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手記|十年

10

十年

SHINIAN

人的一生,能有幾個十年?

很幸運,在我青春年華、熱血激情的日子裡,與《發現長春》一起相伴成長。

回想在《發現長春》的日子,我還能清晰地記得,十年前那個初夏的下午,一個突然而至的電話,不經意間,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想做紀錄片嗎?”

“好呀!”

就這樣,對紀錄片懵懵懂懂的我,僅憑著一腔對歷史文化的熱愛,成為《發現長春》的一員。

轉換跑道,一切重新開始。

這是一場挑戰與成長的人生之旅,也是一個欄目誕生、發展、成熟的坎坷之路。

這是我們成長的十年,厚積的十年,薄發的十年!

三十功名塵與土

八千里路雲和月

提起《發現長春》,心裡有很多思緒和想法想表達,思緒萬千,卻又不知從何說起。

我想,紀錄片最為重要的一個要素,就是用數字和事實說話,這是我來到《發現長春》後,被告知應該在業務上謹記的第一件事。

按照這第一個被牢記的規矩,我就用數字和事實回顧一下《發現長春》的來時路。

  • 城市影像志、城市文化名片

2009年10月,《發現長春》欄目正式開播,每週一集。創辦至今,《發現長春》播出節目五百餘集,播出總時長兩萬餘分鐘,內容涵蓋了長春的地理歷史、社會經濟、人文掌故、文化藝術、民俗風情、名人名家等方面內容。如城市風貌、街區建築類選題《中東鐵路用地》《百年大馬路》《發現伊通河》《偽滿帝宮》《百年道臺府》《夢斷滿洲——偽滿軍政建築全紀錄》《地質宮》《百年人民大街》等;文化藝術類選題《探秘薩滿》《吉韻情夢——吉劇》《光影長春——電影文化》《東北大鼓》《古城龍吟——黃龍戲》《梨園逢春——京劇》等;城市歷史沿革、重大事件類選題《遠古榆樹人》《長春廳》《長春府》《辛亥革命在長春》《山河變色九·一八》等;城市特色類選題《黑土》《冰雪長春》《暢想園林》《雕塑長春》等;重大項目與重點人物類選題《中國一汽六十年》《城市的軌跡——長春地鐵》《中華之光——王大珩》《伯駒遊春》《景芳先師》;城市史系列選題《丹風朝陽》《美在九臺》《綠園》《淨月》等。

十年時間,《發現長春》積累了百餘萬字的文字資料、六萬多分鐘影像素材、萬餘張珍貴照片,採訪了上千位當事人、見證人和專家學者。其中很多人物如王大珩、袁乃晨、尹升山、周昔非、張笑天、葉毓山、戈沙等,如今都已經去世。如果不是《發現長春》在他們生前就開始的搶救性採訪,我們的城市歷史紀錄將留下難以彌補的缺憾。《發現長春》傳承文脈、凝聚人心的“城市文化紐帶”作用,讓強化了長春人的鄉土情結和“城市認同感”,增加了社會各界的文化凝聚力。

编导手记|十年

部分參考書目

  • 見證時代洪流、記錄當下發展

在長春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中,《發現長春》提供了大量的珍貴圖片、影像資料,還趕製了“城脈攬萃——長春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圖片展”,為長春躋身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行列提供了歷史及現實資料的有力支撐。在長春國際馬拉松賽中,《發現長春》深度參與其中,發揮欄目組多年的影像和資料積累,撰寫了央視直播的解說詞,製作了直播過程中同步播出的城市形象宣傳片,有力地配合了首屆馬拉松活動。此外,《發現長春》還全程記錄並部分參與了我市舊城改造、伊通河改造、南溪溼地公園建設、規劃展覽館建設、地鐵施工通車、兩橫三縱快速路建設、世界雕塑大會等一大批重點工程與重大活動,團隊成員深度參與了我市多項市政工程的前期論證,並全程詳實記錄與持續跟進,提供了一大批質量上乘的彙報片與宣傳片,併為這座城市積累了大量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在文化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吉林省級分中心的建設過程中,《發現長春》團隊承擔了的部分項目,完成了近四百集的吉林省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清專題片,積累了24000多分鐘的影像素材。

编导手记|十年
  • 廣受社會讚譽,業界“獲獎大戶”

作為“城市文化名片”,《發現長春》的品牌價值日益凸顯,觀眾認可度、社會美譽度、決策影響力等綜合傳播指標紮實穩定,部分重點選題如《中國一汽六十年》《遠古榆樹人》《美在九臺》等,分別在一汽電視臺、榆樹電視臺、九臺區電視臺同步播出,一些優秀紀錄片如《翰墨城堡》《中國一汽六十年》《長春老字號系列》等,在吉林衛視播出,擴大了節目的傳播途徑,提升了欄目的影響力。

编导手记|十年
编导手记|十年编导手记|十年

【長春廣播電視臺2017年度媒體資源推介會】

近年來,《發現長春》多部作品參加全國曆史題材廣播電視節目評選,獲得國家級專業獎項四項,在評選過程中,《發現長春》欄目因其理念和形式的獨特性,還被評委評價為“全國首創”;三十餘部作品囊括了所有省市級獎項,每年都會有多部作品獲得省級專業評獎的一等獎。同時,《發現長春》圖書及音像製品還獲得了長春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十年創新,《發現長春》在多個領域、多種題材上持續突破,成就了省內欄目化自制紀錄片的最高水準。十年堅守,《發現長春》為長春社會各界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歷史滋養和人文共鳴,正在由本地標誌性的文化事件升級為一種文化現象。

编导手记|十年
编导手记|十年编导手记|十年
编导手记|十年编导手记|十年

【圖片展覽】

每當彙報時寫下這些熟悉的文字,心中都會升騰起一種由衷的自豪與感動。十幾個人,幾間辦公室,若干個行軍床,竟然創造出這麼多的優秀作品。不需要任何的誇張與渲染,一個個實實在在的數字與事件,就是《發現長春》十年間留下堅實足跡的最好註解!就是我們為此奮鬥的無悔青春!

苦心人天不負 臥薪嚐膽

三千越甲可吞吳

每日埋頭於案牘中,在一個又一個任務中高速切換。人到中年,經常會感慨光陰流逝如白駒過隙。

前段時間,終於坐下來,細細梳理了自己這些年來的個人經歷,這才發現,《發現長春》在我人生履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和寶貴的財富。

编导手记|十年

採編製作紀錄片55集,共計1375分鐘,內容涵蓋長春的地理歷史、社會經濟、人文掌故、文化藝術、民俗風情、名人名家等方面內容,獲國家、省、市各級新聞獎作品9個系列;參與制作紀錄片156集,共計3900分鐘。其中,2016年度,參與制作的5部紀錄片,實現吉林廣播影視獎暨第28屆吉林省電視文藝“丹頂鶴”獎歷史以來的首次大滿貫。

编导手记|十年

【獲獎現場】

系列紀錄片《發現伊通河》獲電視社教系列片一等獎,這是首部講述長春母親河伊通河的電視作品,具有一定的學術研究價值;

系列紀錄片《中華之光—王大珩》獲吉林省廣播電視節目獎電視社教系列片二等獎,採訪拍攝到國家級領導3位,院士十餘人,中國長春光科館將紀錄片陳列在展館重要位置循環播放至今;

编导手记|十年

系列紀錄片《百年大馬路》獲第三屆全國曆史題材廣播電視節目創新創優評選電視專題類一等獎、第23吉林省電視文藝“丹頂鶴”獎電視專題片二等獎,這是首部講述移民城市長春誕生歷程與早期移民生活的重要歷史紀錄片,採訪到20餘位80歲以上的親歷者,具有珍貴史料價值;

编导手记|十年

系列紀錄片《夢斷滿洲——偽滿軍政機關全記錄》獲吉林省第十二屆長白山文藝獎電視紀錄片作品獎,這是業內首次全面解析“八大部”等偽滿軍政建築,眾多全新史料檔案首次公開,全景展示了偽滿洲國的歷史群像。

因製作系列紀錄片《中東鐵路用地》調查深入、研究紮實,代表民進吉林省委員會撰寫文章《中東鐵路歷史建築遺址保護與旅遊開發》,發表在政協吉林省委員會研究室《社情民意》上,文件抄送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省紀委辦公廳等部門.

諸如此類的履歷,在《發現長春》團隊中比比皆是,我只不過是其中最普通的那個。

還記得每次參與評獎時,老編導們都會對新來的編導們說:“別嫌麻煩,這獎還是評吧。只要是《發現長春》的作品,別管什麼獎項,報上去肯定會獲獎!”

這是對節目質量何等的自信!而這種自信,完全來自於發現長春人精益求精、近乎強迫症般要求完美的對待作品。在外人看來,一個個閃亮光環,在團隊中不過是每一年、每一個項目,大家都會盡最大努力去完成的執拗與追求。

接觸、熟悉《發現長春》團隊的人,都會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這兒的人,身上都有著一股說不出的勁頭兒。如果非要概括一下,那就是:

不管是近七旬的《發現長春》顧問安莉市長、王曉明院長,還是年輕的90後編導助理,大家身上都有著一股認真、負責、不服輸、敢擔當的精神;

不管接到的任務多麼棘手緊迫,都會潛下心來,努力學習研究,要求自己每天都比昨天好一點的治學精神;

不管因為工作質量與進度,前一天爭得如何面紅耳赤,第二天依然談笑風生心無芥蒂的簡單與純粹;

這無關年齡與性格,而是一種物以類聚的強大氣場!

十年,《發現長春》,有你,有我,有我們的青春,有我們的夢想,有我們的初心,還有我們對事業的追求!

在這裡,我遇到良師,讓我明白對待熱愛的事業,應該如何保持著純粹的赤子之心;

在這裡,我結交益友,讓我瞭解對待親密的朋友,應該怎樣風雨同舟、攜手共進;

在這裡,我們見證著這個欄目,如何誕生、發展、壯大,始終如一地用眼睛去發現、用腳步去丈量著這座城市;

在這裡,我們記錄著這座城市的發展變遷,為後人們留存下一座城市寶貴的影像志;

在這裡,我們揮灑青春與汗水,成就我們心中執著又執拗的小夢想,只為更好的表達與傳遞我們的價值觀……

回首過往這十年,我感謝努力的自己,感謝自己把青春揮灑在為之奮鬥的事業之上;

回首過往這十年,我感謝一路同行的良師與戰友,讓我收穫了守望相助的深情和天真爛漫的友誼;

回首過往這十年,我感謝《發現長春》,始終堅守在城市歷史文化傳播陣地初心不改,一路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