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減弱失敗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如何減弱失敗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孩子入小學後,總被拿來比較,比較的結果只有兩種,那麼成與敗就成為孩子必然經歷的部分。但並非所有人都以同樣的方式對結果作出反應。有些孩子考差了之後,再去嘗試可能會出現更差的結果,而有些孩子則會像原來那樣努力,好像前一次的失敗對他並沒有太大影響。家長肯定是希望孩子從失敗中汲取經驗,繼續努力,那麼如何減弱失敗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呢?

其實,上述的區別就是自我價值感的高低對於結果的反應差別的影響。低自尊這總是習慣性貶低自己,有一件事做不好他們就給自己貼上“我不行”“我沒用”之類的標籤,自己打擊自己,表現也就越來越差。而高自尊者在失敗後是如何防止氣餒的呢?答案在於,高自尊者靠一種個人策略來減弱消極反饋的影響,也就是通過關注自己的優點而不是所犯的錯誤,對失敗做出反應。所以,讓孩子保持一種高水平的自我價值感,當遇到一些不可避免的低落期時,也能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覺,這並不是說要讓孩子認為自己完美,而是要讓孩子不要總停留在失敗中。

首先,家長要幫助孩子找到能夠體現自我價值感的方面。不難發現,很多孩子總是容易被失敗擊倒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在各個方面都是平庸無能的,所以他會認為自己失敗也是正常的。家長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樹立一種成就感和價值感,這就要求家長幫助孩子找到一個擅長的技能。當孩子在做不同的嘗試時,家長可以適當給予鼓勵,孩子上臺唱了一首歌,家長可以露出驚歎:“寶貝,沒想到你唱歌這麼好。”那麼如果有下一次展現的機會,孩子就會主動地展示,自然而然會在這方面比較突出。所以,家長的鼓勵和引導很重要。

如何減弱失敗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其次,能體現自我價值感的方面一定是比較穩定的。如果孩子的自我價值感體現在數學成績上,那麼如果有一次數學沒考好,那麼孩子可能會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了,這些容易受到不可控因素影響的方面可能會對孩子的自信心的建立產生反作用。那麼家長可以從美德、性格方面入手,這些方面的主觀性稍強一些,不會受到過多不可控因素的影響。

最後,家長需要引導孩子克服一些困難。孩子可能經常性的會拒絕做自己不擅長的部分,會說自己不喜歡做,其實很大可能上是孩子不會做,怕自己失敗才不去嘗試。家長可以適當引導孩子,比如家長可以先拼樂高,然後讓孩子來幫助自己,讓孩子先接觸到,之後裝作無意的誇獎孩子:“你怎麼這麼厲害,比我做的還好。”然後孩子會認為自己在這方面不錯,起碼不會再去排斥這方面。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不會做或者不擅長都是可以找方法去解決的,沒有什麼事情是完全做不好的,只要多嘗試多練習總可以克服困難。

每個孩子都是有其獨特性的,那麼家長就需要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讓孩子確定其自我價值的領域,然後家長再對其進行一些強化

,用這樣的方式建立起穩定的自我價值感之後,失敗對於孩子來說只是試錯,而不斷試錯也不過只是提高的一種形式而已,失敗對於孩子的負面影響自然會降低。

如果你覺得這篇內容對你挺有啟發,歡迎關注訂閱~

孩子不聽話、不愛學習、書寫粗心、計算馬虎、寫作業拖拉、成績上不去....等一切關於學習、成長過程中問題,私信我,有問必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