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中國手機驚變150天。滿篇的想象

今天我關注的大V在凌晨發佈了一條微博,讓我對他取關了

2019 中國手機驚變150天。滿篇的想象

我剛才拜讀了36氪這位科技圈大神的這篇《2019,中國手機驚變 150 天》全文蕩氣迴腸,從文筆從手法從遣詞造句都是上上品,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這個人認死理就是一根筋,我就對這篇文章我個人認為的疑點來求根問底。( 黑體字均為原文原話)

第一段:以2018年為例,華為手機出貨量近一半在海外市場。 其中歐洲又是華為糧倉,不僅在海外出貨量中佔四成。後面又來了一句: 一位渠道商告訴36氪的結論是,“整個中華區就是(華為的)生命線。那麼我根據權威數據機構CINNO Research發佈的國內手機銷量檢測數據,從公開的數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在2019年上半年中國智能手機總體銷量達到了1.9億部,而華為(包括榮耀)的市場佔比是34.3%也就是2019年上半年華為在國內賣出了1.9億*0.343=6517萬部而華為上半年一共是出貨1.18億部也就是說國內銷量佔華為銷量的55.2%數據沒錯確實是一大半但是在前天也就是10月23日華為宣佈今年手機出貨量已經達到了2億部也就是說華為7 8 9三個月外加23天出貨8200萬部,我們先看下魯大師發佈的2019年3季度國內安卓手機市場佔比(7 8 9三個月是92天加上10月的23天一共是115天華為平均每天出貨是8200萬/115=71.3萬部這樣算三季度華為出貨是71.3*92=6560萬部)。目前三季度國內手機總銷量還沒有出來但是我們可以從側面數據來推算出來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分發布的消息7月國內安卓手機銷量為3110.6萬部,8月為2959.5萬部,9月為2951.5萬部,3季度總量為3110.6+2959.5+2951.5=9021.6萬部。根據魯大師發佈的國內3季度安卓手機市場佔比可以看到華為和榮耀一共是34.45%也就是華為為9021.6*34.45%=3107.94萬部,國內佔比為3107.94/6560=47.37%相比上半年的55.2%還下降了7.83%。也就是說華為海外佔比為52.63%從何而來國內是華為手機的生命線這句話?從數據對比可以看到華為海外市場份額不降反升已經超過了國內市場。

2019 中國手機驚變150天。滿篇的想象

第二段:華為不僅高定價、高提成(18%左右)——一位代理商總結:“賣幾百臺就很好賺錢了”——而且今年的銷售流速遠高於其他品牌。一位一線城市渠道商對36氪稱,今年初幾個月,華為在該地每個月有20%至30%的增量;一位新一線城市渠道商則表示,華為去年每天銷量在16萬-17萬臺左右,但是去年末到今年初,日銷量就猛增到了23萬-24萬臺——增長約40%。“我們就是靠這兩款機子(Mate、P)活著。要掙錢只能靠這倆。一位南方城市的零售商如此表示。一名中型渠道商說,他附近城市一家當地最大蘋果店,“做得很艱難,改華為就掙錢了。我不知道這位作者從何得來的數據,給代理商的提成18%?作為代理商的朋友都知道產品的代理商根據地區和規模的不同給的提成都不同而代理商的主要利潤來源並不是來源於提成而是來源於來年根據今年的銷量和廠家簽訂的任務書的返點。而且這位渠道商的說法華為去年的銷量每天在16萬臺,注意這是一位新一線城市的渠道商,厲害了華為今年三季度每天的出貨臺才到了71.3萬部他一個城市每天銷量就到16萬臺這佔比是華為總體的22.4%這樣的單城市經銷商那裡去找估計華為得把他供起來了。另外一為中型渠道商的話就更搞笑了做的很難改華為就掙錢了?一家品牌手機店想換品牌很容易?信不信改品牌賺的錢還不夠賠給原品牌的錢。更可笑的是渠道商能把提成點和你說?渠道商自己的員工都不知道利潤到底是多少隻知道老闆給的最低價是多少。

”據《紐約時報》報道,禁令出來後一週,歐洲兩大運營商沃達豐和EE就宣佈不會在英國售賣華為5G手機。”作者你在欺負大家嗎?對華為的禁令是什麼時候出的?華為5G手機是什麼時候出的?華為5G手機穿越了嗎?!

第三段:中國南方一位連鎖渠道的員工發現,當地的部門和辦事處,多了不少來自華為總部的生面孔。一家華為供應商對36氪說,他在5月下旬接到了郵件,華為的預定訂單取消了,給海外手機生產備好的幾十噸物料,國內產品沒法用,如今只能堆在倉庫。雖然他之前也心裡打鼓,但真取消訂單,他覺得“還是太突然了”。華為海外手機還有和國內同型號手機有不通用的物料?沒有吧!難道是宣傳物料或者包裝?但是做過生意的朋友都知道預定訂單不籤合同嗎?簽了合同無論是什麼情況除非是產品不合格否則購買方必須付款,既然錢都給了這位供應商心裡打什麼鼓?難道這位供應商只做華為的海外宣傳材料?

根據數名線下經銷商的觀察,產品一波接一波過來,上一波剛剛賣掉,下一波新貨又到庫,自己地區的華為手機庫存週期拉長到了35天-40天。

正常的商業模式是上一波還沒賣掉局有進下一波的貨了,難道要上波賣完了再進貨嗎?這是和利潤過不去啊。既然上波貨都已經賣完了何來的庫存?

想要拿到廠家最新產品,必須要幫著消化老品庫存,論功行賞,幹得好的渠道,才能拿到更多緊俏貨源。

這不是很正常的商業銷售模式嗎!可以去問問任何一家品牌手機渠道商想要拿到爆品要不要搭上點不熱賣的!

今年Mate30提前發佈,留給渠道的時間只有10個月。這樣一來,渠道商靠新機型賺到的錢會吐出去不少,一臺Mate 20可能虧去兩三百,一臺保時捷版可能會虧去1000元,“以前比較輕鬆掙錢,現在壓力大。

???表示非常疑問,渠道商賣不出去的產品怎麼辦?返回廠家啊!這是渠道商而不是黃牛,渠道商可是和廠家籤合同的有合同保障的簡單點說就是手機不能以低於合同價的價格銷售否則不僅要被罰款還要扣返點的。上面一段還說利潤高達18%怎麼到這裡就虧錢了?老機型超過一段時間廠家都是要回收的。

廠商雖然知道甩貨的情況,為了平衡和渠道的關係,只要不太過分,往往睜隻眼閉隻眼。但今年的華為不敢掉以輕心。如果出現大規模的串貨,一旦失控,價格會出現雪崩式下滑。無論是早年的聯想還是後來的魅族,都曾經因為庫存管理不善,未能控制住渠道串貨,導致重創。

甩貨廠家會睜隻眼閉隻眼?渠道商敢這樣幹?作者怕不是知道廠家還有各個地區的業務部門這些業務部門主要乾的就是監督渠道商的活,說句難聽的話像華為蘋果vivo,oppo這些廠家要找哪個地區的渠道商恐怕渠道商都要打破頭。

5月開始,一位渠道商忽然發現,華為派了兩倍的人手,專門來盯每天的數據變動,甚至會精確到每臺手機的流向:賣給了誰?是否在省內激活?如果不是,為什麼會流竄到外地?他告訴36氪,華為的人每個星期起碼來兩次,每天還要在微信溝通,“像警察一樣管控市場。

我真的不知道每個手機品牌業務部門正常的監管為什麼到作者這裡變成了不正常,為什麼要監管就是要保證每個渠道商的利益。

據一位線下人士的說法,如果在本地激活的手機數量低於80%,意味著有部分貨源流竄到了外地,就是不合格,會扣掉一部分返利。南方一個當地首屈一指的渠道商,因為亂貨,被停止供應了1個月的貨。此時正處於暑假旺季,對商戶來說,打擊顯而易見,可以說“殺不容情”。華為零售點井噴,其實一定程度上也屬於渠道商在高庫存壓力下的無奈之舉:不能串貨,自然只能多開店。

如果說串貨被停止供貨也能叫打擊叫殺不容情的話就去了解下其他品牌對串貨的懲罰是什麼?是解除合作關係賠錢還要加入黑名單不再合作,最後一句多開店,也許作者以為渠道商開個店就是租個房子而已不用裝修不用和地區業務部門聯繫不用辦理相關證件不用培訓業務員只是分分鐘就能開個店。

另一位三線城市渠道商也表示,本地綜合賣場七成改成華為門頭和華為專賣店了。有的大型渠道管理人員把應酬時間基本都排給了華為的代理商,把OV轉給了自己的下屬去負責。私交好的會在私下透底給OV的人

門頭能改成華為門頭?作者你去改一個店看看,老闆打不打死你,作者以為門頭上各個品牌的商標是亂貼的嗎?都是要經過廠商在各地的業務部聯繫好了才能貼上去的有些直接是廠商和店主簽了合同的改標頭是違約的。

在我這個曾經做過某個知名白酒品牌的廠家業務員的人看來這個作者根本不瞭解什麼是渠道商,還一本正經的說和渠道商瞭解情況,憑著自己的一知半解來解讀,可笑的是這篇文章還被眾多大V轉發點贊一本正經的當做科普。

各位看官老爺怎麼看,歡迎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