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歷史文化之精髓,攜清山秀水之靈氣,文物保護單位,遼寧燕州城

燕州城原稱白巖城,位於遼寧省遼陽燈塔市西大窯鎮城門口村,距遼陽市區30公里,為公元五世紀初高句麗佔據遼東城(今遼陽)後所建的軍事城堡,原名"白巖城",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遼寧省內保存完好的古代高句麗山城。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載歷史文化之精髓,攜清山秀水之靈氣,文物保護單位,遼寧燕州城

公元643年,貞觀十七年,高句麗聯合百濟進攻新羅,新羅派使者上報唐王朝,唐太宗諭令高句麗罷兵,高句麗拒不服從,促使唐太宗決定用兵高句麗。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親率大軍,征討高句麗,五月攻克遼東城(今遼陽市老城區),"得勝兵萬餘人,男女四萬口"。遂改遼東城為遼城州。同年六月,唐軍乘勢攻打白巖城(今燕州城)。

載歷史文化之精髓,攜清山秀水之靈氣,文物保護單位,遼寧燕州城

因燕州城城高地險,糧草充足,久攻不下。激戰中,右衛大將軍中箭,唐太宗親自為其"吮血,將士聞之莫不感泣",誓死拼殺,攻勢愈猛。其中,唐太宗愛將、大將軍薛禮更是身先士卒,勇猛善戰,勢不可擋。迫於形勢,白巖城主孫代音派人請降。唐太宗就勢攻下白巖城,改其名為巖州。歷史上有名的"白巖城之戰"以唐軍獲勝而告終。燕州城成為唐朝名將薛禮徵東決戰的戰場遺址, 至今保持著較完好的古城原貌。

載歷史文化之精髓,攜清山秀水之靈氣,文物保護單位,遼寧燕州城

燕州城周長2500米,依山而建,地勢險要。南面為陡崖峭壁,崖下太子河水依壁而過。西、北、東三面築有石城。城內製高點上建有指揮台,四周築有長45米、寬35米的內城。站在指揮台上,全城內外的景緻盡收眼底。

載歷史文化之精髓,攜清山秀水之靈氣,文物保護單位,遼寧燕州城

該城隨山就勢而建,東高西低,東、西、北三面用大石塊砌成城牆,南側臨河,全城周長2500米。北部牆外坡勢較緩,為利於防守,此段不但城牆高聳,而且還修有突出牆體的馬面建築。城內製高點建一方形指揮台,俗稱點將臺,高約8米,周圍有牆,稱內城。站在臺上,城內外景物盡收眼底。該山城築成材料為就地取材,多用青色"楔形石"砌築,石材皆經走斧,砌工精細,大頭向外,尖端向裡,牆心內部用石條橫壓。燕州城是古代高句麗民族智慧、勇敢和富於進取精神的象徵。如今的燕州城載歷史文化之精髓,攜清山秀水之靈氣,已成為人們懷古觀光的旅遊勝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