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起可持續發展的“偉大工程”

首屆可持續發展論壇24日在北京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致賀信。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出席聯合國發展峰會,峰會通過了《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開啟了全球可持續發展事業的新紀元。4年後的今天,首屆可持續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中國為世界展現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偉大工程”,集中體現了中國對世界可持續發展作出的積極貢獻。

生態環境持續向“好”。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堅定可持續發展理念,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堅持沙漠治理和退耕還林,加速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使天更藍了、水更清了、空氣更清新了,群眾的幸福感更強了。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中國空氣質量改善報告(2013—2018年)》顯示,2018年,全國GDP較2013年大幅增長,同時大氣汙染物濃度大幅下降,大氣汙染防治重點區域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PM2.5年均濃度分別下降48%、39%、32%。同時,據相關研究表明,全球2000年到2017年新增綠化面積中,中國貢獻比例居首,生態園林城市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真正的將金山銀山上變成了春意盎然的沃土。

脫貧攻堅持續向“前”。經過70年的奮鬥,中國已經形成了全方位的大扶貧格局,實現了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惠及人口最多的減貧進程。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創造出產業扶貧、醫療扶貧、教育扶貧、人才扶貧、旅遊扶貧、交通扶貧等一系列扶貧新模式,成效十分顯著,僅從2015年底至2018年底三年時間,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就從5575萬人減少至1660萬人。同時,中國始終與世界各國同舟共濟、攻堅克難,致力於合作共贏,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各國人民帶來更多福祉。目前,中國已累計向近17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援助資金4000多億元,實施各類援外項目5000多個,派遣60多萬援助人員,為發展中國家培訓各類人員1200多萬人次,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落實千年發展目標提供幫助。此外,據《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白皮書中顯示:“一帶一路”倡議將使相關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擺脫中度貧困。

創新發展持續向“優”。如今的中國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破解創新發展難題,推動科技事業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高速鐵路、5G移動通信、超級計算、特高壓輸變電等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語音識別、智能互聯汽車、第三代核電等領域也已經進入了世界前列。2018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達到19657億元,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達到2.18%。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中國科技進步貢獻率僅為16.5%。在此背景下,不僅一些發展中國家積極向中國靠攏,連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也放下了姿態,積極尋求與中國的深層次合作。

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未來,相信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引下,中國必將堅定不移推動世界合作共贏事業的發展,始終做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將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中國模式所取得的實踐成果向世界傳授。(金羊網文/雨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