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最美村官——馬瑞寧和通義村村民的致富之路

一窮二白 出路在哪裡?

2008年,馬瑞寧剛剛擔任通義村黨支部書記時,村裡一窮二白,甚至還欠了8萬元的外賬。面對一貧如洗的情況,馬瑞寧犯了難,村集體沒有錢就什麼事也辦不了,必須想方設法掙錢,可是要怎麼掙錢呢?

贺兰最美村官——马瑞宁和通义村村民的致富之路

當時土地流轉在農村是大形勢,通義村土地基本上都流轉給了中糧集團有限公司,於是馬瑞寧提議和企業合作掙錢,把中糧集團有限公司在村裡關於生產、機械的活都承包下來,村上出人工。就這樣,花了三年的時間終於把8萬元的外賬還完了。

贺兰最美村官——马瑞宁和通义村村民的致富之路

土地流轉以後,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村裡留守老人和孩子逐漸多了起來,如何更好地安置留守老人的生活,讓年輕人安心外出打工,成了村上一大難題。2014年,馬瑞寧提議在村上辦一個敬老院,由村集體出一部分錢,留守老人的兒女們出一部分錢把老人照顧起來。最終經過村委會及村民一致同意,2014年11月20日,通義村的養老院建成了,老人們的生活有人照顧了,這樣一來,年輕人可以安心出去打工。馬瑞寧說,“我作為一個村支書,不需要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只要把老百姓的矛盾都解決了,村子團結了,經濟也就慢慢發展 起來了。”

贺兰最美村官——马瑞宁和通义村村民的致富之路

馬瑞寧 視頻截圖

如何處置 1萬畝流轉土地

眼看著村上脫貧致富的路子逐漸走上正軌,可由於虧損,中糧集團有限公司和村上協商解除合同。解除合同後,1萬畝的流轉土地又回到村集體,如何處置這1萬畝土地讓馬瑞寧和村委班子一時犯了難。

贺兰最美村官——马瑞宁和通义村村民的致富之路

按合同賠償,村集體可以一次性拿到440萬元補償款,每年給村民發110萬元,當年的110萬元發完後,村集體還剩330萬元,如果按照銀行的利息,每年可以有25萬元的收入,儘管是送上門的掙錢機會,但是村兩委班子還是不敢接手,把錢接手過來要怎麼用?怎麼能保證錢還能掙錢?最終,馬瑞寧頂著巨大的壓力把這筆錢接了過來,以返租倒包的形式,把1萬畝土地包給了村上的12個種植大戶,到了2018年,村集體賬上總收入已經達到84萬元,這也成了通義村的第一桶金。

贺兰最美村官——马瑞宁和通义村村民的致富之路

土地認養實驗

隨著村集體收入的不斷增加,如何進一步壯大村集體,讓村民從小康到致富,馬瑞寧又謀劃起來。2016年馬瑞寧到遼寧考察時,發現當地在搞土地認養,讓城裡人來認養農村的土地。回村後,馬瑞寧立刻動員種植戶們搞土地認養實驗。

“做農業就是做良心”

2017年,通義村開始探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路數,採用生態立體種養的新型水稻種植模式,建設有機水稻認領基地172畝,2018年認領基地已經擴大至674畝。為了保證種植過程綠色無公害,馬瑞寧要求不施化肥不打農藥,地裡還裝上了監控錄像。認養戶和村上籤訂合同後,隨時可以用手機看到水稻是怎麼種的?怎麼收的?城裡人吃到放心食品的同時,村集體也從中獲得了收益。馬瑞寧說,“做農業就是做良心,沒有良心,是做不好農業的,有了品質收入也就無形中提高了。”

打造農家樂鄉村遊區域

如今人們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就近休閒遊玩的需求增加,馬瑞寧通過多方考察,又謀劃起農家樂鄉村游來,在養老院西側集中打造了一處農家樂鄉村遊區域,集採摘園、垂釣燒烤區、遊樂嬉水區、農家餐廳、戶外拓展訓練場等多種遊玩設施於一體,2018年6月29日建成後,吸引了大量的周邊遊客,村集體收入不斷增加。

村裡的事情一點都不簡單

馬瑞寧從加強村集體黨建出發,按照優質水稻種植、有機蔬菜栽培、農產品加工銷售、養老服務、鄉村旅遊的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建立“黨支部+合作社+黨員+群眾”的產業發展模式,打造“黨支部+養老”的黨建品牌,探索“土地認購+私人訂製”的特色休閒農業,走出了村集體致富的新路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