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登鸛雀樓》,為何王之渙名傳千古,這個詩人卻默默無聞

一提到著名的唐詩《登鸛雀樓》,我們就會想到王之渙的那首20字五言絕句。“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幾首唐詩其中的豪邁之氣,也只有盛唐能夠與之匹配。

同樣是《登鸛雀樓》,為何王之渙名傳千古,這個詩人卻默默無聞

​前兩句是雄壯的黃河景色,今天我們登上鸛雀樓,也都在努力找尋這兩句古詩所表達的那種意境。後兩句古詩是從前兩句詩詞引申出來的哲理之思。“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想要看得更遠,就要站得更高。

不同的高度決定不同的視野。想要獲得更高層次的視野,只能努力向更高層次邁步。

不過關於《登鸛雀樓》這樣的一首古詩,在唐詩當中絕非個例。除了王之渙以外,還有另外一個唐代詩人也有非常經典的《登鸛雀樓》的作品,題目是一樣的,但是知名度差了太多太多。

同樣是《登鸛雀樓》,為何王之渙名傳千古,這個詩人卻默默無聞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這首古詩就是唐代詩人暢當的《登鸛雀樓》,題目一樣,但是這首古詩的作者名字卻非常特別。暢當生活在中唐時期,和盛唐的王志華要差了上百年。不過就這首唐詩的意境來講,對景色的描繪甚至不亞於王之渙筆下的豪邁。

同樣是《登鸛雀樓》,為何王之渙名傳千古,這個詩人卻默默無聞

​這就是這首唐詩的經典之作。“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詩人站在鸛雀樓上,登高望遠,甚至飛鳥都在腳下,覺得自己高瞻遠矚,更是比人世塵俗高出了一大截。從思想境界看,則詩人自有一種清高、俊逸的情懷,志氣凌雲,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從鸛雀樓四望,天然形勢似乎本來要以連綿山巒圍住平原田野,但奔騰咆哮的黃河卻使山脈中開,流入斷山,浩蕩奔去。這概括地描寫,勾勒出山河的形勢和氣勢,同時也顯示出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遠大,志向無羈。

同樣是《登鸛雀樓》,為何王之渙名傳千古,這個詩人卻默默無聞

​從內容來看,這首唐詩和王之渙的詩人都是情景交融的經典之作,可是由於兩人時代不同,想表達的情感也有不同。王之渙的盛唐胸懷非常豪邁,字字雄渾;但是後來的詩人暢當,因為生活在戰亂時期,自視清高,所以只能寄情于山水,表現著自己超凡脫俗的一面。

說到其中豪情和哲理之思,顯然王之渙更勝一籌。暢當雖然詩詞意境也有值得稱道之處,但是畢竟在意蘊上輸了一層,這也是導致他的詩歌默默無聞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