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場的“二龍搶寶”——重訪烏江之六沖河紀行第十八輯

青場的“二龍搶寶”——重訪烏江之六沖河紀行第十八輯

初都河村白茶基地

青場的“二龍搶寶”——重訪烏江之六沖河紀行第十八輯

畢節白茶

青場的“二龍搶寶”——重訪烏江之六沖河紀行第十八輯

盒裝白茶

青場的“二龍搶寶”——重訪烏江之六沖河紀行第十八輯

白茶成品

青場的“二龍搶寶”——重訪烏江之六沖河紀行第十八輯

白鳥河與青場河交匯處

六沖河流到七星關區楊家灣後,接納了由青場鎮方向流來的紅巖河河水。從七星關城區出發,驅車沿畢鎮高速行駛45公里,便可到達青場鎮。青場,原名吳家屯,與雲南鎮雄在赫赫有名的“二龍關”交界,紅巖河便是從這裡穿境青場,最終匯入七星河。

有水的地方就有靈性。據清乾隆《鎮雄州志》所記:城南五十里,一溪南抵一溪北注,兩河交匯間,突來一阜,園潤加珠,二水縈折而出,並流入畢節之七星關。其地即鎮、威、畢三屬交界,有鎮塘坊曰:“二龍搶寶”“二龍懷珠”。

二龍關,是鎮雄景勝之一。這裡地勢險峻,蒼翠毓秀,是鎮雄的南大門,通往畢節的必經之路。清朝時,在這裡設塘汛,駐兵防守。歷來,青場鎮都是雲、貴兩省交通運輸、商貿流通中轉的重鎮。

“二龍懷珠”,是指從雲南方向流來的白鳥河由北而南,青場河由南而北,對流奔騰的兩條“水龍”,匯合於二龍關,繞珠石旋轉並流,注入七星河。

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遊經此地時,曾留下“見說驪珠毓此川,縈洄水抱不知年。深溪貯處晶瑩現,合浦還來轉折圓。乞結短長光皎皎,流交左石意淵淵。定風定海千秋永,漫共招涼一樣傳。”以及“二水分流各一區,誰教合抱共紫纖。深潭可惜人難罄,定有驪龍護寶珠。”等美言,把“二龍懷珠”描繪得十分傳神。

古有“二龍”,今有“兩寶”。時至今日,青場鎮有兩件令當地人驕傲的“寶貝”。一件是青場老鴉洞遺址裡的珍貴歷史文化;一件是從外地引進來的“綠色寶藏”——白茶。

青場老鴉洞遺址,位於青場鎮西北,是舊石器時代晚期洞穴形遺址。洞口朝向西南,面積230平方米。1983年被發現,1985年開始發掘,洞內堆積物膠結堅硬,以灰色和黃色為主,掘露厚度2米。出土人類化石有尺、橈骨1件,據形態特徵和石化程度推斷,歸屬晚期智人。出土石製品1000餘件,有石核、石片等,還有用火遺蹟,有灰堆、碳削等。此外,還發掘了獼猴、竹鼠等動物化石,見證了當地古老的歷史文化。

如果說,古人以兩條“水龍”形容“二龍懷珠”,青場鎮與鎮雄縣潑機鎮交界的初都河村村民則認為,兩座形似巨龍的大山“搶寶”更為寫意。這兩座山一座位於初都河村一側,一座位於潑機鎮一側,兩山行將交匯處,有一個圓形小山包,恰似一顆寶珠,故被當地人稱為“二龍搶寶”。

在初都河村的大山上,就藏著青場鎮的另一件寶貝——白茶。

以前,初都河村是出了名的邊遠和貧窮。由於山高谷深、地形破碎,陰雨雲霧多,不適於農桑的自然環境傷了村民的心,“開荒開到天際邊,收來只有一籮筐。”一年忙到頭,大家只能求溫飽。無奈之下,初都河村村民大多選擇外出務工。

2002年,村民王菊英也是“打工大軍”中的一員,她先後到江蘇、浙江、湖北的茶山和製茶廠裡務工。一家人在外輾轉了10年後,王菊英和丈夫練就了種茶、製茶的好手藝。“在茶山上的工資在4000元左右,製茶廠裡有9000元左右,看到外面種茶葉都能致富,想到家鄉都有這麼多土地空著,為什麼不回來試試?”

2012年,王菊英和丈夫回到初都河村流轉了500多畝被丟荒的土地,發展茶產業。

剛開始,因為交通、氣候等因素影響,王菊英兩口子吃了不少苦。好在,幫助他們發展訂單農業的江蘇茶商楊龍新墊資助其購買茶苗及有機肥。雙方約定:待茶葉產出後,在保障工人工資的基礎上,抵扣投資款,餘款歸王菊英夫婦。

人勤天幫忙。在王菊英的精心勞作下,茶山長勢一片良好,面積由500畝發展到1000多畝。“高山雲霧出好茶,好茶出在初都河。”王菊英常給自己家的好茶打廣告。

為了呵護好千畝連片的茶山基地,七星關區交通局支持修建了初都河村的通組路,七星關區農牧局則支持興建了茶山上的機耕道,青場鎮政府通過“一事一議”工程,在山頂上修了廣場。白茶種植,不僅成了王菊英的“寶”,也成了青場鎮和七星關區的重點產業之一。

每到採茶季,茶山上每天都有300多人往來其間,他們既有初都河村的留守老人和學生,也有聞訊而來的鎮雄縣潑機鎮村民。今年,僅工人務工工資王菊英就發出40萬餘元。

為了進一步擴大白茶種植規模,王菊英還把白茶種植技術傳給了海寨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吳道鈞。2012年5月,吳道鈞到江蘇、浙江去考察,看好白茶的市場前景。回來後,帶頭成立了村社一體專業合作社,結合退耕還林政策,流轉土地200餘畝,種植白茶。

種茶至今,無論風吹日曬,吳道鈞都堅持守在茶山上,生怕自己傾注心血的“綠色寶貝”出點什麼意外。每到採茶季,吳道鈞就在基地、茶廠兩頭跑。“下午5點到第二天天亮,我得呆在茶廠裡,與13個工人一起,跟著從初都河村‘借’來的製茶師傅學技術、製茶葉。天一亮,我又馬不停蹄跑到茶山上守著茶農採茶,趕在凌晨5點前送到製茶廠。”每年4月採茶季,吳道鈞都要瘦10來斤。

在吳道鈞的製茶廠裡,烘乾機、發電機等設備一應俱全,新修的廠房“五臟俱全”。吳道鈞說:“這些設備還得感謝市供電局的大力支持哩。”原來,去年3月,吳道鈞申請安裝變壓器,供電局的領導實地查看後,被吳道鈞的實幹精神所感動,決定捐贈30萬元支持他購置設備、辦加工廠。雙方簽下合同約定:前三年要固定資助9戶貧困戶,每戶固定分紅800元;3年後,按供電局的投入佔比,將分紅資金用於茶園、文化活動廣場的供電和環境衛生維護。

現在,吳道鈞的茶葉生產已步入正軌,經過加工、包裝後的白茶賣到浙江安吉、江蘇溧陽一帶,很受歡迎。平日裡,吳道鈞積極參加各地的展銷會,以擴大白茶的名氣。

今年,吳道鈞賣了350餘公斤茶葉到浙江安吉、江蘇溧陽,產值70萬元左右。

有了初都河村和海寨社區的成功示範,青場鎮大力推廣白茶種植,全鎮13個村中有8個村種植白茶500畝以上。白茶,成了青場名副其實的“綠色寶藏”。

“為深入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青場鎮通過以村社一體合作社、大戶帶動等方式,共發展白茶種植1萬餘畝,帶動530多戶貧困戶以土地流轉、務工就業、入股分紅等方式,戶均增收2800多元。全鎮擁有2個茶葉加工廠,年產量15000多斤,已成功申請註冊了‘畢節白茶’商標,獲得了‘地理標識’認證。下一步將繼續推動白茶種植,為鄉村振興奠定基礎。”青場鎮鎮長張斌如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