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剖腹之後,無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時,他們為何醉心此道?

談及日本,最熟悉的言辭莫過於“武士道精神”,正如書《葉隱聞書》中記載,“武士道即通向死亡之道。”這也是日本民族唯一拿得出手的“民族之光”,冢原卜傳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武士所學無他法, 唯不懼死是天機”,從這裡我們可以基本瞭解,“武士道精神”即“死亡哲學”,而“武士道精神”最大的一個標誌性行為即是“剖腹”或“切腹”。

在影視作品之中,經常出現日本人因犯下不可饒恕的罪孽,而選擇剖腹自殺,不過,影視作品當中表現出來的“剖腹”與日本人真實的“剖腹”又不盡相同,因為,單純以刀剖腹並不會立刻致死,至少還能活6小時才會斃命,這還是時間最短的情況,時間最長的話,剖腹人甚至可以生存72小時,才會血盡而亡。既然“破腹”如此遭罪,為何日本人還醉心於此種方式呢?

日本人剖腹之後,無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時,他們為何醉心此道?

準備切腹的日本人

“不純粹”的剖腹

日本人雖然熱衷於“剖腹”的形式,但是在執行“剖腹”的時候卻未必是“純粹”的剖腹,畢竟這樣長時間的流血折磨,不是他們選擇“剖腹”的初衷。日本人之所以選擇“剖腹”,正是因為“剖腹”不是一種快速致命的首選,一些在戰場“剖腹” 的人,認為這樣做才能認為他們是自殺,而非他殺,以此來證明自己“戰死”的清白。

“剖腹”不是單純的為了“死”,而是為了證明自己在“死”面前的勇敢和堅決。“剖腹”導致死亡不是最好的選擇,日本人“剖腹”的意義,儀式感遠遠要大於“致死”。從“剖腹”這種形式中獲得最後的滿足感,才是日本人想要的東西,至於“剖腹”長時間流血的折磨,他們自然不願意“享受”,於是,在他們“剖腹”儀式之後,還要來一點其他的“內容”。

這種“內容”包含兩種,一種是自身行為,即在剖腹之後,為了不受到“折磨”,他們通常會“補刀”,例如:割破咽喉、刺穿心臟等等;另一種則是來自外界力量,找一個人陪在身邊,在自己完成“剖腹”動作之後,為了避免痛苦,這個人就會用事先準備好的武士刀將其頭顱斬下,通常這個人被稱為“介錯人”。

日本人剖腹之後,無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時,他們為何醉心此道?

準備就緒的介錯人以及監督人

“介錯人”一般都是由“剖腹人”的親屬來擔當,因為一般需要“剖腹”的人都是戴罪之人,為了避免當眾斬刑的羞辱,才會被允許在家中“剖腹”,這個環境之下,親屬是避免家醜外傳的最佳選擇。

如果,武士或者近現代軍人是在戰爭失敗後,得到了敵人的寬容,允許他們進行“剖腹”自盡,這種情況下由地方軍官擔任“介錯人”的情況,在戰敗之人眼中,這是一種“榮譽”。

通過“剖腹”後補刀和介錯人的加入,日本人的“剖腹”已經不是“純粹的剖腹”行為,他們通常在進行“剖腹”儀式後,會避免痛苦選擇直接斃命。

“腹”的意義

既然“剖腹”之後還要進行致命補刀,為何多次一舉,不直接來個痛快呢?這就要從日本人眼中的“腹”來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了。

日本人剖腹之後,無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時,他們為何醉心此道?

日本武士切腹時常用的肋差刀

在日本人眼中,“腹”的意義與我國截然不同,這一點我們從一些詞彙之中就能夠有所得。日本表達很多的意思就會提到“腹”,比如“腹黑”,表達的是一種口蜜腹劍的含義,而這種意思在我國用兩個字通常表達為“心黑”;比如“立腹”,表達的是一種憤怒的狀態,而怒火正是來自於“腹”,日本對“憤怒至極”的表達為“腹が煮える”,意思為“腹”如火煮,這怒火依然來自於“腹”。而中國的漢字“怒”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但是這怒火卻是發自於“心”,與日本的意義並不相同。還有“腹穢” , 指人品質不良;“腹合”指同心協力等。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從文字的使用,可以看出日本人對“腹”的概念,類似於我國對於“心”的概念,而“心”在我國曆史文化中佔據極其重要的位置,無論是道、經、德、仁或是兵、權、戰等等都發乎於“心”。從這裡我們也就不難理解,“腹”對於日本人來說有多麼重要。

古代時期的日本,以大腹便便為美。產生這樣的審美觀,主要是“腹”在古代日本,除了有一些鬥力的實際作用外,還代表著著情感、思想、勇氣、意志、心等優秀的品質和精神。發展到今天,日本人雖然不再以大腹便便為美,但是從日本的相撲運動來看,對於“大腹”文化,日本人還是有豐富的情感和喜愛。

日本人剖腹之後,無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時,他們為何醉心此道?

日本的“相撲運動”

“腹”對於日本來說,從古至今都極為重要,日本的“肚子文化”幾乎是世界獨有,所以,“腹”對日本人有著不同於任何部位的特殊意義。

“剖腹”的重要性

日本人崇尚自殺行為,尤其是日本的武士和近代軍人,對“剖腹”形式的自殺幾乎到了癲狂的地步,他們認為“剖腹”可以讓“自殺”變得高尚起來,讓名譽和尊嚴得到最後的守護。

新渡戶稻造談到日本的剖腹自殺時說:“在我國民心中 , 這種死的方式會聯想到最高尚的行為及最動人的哀情的實際例子了。”

在日本人的眼中,腹部有別於其他身體部位,因為腹部之中充滿了靈魂和愛。

當日本人因為自己所犯的罪過需要自裁謝罪之時,他們會選擇“剖腹”自盡,因為日本人認為這樣做可以在死前釋放靈魂,讓汙穢變得潔淨,可以沒有遺憾的去轉世。

又如《武士道》中記載,“武士道即對自己的良心要負起`恥' 的責任” 。 即戰敗當“知恥”,選擇“剖腹”自盡謝罪,乃是最崇高的武士道精神。這種日本“武士道精神”,在二戰中被“軍國主義”無限的放大,甚至在軍規之中直接規定,日本士兵應該在必要時選擇自殺,生不受虜囚之苦,死不留罪過之汙名。

日本人剖腹之後,無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時,他們為何醉心此道?

面臨“剖腹”的武士

“生きて虜囚 の辱 を受けず、死して罪禍の汙名を殘すこと勿 れ”《戰陣訓》本訓二第八款“惜名”

日本剖腹自盡的人中,也不全是飲罪而亡,也有心懷百姓的好官位列其中。

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此時的日本戰亂不斷,因為戰敗選擇剖腹自盡的武士更是不計其數。但是,此時的武士自盡與其他時代的剖腹自盡本質上又有一點區別。戰國時代的一部分武士,是一城的長官,他們選擇剖腹自盡,除了為了滿足對死亡的昇華,對靈魂的潔淨之外,還有一個最實際的作用,那就是用自己的一死,換全城軍民免於被屠殺的厄運。

清水宗治就是這樣一位武士。在1582年6月的一天,清水宗治率領高松城全城將士與織田氏頑抗,面對織田信長大軍的進攻,清水宗治面無懼色,視死如歸,但是勇氣終究無法改變戰局,清水宗治看清形勢,在城破之前,選擇以一己之命,換取全城將士性命。

日本人剖腹之後,無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時,他們為何醉心此道?

清水宗治畫像

當時的清水宗治帶著幾位忠心部下,乘小船出城,同時口中高喊:“以自己性命拯救城中將士,沒什麼可惜!”隨後,在清水宗治的帶頭之下,幾人當眾切腹,雖然他們是敗軍之將,但是此舉卻讓雙方將士忍不住流淚。可見,在日本人眼中,“剖腹”可為自潔、可為道德昇華,在特定的場景,亦可成為撼人心魄的“壯舉”,令所有日本人動容。

清水宗治率其兄及幾名部屬乘小 舟劃出城門 , 高聲唱曰:“捨己性命以救城中將士, 何足惜

哉? 浮世一生, 今終越度, 武士之名, 永留高松之苔 !”

結語

日本的“肚子文化”源遠流長,以“剖腹”歸天為榮,乃是日本“知恥”的最高境界。古代“剖腹”以武士為主,或飲罪剖腹以求自潔、或大義剖腹以換將士得存;近現代以“剖腹”以日本軍人為主,他們深受“軍國主義”影響,選擇“剖腹”更多的時候是因為“失敗”,“戰敗即罪”,甚至列條例于軍規,令人不寒而慄。

參考文獻:《武士道》、《戰陣訓》、《葉隱聞書》、《切腹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