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努力卻沒有好成績?瞭解“懶螞蟻效應”,孩子學習事半功倍

懶惰在平常人的眼裡,是一種不好的品格。但是事物具有兩面性,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待懶惰,就會有新奇的收穫。

班上總會有這麼一個同學:他平時不怎麼努力,看起來很懶,整天發呆,或者是特別喜歡玩,但是成績出來卻讓大家大吃一驚,相比那些天天努力的孩子,他絲毫不差。

除開一些特別的天才,孩子們的智力水平都是差不多的,最主要的區別在於是否會思考

有的人很努力,所以他能夠考出一個匹配得上自己努力的成績;有的人懂得使用技巧,所以他能夠考出“物超所值”的成績。

懂得使用技巧的人,我們不妨將其稱為“會偷懶的人”;從理論上來看,也就是“懶螞蟻效應”作用的結果。

什麼是“懶螞蟻效應”,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先分析一個問題:為什麼有的孩子一直在拼命地努力,但是卻沒有相應的回報?

孩子很努力卻沒有好成績?瞭解“懶螞蟻效應”,孩子學習事半功倍

孩子很努力卻沒有好成績?瞭解“懶螞蟻效應”,孩子學習事半功倍

▎ 為什麼有的孩子勤奮也無用?

我必須先說明的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努力是沒有錯的,這是一種值得稱讚的行為和精神。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努力和結果的匹配度反映了哪些存在問題;以及,努力和無用功之間為什麼會畫上一個“=”號。

根據觀察,我總結出了3點:

1. 努力的方向不對

當努力的方向錯誤的時候,往這個方向努力前進,反而讓自己離目標地越來越遠,盲目的努力起了反作用。很多孩子面對選擇的時候,沒有好好地抉擇,誤以為所有的事情靠努力就能夠獲得成功。

孩子很努力卻沒有好成績?瞭解“懶螞蟻效應”,孩子學習事半功倍

我的一位前同事,寶寶剛斷完奶她便說要出來工作,家裡人也挺支持。由於脫離崗位太久,她選擇了一個比較大眾的職業——銷售員。銷售員拼的就是業績,為了達到規定的業績,她不得不每天從早上九點多鐘上班上到晚上十一點多,凌晨的時候才回到家。

我曾經問過她:“值得嗎?”畢竟她家裡還有一個孩子,她說了句非常現實的話:我脫離工作太久,專業的東西還沒撿起來,還能怎麼辦呢?我也不好說什麼了。她就這樣堅持了3個月熬過了試用期,然而身體卻垮了,家裡人強制讓她辭職了。

她還是沒能在銷售這一行做出成績,儘管她已經很努力克服了自己的缺點:不善言辭、待人缺乏熱情。

但是據我後來瞭解,她回家後突然間跟開竅了似的,在帶娃之餘天天看自己的專業書(她是學會計類的),有空就去上個課,生活輕鬆。

某一天她突然跟我說:我考上CPA了,請你吃飯啊!然後現在就職於中信證券,朋友圈天天就是有關證券之類我不懂的金融的東西,用其他朋友的話來說,就是“Level不只是高了一點點。”

個人感悟:

從她的經歷中我很清楚地知道:

努力的確是完成事情的條件之一,但是比起努力更重要的,是選擇的能力。當選擇了對的反向,努力才可以發揮作用,選擇錯誤的時候,再怎麼勤奮都是白費時間和精力。

孩子很努力卻沒有好成績?瞭解“懶螞蟻效應”,孩子學習事半功倍

2. 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在學習上指的是隻做表面的功夫,實際上卻沒有真正的努力,形式大於內容。形式主義是一種自我欺騙,當儀式完成的時候,就等同於自己完成了任務,做事沒有效果。

比如說,我以前上課的時候,經常看到有的孩子同學擺好了課本和筆記,筆記抄得很漂亮,可是當我問他你在記什麼,他支支吾吾了半天卻什麼都答不出來。還有的同學,上課的時候坐的筆直筆直的,課堂筆記一個字不落地全抄下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抄下來的筆記意義在哪裡我不知道。

我是屬於抄不完的那一類人,我只抄那些新的東西,並且過後會反覆看,所以我的筆記相比別人少得可憐,別人記了5-6頁的筆記,我可能只記了兩頁,老師總是以為我跟不上。

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

如果你能在最短的時間,或者說花最少的時間創造出最大的價值,或者是把價值最大化,不管結果如何,至少在過程中你已經贏了,從結果上來說,基本也沒有輸的可能。

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自己的還挺能偷懶,但是我偷懶偷得值,因為我並沒有浪費掉偷懶多出來的時間,所以能夠做到事半功倍,在高三那一年,一步步爬到全校第一的位置上。

換個說法,這些同學其實只是在完成一個儀式,把知識全數抄寫就等於記住,把注意力放在怎麼讓筆記更漂亮上,忘記自己學習的初衷,抄寫累了就認為自己在學習上勤奮過、努力過,其實都是形式主義罷了。

所花的時間並沒有體現出它的相應價值來,所以事倍功半。

孩子很努力卻沒有好成績?瞭解“懶螞蟻效應”,孩子學習事半功倍

3. 學習方法不正確

學習的辦法是學習成功的關鍵之一,這些學習辦法不只對學校裡的科目適用,對未來的目標也同樣適用。

孩子學習方法不正確的時候,努力也只是事倍功半的效果,要付出比別人多的努力,而效果遠沒有別人好,孩子會對自己的智力產生懷疑,對自己可能失去信心。

假如我當時盲目地跟隨他們記筆記卻不作為,我相信我不會是今天的我。

比如說,有的同學背歷史的時候認為什麼都重要,整本書都是密密麻麻的背誦記號,但是一到背誦的時候就開始頭暈:這麼多東西該怎麼背?聰明的同學就通過列大綱,提取要點,知道每個時間點對應的事件,通過由“點——線——面”的一種方式,就像穿手鍊似的,把一個個支零破碎的知識點串到一起,條理清晰,邏輯順暢,記憶方便。

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都應該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否則即便就是一天花20個小時,也不一定有效果。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就需要動腦筋思考了。

孩子很努力卻沒有好成績?瞭解“懶螞蟻效應”,孩子學習事半功倍

孩子很努力卻沒有好成績?瞭解“懶螞蟻效應”,孩子學習事半功倍

▎ “懶螞蟻效應”是什麼?它的實質是什麼?

● 概念

“懶螞蟻效應”指的是善於思考比勤奮更重要。

日本北海道大學一個研究小組對螞蟻活動的進行觀察,發現在螞蟻群中有少數的“懶螞蟻”無所事事,但當螞蟻群發生問題的時候,這些“懶螞蟻”就挺身而出,幫助一籌莫展的工蟻去解決問題。這些“懶螞蟻”花大量的時間去探查與研究,保證自己群體的食物來源不被間斷或終止。

有的時候,“懶”不代表無所作為,而是適當地無所作為。

孩子很努力卻沒有好成績?瞭解“懶螞蟻效應”,孩子學習事半功倍

● 分析:

1. 思考的重要性

通過“懶螞蟻效應”我們可以看出思考的重要性。

當人在忙碌的時候,就不能進行冷靜的思考環節,“學而不思則罔”,容易陷於繁忙的雜務中,做些沒有多大意義的事情,對自己的真正任務沒有幫助。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工作中,過段時間就需要短暫休息的原因。上學的時候,基本上四十幾分鍾就要休息十分鐘,工作的時候,連續忙碌了兩三個時就需要休息一到兩個小時。

我們說的“累”,實際上是“思維疲憊”(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頭部最先疼痛的原因),進而傳導到身體的各個零部件,所以我們會覺得身體也是疲憊的。當我們“懶”、放鬆下來的時候,思維得到休息,又重新進入一種儲備狀態。

當人“懶”下來的時候,頭腦得到放鬆,才能好好地思考自己的行為和活動是否對任務有用,通過思考來對自己的目標做正確的規劃,再讓自己在對的方向去努力。

孩子很努力卻沒有好成績?瞭解“懶螞蟻效應”,孩子學習事半功倍

2. 潛在創造力

靈感是人們在思維活動的過程中,瞬間產生具有創造性的突發思維狀態

有不少人在發呆、洗澡或者上廁所的時候迸發靈感,誕生了好的創作。

像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時候發現了浮力定律;王陽明被貶到龍場萬山當驛丞,他每天都在反省,在一天半夜裡頓悟出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的道理,是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包括現在,很多歌手、藝術家的靈感都是來源於“洗手間”這種讓人“偷懶”的地方。

懶不是隻什麼都不做,而是指在行動上選擇有所不作為,但是卻勤於腦

比如說,我以前習慣在中午午休的前一個小時拿來寫數學習題,因為很安靜,同時留出半小時的睡眠時間,這並不影響我的睡眠質量;然而我的同學習慣挑燈夜戰,寫的時候哈欠連連,第二天仍舊哈欠連連。

我不懂她們這樣做的意義在哪裡,但是我能夠摸清自己最好的狀態在什麼時候,並利用好這個時間,這樣,我每天晚上都能在十一點前睡覺,不會影響到第二天的狀態。她們在熬夜而我卻在睡覺,連老師都覺得我懶,可我不想辯解。

會利用思維思考的人,我們往往覺得他們很輕鬆就做到了我們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做到的事情,因為對於會思考的人來說,他們隨時可能在思考,也隨時可能在休息,二者沒有很明確的分界點。

孩子很努力卻沒有好成績?瞭解“懶螞蟻效應”,孩子學習事半功倍

孩子很努力卻沒有好成績?瞭解“懶螞蟻效應”,孩子學習事半功倍

▎ “懶螞蟻效應”對孩子的學習有什麼啟示?

1. 先思考,再行動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預”需要經過嚴謹的思考,統觀全局,確定正確的方向,詳細制定好計劃。孩子的“懶”在於靜下心來,不去忙碌無謂的雜事,而一心一意地去思考與自己目標相關的一切,準備充足了才拋棄“懶”,通過勤奮和努力去達到自己理想的目標。

我高中的時候有一個所謂的“富二代”子弟,他和其他子弟一樣,自己將來要去哪所大學、讀什麼專業以及做什麼,在當時來說這些已經早就被規劃好了。但是他也和其他富二代不一樣,他很自律,上課非常認真;他也很愛玩,每天下午傍晚的排球、籃球場上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的成績也很好,年級排在第8-9名。

我印象深刻的是,

他會在自習課堂上經常來問我數學和英語的題目,因為他要出國,學金融。我那時候其實很多知識都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但是他說:同齡人之間的語言更容易被理解,於是我就當起了小老師。

我一直相信:學會做好計劃的人大有人在,但是堅定不移地朝著目標努力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比如我的前同事就曾經放棄了自己的專業知識,好在重新撿了起來;而那位富二代卻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人家已經什麼都不缺了卻還是這麼努力地提高自己朝著目標前進,空有一身知識的普通人有什麼理由繼續碌碌無為呢?

所以,我們必須要教會孩子的是:

做什麼事情,煩請“三思而後行”;做好準備,才能夠有信心風雨兼程。

孩子很努力卻沒有好成績?瞭解“懶螞蟻效應”,孩子學習事半功倍

2. 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螞蟻群裡大多數勤勞的螞蟻在食物來源被斷絕的時候,就不知所措,一籌莫展,而懶螞蟻能及時發現問題,並且積極地帶領其他螞蟻尋找到新的食物。

勤勞的螞蟻像平時努力的孩子,學習上出現困難的時候,容易在原地打轉,不能找出真正困難的原因,例如過於死記硬背,變換題型就不知所云。而會學習的孩子,知道自己的真正問題出在哪裡,並積極著力去解決它。

比如說,解數學的立體空間題型時,很多同學常常無從下手,因為他沒辦法在腦海裡想象出這個立體圖是什麼樣的,我一直很不解。

想象不出來,那畫出來不就好了嗎?畫出來之後,從視覺上來看它不就變成一個直觀的平面圖了嗎?

比如說,很多同學常常會問“英語閱讀理解”怎麼做?所謂理解,就是推敲的意思,怎麼推敲?根據句子來梳理全文意思,理解句子就需要理解詞彙和語法。

所以,只要詞彙量和語法過關,閱讀理解從來就不是難事。可是很多同學從來不會知道自己的問題究竟在哪裡,天天做閱讀理解,卷面還是一片紅“×”。

所以,在學習的路上遇到阻礙的時候,一定要弄清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困難,想方設法去攻破這種困難,而不是陷在困難的表象裡,停留在原地。

孩子很努力卻沒有好成績?瞭解“懶螞蟻效應”,孩子學習事半功倍

3. 享受“白日夢”

靈感的迸發需要一定知識的積累,認知才會促成飛躍。

長時間的勤奮只會讓自己的效率越來越低下,要學會放鬆,做會兒“白日夢”

在《如何像達·芬奇一樣思考》一書裡,作者指出達芬奇在創作《最後的晚餐》時,為了保障創作的穩定性,有的時候會在白天花上幾個小時做夢,無視僱主的督促。

白日夢能夠讓人放鬆,讓人恢復甚至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或許還會有靈感的誕生。

所以我們不論是在上學還是上班,都需要“午休”,十分鐘或者是一小時其實沒差,只要腦部得到休息,接下來的工作和學習至少會進行得更加順利。

讓孩子學會偷懶,是要讓他學會“有所為,有所不為”。不是所有努力都能夠有成果,就好像不是我熬夜了就能夠趕出一篇優質文章,設計師熬夜了就能夠設計出滿分的作品,不是我同事堅持了3個月就能夠晉升為主管,更不是天天埋頭學習就能考到清華或北大。

♥♥♥♥♥♥

我們需要教孩子如何“偷懶”,用最少的時間完成高效、高質量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埋頭做題目卻只考了59分。會“偷懶”的孩子,不是懶孩子,他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孩子很努力卻沒有好成績?瞭解“懶螞蟻效應”,孩子學習事半功倍

今日互動話題:你的孩子是否很努力卻沒有相應的成績回報?你是如何幫助孩子找到問題的?歡迎下方留言交流。

————————

我是一名三歲寶寶的爸爸,育兒是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寶寶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更細緻的關懷。大家在育兒過程中遇到問題都可以來找我共同探討,一起解決。

我是溫柔虎爸,每天在帶娃養娃中與寶寶一起成長。

每天分享育兒經驗,歡迎各位寶爸寶媽與我共同分享養娃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孩子很努力卻沒有好成績?瞭解“懶螞蟻效應”,孩子學習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