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於都】於都梓山鎮天然氧吧菓盒寨

【方誌于都】于都梓山鎮天然氧吧菓盒寨

【方誌于都】于都梓山鎮天然氧吧菓盒寨

于都梓山天然氧吧菓盒寨

【方誌于都】于都梓山鎮天然氧吧菓盒寨

在於都縣城東南6公里的323國道旁,貢江鎮與梓山鎮交界處,有一處叫“雙獅滾球”的丹霞奇峰,氣勢雄偉,形象逼真。主峰頗似客家菓盒,也叫菓盒山。它與旁邊的“於陽十景”之一——“銅鐘石鼓”一起共二珠齊輝,自古璀璨。

【方誌于都】于都梓山鎮天然氧吧菓盒寨

菓盒山海拔220多米。山體拔地而起,四周懸崖峭壁,峰峰風景別緻;山上植被茂密,滿山大樹灌木,季季空氣清新。仲春,霧鎖山頭,仙峰道谷。山頂青松滴翠,檵木妖嬈。酷夏,雲蒸霞蔚,青峰綠谷。林間隱天蔽日,清風送爽。深秋,白雲過山,草木蒼勁。夜裡竹木搖曳,月光如織。三冬,草黃樹黛,山敦峰實。清晨紅妝素裹,遍地霜影。靜立山頂,前可遠眺于都縣城,後可俯瞰固院大地,左是鐘鼓嶺,右是青頭山。

在山頂中部的坳上曾一度有寨,所以當地人多把菓盒山叫做菓盒寨。可惜,寨在頭次紅時被拆了,數百年古寨毀於一旦!現在,遺址林木參天,枯葉如被。林間屋基很多,隨坡就勢。四周工事密佈,防守嚴密。山坳還有水塘,深過兩米。一句話,隱蔽極好,設施齊備,功能完善。

【方誌于都】于都梓山鎮天然氧吧菓盒寨

西面的山頭有一座古廟,叫菓盒寨寺,因位於這果盒寨山上,故名。菓盒寺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據傳,為一週姓施主所創。原寺為一天然石窟。後幾番擴建,數度興毀。“文革”再度遭創,牆頹瓦敗,僧尼離散。1983年重建,2008年5月舉行佛像開光典禮。現有三寶殿、齋堂、僧舍和廚房,都是磚混結構,建築面積200餘平方米。

古廟兩次易址,幾經興廢。初址寨旁,深藏不露;現址山門,顯山露水。一位鶴髮童顏的80歲“白哥”說,最近的一次興廢是在當代,“六幾年拆的,八幾年蓋的”。

山上先有庵,後有寨,再有寺。庵是向善的地方,教化僧俗,凝聚人心,在這裡,在歷史的長河中,大部分時候是寨庵並存。

以前,上山只有兩條極易把守的小路。寺前是“牛欄窩”,酷似微開而巨大的“蟹鉗”。“窩”即絕壁幽谷,有井有寮,古木參天,風景迷人。前路在鉗的右邊,經扶梯、上崖嘴、過山樑。寺後是“紡錘窩”,窩裡寬,有田土,是古寨糧倉;窩口窄,像“錘柄”,是古寨後門。窩的四周林木茂密,右坡有條“野雞路”,隱蔽登寨。

【方誌于都】于都梓山鎮天然氧吧菓盒寨

不過,前幾年有信人善士把“蟹鉗”粉碎了,把“牛欄”填了,修了個停車坪;把後頭“理”了,從谷底到寨前,“啃”飛崖,推大樹,剃出了一條“通天大道”。“花去”五成美景,“買了”一路方便。香客上山,再無囧樣!

【方誌于都】于都梓山鎮天然氧吧菓盒寨

雖有“傷口”,但菓盒山依然是個袖珍的森林公園,也是天然氧吧,又離縣城很近,是個鬧中靜處,足可休閒怡情。去時,你可以帶上乾糧,帶上帳篷。玩餓了,鬧困了,大家就找個有山泉的地方坐下來,吃點乾糧,然後在幽暗的密林裡、在古寨的遺址上支起帳篷,躺一躺,午休一會。

【方誌于都】于都梓山鎮天然氧吧菓盒寨

睡在裡面,撲鼻的草芳樹香入肺入心,頗有歸童歸真之感。你可以眯起眼睛,聆聽風絮泉叨,蟲言鳥語,愜意地休息一會,也可以放飛思緒,遙想故國軼事,古寨情仇,盡情地神遊一趟。

常言“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忙到極處日,閒到極處時。累了,你就給自己放個假,然後再保質保量地忙下去。山不在高,有寺則靈,有寨則名,有勝則顯,菓盒山絕對是個“近爬”的好去處!

【方誌于都】于都梓山鎮天然氧吧菓盒寨

【方誌于都】錦繡龍溪

【方誌于都】于都救火英雄丁振軍

【方誌于都】千古名篇出於都

【方誌于都】于都縣“雩陽十景”之一“龍門夜雨”

【方誌于都】周敦頤與于都羅田巖

【方誌于都】水府廟的故事

【方誌于都】于都縣古代的石刻和碑刻

【方誌于都】于都古代文苑俊才——易學實

【方誌于都】 于都“伍保公”的傳說

于都縣原名雩都縣,因北有雩山,取名雩都,1957年6月1日起改名為于都縣,位於江西南部,貢水中游。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縣,是江西最早建縣的十八個縣和贛南最早建縣的三個縣之一,素有“六縣之母”,“三省往來之衝、東南之一要區”之稱,古時于都曾為贛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和軍事要地,郡治曾設於此近250年之久。土地革命時期,全縣又先後分設過於都、勝利、登賢、瑞西、興勝和於西等縣,中共贛南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駐于都縣城,是著名的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