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沒把握住“人際關係敏感期”,孩子就會自閉、孤僻、不合群

芽芽媽在小區看芽芽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可是每次總會有一兩個孩子不合群,總是粘著自己的媽媽或者站在旁邊看其他孩子們玩耍,有的媽媽怎麼引導寶寶都不去,有的寶寶試圖參加小朋友們的活動,但是遇到不太友好的小朋友,就又回到了媽媽的身邊。這個時候,媽媽們怎麼幫助孩子,關係到他們如果度過“人際交往敏感期”,如果家長大意疏忽,很有可能影響孩子如何處理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關係。

父母沒把握住“人際關係敏感期”,孩子就會自閉、孤僻、不合群

“人際交往敏感期”到底是什麼

人際交往敏感期:孩子在幼兒、童年時代,開始探索與他人相處、交往等方面的成長階段。這是孩子如何表達情感、如何交流想法的啟蒙階段。

如果家長可以在寶寶人際交往敏感期的關鍵時刻,多留意、多幫助,不僅可以讓他們建立自己的自信,結識喜歡的朋友,得到大家的認可;還可以通過幫助他們在生活上、情感上樹立獨立思考解決的能力。不溺愛、不代辦,讓他們多交朋友,多去和小朋友們交流溝通,提升他們的獨立性格和自信的能力

父母沒把握住“人際關係敏感期”,孩子就會自閉、孤僻、不合群

心理學家齊格勒強調,人的社會知覺和社會行為構成了人的社會性。他們通過社會知覺,去觀察別人的想法,表達自己的觀點;在經過社會行為的學習,比如舉止行為、道德觀等,來適應周圍的社會,比如嬰兒有差別的微笑,就是他們最初社會性的標誌。

人際關係敏感期是從出生到六歲左右的行為階段,這個階段是孩子社會交往的關鍵階段,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成年後與社會的交往模式。

如何判斷孩子進入了“人際交往敏感期”

父母沒把握住“人際關係敏感期”,孩子就會自閉、孤僻、不合群

情景一:“重情義”

孩子遇到喜歡的吃的、喜歡的玩具,一定要和小朋友們分享,他們對於感情好的理解就是要分享好吃的、好玩的,同伴受到欺負、或者不開心的事情要第一時間去幫助他們。這是寶寶在“人際敏感期”中的積極表現。

情景二:自信&自卑

孩子在不同的人面前會呈現兩種極端特點。比如在媽媽、其他家人、或者熟悉的夥伴面前,非常開心活潑,該吃吃該玩玩,不扭捏、不害羞、不害怕,自信開朗;但是當身邊的人變成不熟悉、不喜歡、不認識的人時,就會找個偏僻的角落,獨自玩耍,不會主動去和別的孩子交流溝通,這類的孩子認為在人際交往中可以自由選擇相處模式,但是同時也表現了孩子不擅長主動表達友情,也是自卑的表現。

情景三:性格內向&少言寡語

與“重情義”相反,這類寶寶在“人際敏感期”裡顯得消極懈怠。他們常常在小團體中沒有存在感,總是會被忽略,導致他們時不時會覺得失落、不自信、經常會被別人拒絕。久而久之,性格越來越內向,少言寡語,不愛說話。

父母沒把握住“人際關係敏感期”,孩子就會自閉、孤僻、不合群

做孩子的“掌舵者”

在孩子的“人際交往敏感期”裡,父母們要做孩子的“掌舵者”,幫助他們度過這個時期,而不是控制他們做什麼,如何做。在解決事情的時候,父母可以幫助他們梳理開導,尋找適合自己的處理方式。

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需要表現出開朗豁達的心態,為孩子正確處理人際關係提供適當的榜樣,讓他們看到溝通與交流的魅力。父母可以多和孩子說話,帶他們出去和適齡的孩子玩耍,問問他們出去玩耍遇到的趣事和困難。

多帶孩子出去走走

父母們多為孩子提供人際交往的環境,帶他們去熱鬧的地方,或者戶外,約上三五好友,讓孩子自己去結識小夥伴。

培養孩子的存在感

可以適當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和才藝技能,比如唱歌、跳舞;對於那些喜歡助人為樂的孩子,可以適當地交給他們一些生活技能,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交朋友。

父母沒把握住“人際關係敏感期”,孩子就會自閉、孤僻、不合群

寶寶在“人際交往敏感期”中展現的情緒是後來幾年、幾十年的縮影。為了避免孩子的孤僻、內向,我們需要幫助他們逐漸形成正確的交際觀念,自尊自信不討好別人,又要獨立友善,願意和別人交流,讓他們逐漸成為有朋友玩耍、有朋友分享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