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怨婦”媽媽的蛻變歷程,母親的好情緒有多重要

一位“怨婦”媽媽的蛻變歷程,母親的好情緒有多重要

文丨雅雯

1

昨天閨蜜向我訴苦,孩子從出生一直都是她自己帶,現在孩子快3歲了,她依然對帶娃感覺力不從心,連老公都開始嫌棄她,連個媽都當不好。

她說孩子跟她在一起確實愛哭鬧,一整天嘰嘰歪歪,而跟著爸爸卻一直都是笑聲不斷,爺倆每次都互動的可好了。

我直言,孩子之所以跟著媽媽愛鬧情緒,說到底是被你給傳染了。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媽媽好好的,孩子也差不了。

媽媽本身的人格特質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那些動不動因為一點小事就糾結,焦慮,鬱悶的媽媽,確實很慢養育出活潑樂觀的孩子。

孩子的問題,根源都在家庭,這話一點不假。

2

兒子從來不是別人眼裡的乖寶寶,一點不如意就上演一哭二鬧,過去經常把我整瘋,起初還有點耐心哄一鬨,時間一長,我也不耐煩了,開始一吼搞定。

孩子是安靜下來了,可是一副淚眼汪汪,委屈的模樣,又瞬間讓我懊悔萬分。

怎麼就不能再忍一忍呢?

和一個孩子計較什麼呢?

不是下決心要當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麼?

一連串的自我否認和糾結,也讓自己的心情越來越低落。

這樣的惡性循環不知道在我和孩子之間上演過多少回了。

兒子兩歲多的時候自己玩樂高,經常因為拼不好而崩潰大哭,我趕緊上前幫忙,嘗試著按照他的想法拼好,可是多次嘗試之後,他還是不滿意,依舊哭鬧個不停。

那時候他一哭我就受不了,心裡越著急,結果越差勁。

有兩次沒忍住還摔壞了兒子的樂高。

孩子被嚇住了,也就不再鬧騰。

但是這並不是我想要的結果,我知道孩子只是因為對媽媽的恐懼而安靜下來,實際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那段時間我一直思考,如何安撫一個哭到崩潰的孩子呢?

也一度自我懷疑,是不是我怎麼努力,也成不了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

後來接觸了心理學,我才意識到,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我雖然想安撫孩子,但是卻做了完全相反的舉動。

孩子處在一個焦慮的狀態中,我的內心又何嘗不是一團亂麻。

因為接受不了孩子的哭鬧,一心想著讓孩子安靜下來,我也不自覺的讓自己陷入了焦慮之中,這無異於火上澆油。

孩子是敏感的接收器,他們能很敏銳得感知到媽媽的情緒狀態。

當孩子處於焦慮崩潰的狀態時,媽媽平靜的內心就是安撫孩子的良藥。

一位“怨婦”媽媽的蛻變歷程,母親的好情緒有多重要

3

精神分析大師溫尼科特說,好媽媽要成為孩子的好容器。

這需要我們先接納孩子的情緒,媽媽的情緒平和穩定,孩子才能學會平和穩定。而不是孩子一哭就心慌,媽媽內心不穩,就會被孩子的情緒牽著跑。

意識到這一點,兒子再哭鬧的時候,我就先把自己的情緒安撫好,感受到自己內心是平和的,再去拯救孩子。

這樣我才能條理清晰的看見孩子情緒背後的需求,真切去感受孩子的無助和悲傷。

再後來兒子因為玩積木不樂意鬧騰的時候,我不再焦慮,只是說,寶寶沒有拼好積木,確實好難過呀。

兒子看著我的眼睛點點頭,雖然眼淚還在流,但是明顯沒之前反應那麼激烈了。

孩子是看著媽媽的臉色長大的,他們從媽媽的笑容裡看見接納和理解。

很多時候不是問題多麼嚴重和糟糕,只是我們沒有學會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緒。

孩子難免犯錯,糟糕的情緒是解決問題的絆腳石,它像一個屏障一樣阻礙我們看見真相。

以前孩子的行為一旦不如我願,我就大發雷霆,河東獅吼。

不管是孩子搞亂了房間,還是打碎了杯子,動不動對孩子甩出後媽臉,要麼指責,要麼動怒。

孩子並沒有因為我的嚴厲變得多好,相反越發焦慮,有一段時間焦慮到動不動咬自己的手指。

我才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不是孩子犯了多麼嚴重的錯誤,只是我對孩子缺少包容。

兒子有一次不小心把桌子上的花瓶打翻了,我趕緊放下手中的事情,上前收拾,把鮮花重新整理好,又把地面上的水拖乾淨。

兒子站在一邊,我一邊收拾,一邊說沒事沒事,媽媽收拾一下就好。

沒有指責,沒有憤怒,一切來了又去了,平靜的解決了。

收拾完我繼續做自己的事情,兒子走到我跟前說,媽媽,這是你最喜歡的花嗎?

我笑著說,是呀。

他說,那我來幫你保護它吧。

其實當我們專注解決問題,不給情緒發揮的空間,很多時候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孩子會從我們失控的情緒中感到恐懼,也同樣能在我們穩定的情緒裡學會淡定和從容。

情緒穩定的媽媽是孩子內心的定海神針,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當我一次次對孩子表達理解,發脾氣的時候越來越少,孩子明顯比之前更沉穩自信,遇事不急不躁,不慌不忙。

衣服髒了,沒事,洗洗就乾淨了

東西壞了,沒事,修一下就好。

手指受傷了,沒事,貼一個創可貼就行。

這些是兒子經常掛在嘴邊的話語。

一位“怨婦”媽媽的蛻變歷程,母親的好情緒有多重要

4

很多人說育兒是父母的修行,需要智慧,需要耐心,而穩定的情緒也是修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情緒穩定靠的並不是每次都忍住不發火,忍是沒有用的,當我們心中有不滿,即使不發火,也會不自覺地表現出來。

我們可以不動怒,但是要學會表達真實的感受。

好媽媽並不是要一直委屈自己,成全孩子,相反要先照顧好自己的心情。

比起一個無私奉獻的媽媽,孩子更需要一個每天開心的媽媽。

以前兒子玩完玩具不收拾,我要麼自己收拾,要麼火冒三丈,嘮叨孩子亂丟東西,不是讓自己不舒服,就是讓孩子不舒服。

因為亂丟玩具的事情,跟孩子起了好幾次衝突。

記得有一天,我心情特別好,孩子又把玩具丟了一房間,我沒有發脾氣,只是溫和得說,兒子,咱們一起來收拾下玩具怎麼樣?

兒子欣然答應了。

我們倆輕輕鬆鬆得收拾完,過後,我對兒子說,媽媽也不想一直收拾房間,以後我們一起收拾好不好?

兒子仰著小臉說,好的。

後來我經常和孩子一起做家務,輕鬆愉快,不吵不鬧,也算實現了雙贏。

既給自己減輕了負擔,也對孩子表示尊重。

我們學會愛自己才能好好愛孩子,要知道自己的侷限,而不是超負荷育兒,把自己掏空,又嫌棄孩子不懂事。

育兒可以是大人和孩子之間的友好合作,前提是能提醒自己對孩子有個好態度,情緒穩定,平等溝通,好好說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