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案例:疏遠型人格的女孩,“我討厭帶有目的接近我的人”

心理案例:疏遠型人格的女孩,“我討厭帶有目的接近我的人”

“我總是討厭那些帶有目的接近我的人”神回覆:“誰閒得沒事兒會找你?”

有這樣一位女生,畢業不久,有著不錯的專業,對於工作的心態,卻是那種可有可無的心理。生活中有大把閒散時間,但是卻並不喜歡交朋友。她覺得,所有帶有目的接近她的人,都是危險的,都會傷害到自己。所以她更多的時間,都沉浸在網絡社交中,似乎隔著網線會讓她產生一絲絲的安全感。但是仍然會因為對方冒失的邀請行為,而果斷拉黑對方。但是她明白這樣做事不好,不知道如何解決。

心理案例:疏遠型人格的女孩,“我討厭帶有目的接近我的人”

案例自述:我不接受任何人對我好,事實上我並不認為會有人真心對我好。沒有任何人可以帶給我安全感,除了我自己以外。我只想一個人生活,做我想做的事情,害怕被任何人打擾。我渴望得到一份真摯的愛情,同時我又害怕被這種愛所傷害。欺騙、謊言、束縛等等,這些都是我所無法接受的。只要我發現某個人帶有目的性的接近我,我就會果斷和他斷絕交往。

我是一個堅強的女孩,從來不會因為感到孤獨而哭泣,也很少因為心累而讓自己一蹶不振。每當被愛與不愛,親近與疏遠所糾葛的時候,我就會通過跑步來讓大腦暫停思考。我不想參與任何聚會活動,我想要的東西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力量去得到。在大學時期,舍友經常給我拍醜照,各種拍,不停的拍,然後還聯合舍友一起嘲笑我。不知道是我過於敏感還是什麼情況,我總是覺得別人對我充滿了敵意。

心理案例:疏遠型人格的女孩,“我討厭帶有目的接近我的人”

我經歷過一段感情,但是出於自我保護,我不會詳細說。自那以後,我不再相信任何人,也不敢和任何人走的太近,因為我害怕將來有一天他們離我而去,而我又變得離不開他們了。現在的我,也就跟幾位網友互動一下,但是也都是泛泛之交。心裡有什麼事情,幾乎不和任何人說,只有在心裡憋著。

這位女生所遇到的問題,是一個在心理學上面十分經典的問題。從心理學卡倫霍妮的理論來簡單分析一下。

1、缺乏安全感

因為一次或者多次的失敗經歷,從此不再相信任何人,是常見的缺乏情感的根源。我們常說,要吸取經驗,不能犯同樣的錯誤。在這種理念之下,只要我們被某個人欺騙了,就不再相信任何人了。但是這樣做事,太過於絕對和刻板了。這個人是欺騙過你,但是不代表其他人會欺騙你。這個人今天騙過你,不代表明天會欺騙你。(後者情況很少見)

打破刻板化的認知,試著相信一個人,並且試著建立自己的社交圈。你不相信陌生人,可是你不試著去交往,你身邊就永遠只有陌生人,而你也只能陷在這個怪圈中。安全感有時候並不是只有自己能夠建立,其他人同樣可以。比如你的父母,他們在情感上無私的傾向你。比如你的老師,他們在理性上會無私的教授你知識。

心理案例:疏遠型人格的女孩,“我討厭帶有目的接近我的人”

2、虛構幻想的自我空間

疏遠他人,以便於體現自己的獨一無二,這是一種虛假優越感的體現;自以為是的認為,哪怕不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別人同樣可以發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只要我不去關心自己的人際關係,就不會因為一些亂七八糟的瑣事兒而煩心;在腦海中有一套滴水不漏的價值體系,無論別人怎麼勸導,都無法將他們拖回到現實中來。

這個虛構的自我空間是脆弱的,只要有人試圖闖進來,立馬就會發出信號。如果個體自己不打破這個空間,他人是很難接近的。此時,需要告訴他們,你的身體中存在兩個我,一個是真我,也就是你吃飯、睡覺、工作、學習的這個我;還有一個理想中的我,也就是那個你無比聰明、無比智慧、無比美麗、充滿能量、無堅不摧的你。但是那個理想中的我,並不會讓你改變什麼。只有現實中的真我,才能實實在在的改變你,哪怕這個我會生病、會難過、會焦慮,這才是真實的你。

疏遠型人格改變自己是很難的,但是仍然需要不斷給自己鼓勵,讓自己更多的信任他人,交更多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