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top100大學有一半都出自美國和英國?

在最近QS全球大學綜合排名top100中,美國和英國分別以25所和17所的大學數量佔據絕對統治力的地位。為什麼人們眼中的前一百所學校有那麼多都出自美國和英國呢?

為什麼top100大學有一半都出自美國和英國?

1、規模因素

這適用於美國。首先,我們需要考慮美國的規模,以便與德國、法國、加拿大和其他發達國家的大學進行公平的比較。美國擁有3.2億人口,16.7萬億美元的經濟,4500多個學位授予機構,是其他發達國家的數倍。因此,如果按照規模的這個前提,新加坡、香港、瑞士甚至看起來比美國好。

2、排名標準

世界大學排名中有影響力的排名包括QS世界大學排名(基於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基於英國)、美國新聞和新聞週刊(均基於美國)。會一些人認為,美國和英國可能存在一些偏見。

3、經濟實力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一個經濟超級大國,而歐洲經濟正遭受大規模的破壞和破產。大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國家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如同公路、鐵路、發電廠,並與經濟發展直接相關。隨著美國經濟的增長,美國大學與美國公司之間的夥伴關係逐漸發展為一種共生關係。迄今為止,斯坦福大學積極地與硅谷分享科研成果,並參與實踐。另一個有幫助的因素是美國的慈善傳統。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已經把他們數十億美元中的大部分捐贈給了有價值的事業。

以下是幫助建立或資助大學的部分慈善家:

安德魯卡內基 - 捐款用於在全球建立2500多家圖書館。卡內基基金會創始人,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和卡內基梅隆大學。

約翰·D·洛克菲勒(及其下一代) - 洛克菲勒基金會和洛克菲勒大學的創始人。他最初承諾的600,000美元(今天的貨幣約為1600萬美元)幫助建立了芝加哥大學。

Cornelius Vanderbilt - 資助範德比爾特大學。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創始人邁克爾布隆伯格 - 捐款包括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超過11億美元。

沃爾特迪斯尼 - 幫助資助加州藝術學院

Anthony J. Drexel - 德雷塞爾大學的創始人

為什麼top100大學有一半都出自美國和英國?

4、猶太科學家移民美國

二戰期間,為了逃避納粹德國的迫害,1,150名猶太科學家被迫離開家園移民到美國。1930年至1941年間,有12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來到美國。這十二位諾貝爾獎得主中有七位是猶太人。這些猶太科學家包括物理學家Niels Bohr,Albert Einstein,James Franck和Eugene Wigner,以及生物學家Otto Loewi,Otto Meyerhof和Otto Stern。其他五位非猶太人的諾貝爾獎得主是物理學家恩里科費米,沃爾夫岡保利和維克多赫斯,化學家彼得德比,以及生物學家CP亨利克大壩。

在1933年之前,自諾貝爾獎開始以來,所有諾貝爾獎的30%(103個獎項中的31個)頒發給在德國工作的德國科學家。然而,在1933年至1976年之間,這一數字僅下降到9%,即210個總獎金中的19個。

5、來自中國、印度以及其他國家的優質生源

您訪問美國(可能還有英國)任何一所主要大學的研究生部(工程,科學,商業),您會發現大多數印度人和中國學生都在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這種趨勢始於20世紀60年代或70年代,美國已經能夠提供足夠的獎勵(免費學費,獎學金,助學金,永久居住選擇,良好的工作環境等),因此成為中國、印度以及其他國家的世界頂尖學生的首選目的地。

6、英國人為美國大學打下的根基

美國大學系統與英國大學具有相同的血統。英國人一抵達新大陸,就設立了教育機構。哈佛學院成立於1636年,隨後威廉瑪麗學院及其他學院成立。踏上13個殖民地東海岸的英國教育,價值體系,英語語言將在未來幾年內向西擴展並向西部一直延伸到太平洋。從創立之日起,您可以看到美國西擴的模式以及哈佛大學和威廉瑪麗學院的大學建立。例如,斯坦福大學是鐵路富豪利蘭·斯坦福及他的妻子簡·萊思羅普·斯坦福於1891年共同成立的。

7、英語語言

憑藉英國在大航海時代的優勢,英語成為商業和教育的主宰。隨著大英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崩潰,這一優勢被傳遞到了美國。請注意,美國有很多其他國家的移民,但英國人是最先踏足的。英語成為美國的主導語言。由於印度的現代教育體系是由英國人建立的,因此創造了數百萬講英語的人,他們選擇在英國或美國繼續深造,這是合乎邏輯的。

為什麼top100大學有一半都出自美國和英國?

8、創意思維

美國人和英國人可能更願意嘗試新事物,新的工作方式。例如,印度的IT離岸外包業每年收入約1000億美元,大部分業務來自美國和英國。法國和德國等國家對外包採取非常保守的態度。日本,意大利,西班牙很少看到潛在的外包業務。美國和英國超越了簡單的失業觀點,最終通過嘗試創造價值的新模式獲得更多收益。我想這同樣適用於他們對待教育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