛樂圈不可或缺、又讓人唏噓不已的一個群體。(太平洋女性網文/唐僧)

11.梅派弟子追憶學戲細節:梅蘭芳教子非常嚴厲

為紀念梅蘭芳先生誕辰120週年,梅派青衣胡桐今日前往北京萬花山為梅蘭芳先生掃墓,行祭拜大禮並在墓前敬獻鮮花。儀式結束之後,梅派弟子王志怡翻閱著老照片,深情回憶了當年師從梅蘭芳先生學藝的種種細節。

王志怡現為國家一級演員,父親王紹賢與梅蘭芳先生是世交,母親陸素娟是梅蘭芳先生的弟子,基於此,王志怡從15歲起便被梅蘭芳先生帶入了藝術的殿堂,她的啟蒙老師王幼卿和姜鳳山都是梅蘭芳先生親自安排的,而梅葆玖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王志怡兒時學戲的夥伴。梅葆玖作為師兄,常常帶著她練功學戲,並一同分享學習心得。梅蘭芳先生去世之後,梅葆玖一直在幫助王志怡學習和整理梅派劇目,比如《霸王別姬》、《貴妃醉酒》、《太真外傳》等等。由於梅派劇目眾多,日久年深,王志怡時常不經意會忘記臺詞,只要通過電話向梅葆玖求助,每次都能立即得到解答。

王志怡深情地說:“在梅家學戲的每一天如今想來都是歷歷在目,這美好的記憶如同至寶一般深藏於心,它不僅讓我收穫了梅派藝術的真諦,也因此讓我與梅家兄弟姐妹情同手足,結下深厚的友誼。”

王志怡回憶道,梅蘭芳先生平素和藹可親,但是在傳承梅派藝術的過程中對梅葆玖師兄是十分嚴厲的,這使得梅葆玖師兄對父親的感情既崇敬又畏懼。那時梅葆玖每逢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和王幼卿老師學習,吃過飯再去做功課,長此以往奠定了堅實的幼功,對日後繼承和弘揚梅派藝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正是因為梅家對待藝術嚴謹的態度,使得梅葆玖經過不懈的努力,學習並演出了梅蘭芳先生的所有梅派劇目,最終繼承了梅派藝術的精髓。

最後,王志怡表示,她將與梅葆玖師兄共同努力,為實現心中的“中國夢”奮鬥,讓梅派藝術的光環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來源:中新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