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歌一眼看穿的執念,是跟劉雅瑟同經歷演員們集體的悲哀

讓導演去點評演員,是《演員請就位》最正確的節目立意之一。因為無論從對演員閱歷的審視,還是對錶演藝術的審美,抑或對錶演學術的探討,導演的專業維度始終要高於演員。尤其是節目組請到了李少紅和陳凱歌這樣的大腕導演,享譽內地揚名國際藝術造詣修為極高的兩人,讓演員們面臨一場專業且嚴格的考核。

所以,當劉雅瑟演完《滾蛋吧,腫瘤君》的片段後,儘管她演的很棒,陳凱歌卻給出了極富深意的觀點和指點。陳凱歌言辭簡單平實毫無花哨專業辭藻的堆疊,卻一眼看穿劉雅瑟表演整體的大問題:執念過深。

陳凱歌一眼看穿的執念,是跟劉雅瑟同經歷演員們集體的悲哀

一句:劉雅瑟太想把它(表演)做好時,它就成了一種執念,這個執念你就把握不住了!陳凱歌含蓄且尖銳的點評,並不是簡單的點評劉雅瑟的演技,還有對她職業心態的一種診斷把脈,連“病根”都給她號出來。

陳凱歌一眼看穿的執念,是跟劉雅瑟同經歷演員們集體的悲哀

仔細看看劉雅瑟扮演的“熊頓”,整體上情緒很到位,也很有感染力,哭的稀里嘩啦非常動情又有著表演的技巧。但情緒上一直處於飽滿狀態,但卻扣分在很多細節和技巧的運用,比如小扒不理解,她哭完了倒地的戲份,誠然可以更加生動的表達人物的心理活動,但恐怕正常人不會如此舉動。

陳凱歌一眼看穿的執念,是跟劉雅瑟同經歷演員們集體的悲哀

除了趙薇肯定她之外,李少紅先表演她表演的力度很強,但最後仍然指出劉雅瑟表演問題的關鍵:需要控制好情緒!

陳凱歌一眼看穿的執念,是跟劉雅瑟同經歷演員們集體的悲哀

郭敬明更是長篇大論一番,他的觀點是延續了李少紅的看法,只是把李少紅對於情緒管理的意見細化。並且郭敬明用電影導演的角度,指出劉雅瑟不能把所有高度緊張的情緒一直緊繃,且不能過度重複同一種情緒和情感,要注意把情緒做曲化處理。

從陳凱歌的含蓄深意,到李少紅的點到為止,再到郭敬明的具象細化,劉雅瑟整段《滾蛋吧,腫瘤君》的問題再明顯不過,無論是執念還是情緒的緊繃和重複,其實都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用力過猛!

然而,劉雅瑟願意這樣用力過猛嗎?顯然值得商討,不妨看看一組表演後劉雅瑟的感嘆:當演員十幾年,卻仍然沒有好的成績,不但沒有成功,還浪費了時間,犧牲了陪伴家人的時光,最後還沒掙到錢!

陳凱歌一眼看穿的執念,是跟劉雅瑟同經歷演員們集體的悲哀

她對自己表演現狀,是非常不滿,甚至沮喪!繼而對影視行業的迷茫,導致劉雅瑟面對導演和舞臺,和盤托出所有的苦悶。那一刻小扒相信,劉雅瑟不是賣慘,而是真的覺得自己很慘。

這就重新回到陳凱歌一開始提出的執念問題上。劉雅瑟從事演員十幾年,沒有成功卻損耗青春和失去親情陪伴,所以她更加渴望成功。當一個人長期匍匐在黎明前的黑暗時,他們不僅消耗了鬥志和意志,信念也被蠶食。

此時會有人選擇妥協,退出,轉行重生,而倔強如劉雅瑟,就會陷入一種艱難的自我“催眠”:努力,不成功就要更加用力,要堅持等待,等待時機的到來。而長時間自我鼓勵和肯定,必然會形成一個執念的閉環。

這樣的劉雅瑟,如何不用力過猛?這是被“逼”出來的。而縱觀娛樂圈,無獨有偶跟劉雅瑟同樣情況的演員,也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範湉湉和任素汐。

陳凱歌一眼看穿的執念,是跟劉雅瑟同經歷演員們集體的悲哀

範湉湉在《我就是演員》中有感而發,對著臺下一眾電視導演電影導演,雖然明顯是賣慘時的營銷自己,但也不乏道出她從事演員職業的心酸和悲哀。

不是專業表演出身,沒門沒派,但是卻偏偏喜歡錶演喜歡做演員。所以在公司小朋友眼中,自己看似風光,其實背後整天求人上戲,就算辛辛苦苦等來的表演機會,卻也是在電影中只有一分鐘的戲份。

陳凱歌一眼看穿的執念,是跟劉雅瑟同經歷演員們集體的悲哀

範湉湉一句:我想當“影后”,其實就是劉雅瑟心中的執念,影后=成功,兩人都渴望成為受歡迎的女主角,卻無奈敗給了現實的殘酷。

同理還有任素汐,她在《我就是演員》中哭著求導演給機會:我看到很多好的劇本,但他們不來找我,其實我演的很好,你們可以信任我。

陳凱歌一眼看穿的執念,是跟劉雅瑟同經歷演員們集體的悲哀

愛而不得,無論是感情還是事業,從來都是最扎心。而任素汐對於好劇本好角色的渴望,一樣是一種執念。只是她成功了,憑藉演技出圈,已經做了多部電影的女主角,也算苦盡甘來。

只是劉雅瑟和範湉湉,依舊在打滾!


陳凱歌一眼看穿的執念,是跟劉雅瑟同經歷演員們集體的悲哀


徐崢提到過,當審美和標準不再單一的以演員演技作為唯一衡量時,那些有演技實力卻不成功的演員,必然會有一種職業的悲哀:你演的再好,也沒有用!

陳凱歌一眼看穿的執念,是跟劉雅瑟同經歷演員們集體的悲哀


但這只是行業規則的無情,資本市場的鐵律!並不能否認好演員的缺失,如劉雅瑟,範湉湉,任素汐這些對錶演有執念又不肯放棄的演員,雖然也會用力過猛(任素汐也有表演用力過猛的情況),但瑕不掩瑜。


陳凱歌一眼看穿的執念,是跟劉雅瑟同經歷演員們集體的悲哀


我們是不是可以換一個詞,不用執念,而是用熱忱。這樣會不會對劉雅瑟等同樣情形的演員們,一種溫暖的擁抱。其實,包文婧也演了11年,也沒有代表作,也沒演過女一號,尷尬卻不失微笑的繼續著。

陳凱歌一眼看穿的執念,是跟劉雅瑟同經歷演員們集體的悲哀


徐崢身為電影導演,票房號召力的演員,他的話最有現實的分量,可能摸起來沒有職業的溫度,但這往往是最真實的撕開。做演員永遠在被選擇,除非你成功除非你流量,否則永遠要做好心理平衡的第一課,任何職業都是這樣。

說實在的,劉雅瑟,範湉湉算很好了,還有戲演,還能有機會上綜藝讓你哭訴賣慘,實屬幸福。那些默默無聞,連綜藝都莫得機會的演員,他們的意難平,他們的執念,陳凱歌徐崢章子怡,可沒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