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懂得愛的分寸感

在教育問題上,幾乎所有家長的出發點都是愛孩子,想對孩子好,但卻在表現形式上感到迷茫,不懂得把控愛的分寸感,結果卻會對孩子獨立人格的建立產生傷害。

愛要有分寸感,不過度,孩子才會有分寸感,會自我控制,會更自覺。

致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懂得愛的分寸感

愛和溺愛是兩件相反的事

自由度

很多家長聽到“自由”這個觀念時會大吃一驚:給自由,那孩子不就無法無天了?

對“愛”的恐懼就是對自由的恐懼,直接的反應就是對兒童自由意志的剝奪,典型方式是包辦、控制和嚴厲管制。

“溺愛”不是“太多的愛”,而是“太多的打著愛的旗號的控制和包辦。”

愛和溺愛不是一個事情程度上的深淺,而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

愛的本質是要給孩子自由、寬容和欣賞,而溺愛的本質則是管制、包辦和批評。

溺愛不是愛,是披著愛的外衣的佔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剝奪孩子的獨立性,其背後的心理基礎是恐懼和不信任。

給孩子自由,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著你需要給孩子“三權”:選擇權、嘗試權、犯錯誤權。

怕孩子犯錯誤,凡事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來做,孩子一旦失敗就大加指責,這樣的家長,他們對孩子“關心和付出”越多,對其自由意志的剝奪就越多。

“溺愛”是一種“反愛”,它會剝奪孩子親身體驗生活的權利,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生活能力,這就是為什麼被“溺愛”的孩子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沒主見等。

愛是給孩子自由,培養其獨立性,基礎和前提是信任孩子。自由的人才能擁有獨立的思想和品格,才能在生活中擁有安身立命的資本。

所以,如果父母想要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培養快樂幸福的孩子,就要懂得把自由和寬容還給孩子。

“放手”的原則就是,在每一件具體事務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導;不要太有痕跡,儘量無痕;不要懷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納。

致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懂得愛的分寸感

“慢點”、“小心點”是糟糕的口頭禪

尊重感

吃飯灑了一點湯,走路摔了跤,不小心打碎了一個杯子,喝水嗆了一下,或者鞋子穿反了,關門聲音大了點,乃至於作業寫錯了一道題,考試丟了幾分……凡是一個孩子生活中的內容,幾乎都伴隨著“慢點”“注意點”“小心點”之類的提醒。

值得思考的是:當我們提醒別人“慢點”或“小心”時,是認為對方需要提醒,還是更多地為了表示我們在關心對方?其實,最高的禮貌和善意不是一定要說點什麼和做點什麼,而是得體和有分寸,以讓對方感覺有用或舒服為原則。

當孩子覺得自己丟了面子、顯得很傻時,有的孩子會用發火的方式企圖找回面子,而一個特別敏感內向的孩子,什麼也不說,會自己默默承受。

愛孩子,不是說得多就能傳遞你的愛,而是離不開你對他心理的體貼,也就是不著急、不怒吼,儘量心平氣和的看待和思考問題。

向孩子表達過度關心,造成孩子尷尬,繼而會引發孩子的不愉快情緒。所以,無所謂的小事,家長可以假裝視而不見,不讓孩子難為情。

致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懂得愛的分寸感

內心豐盈的孩子不會對亂花錢上癮

金錢觀

孩子將來會不會亂花錢,關鍵在兩點:

一是家長的榜樣做得如何;二是他內心有沒有物質上的匱乏感。

心理健康的孩子總會得體地處理一切生活問題,內心豐盈的孩子不會對亂花錢上癮。

致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懂得愛的分寸感


父母對待金錢的態度會耳濡目染地傳遞給孩子。如果家長在生活中沒有表現出對金錢的崇拜和追逐,而僅僅是當作生活的一種工具,那麼孩子也會學著家長的樣子去處理與金錢的關係。

讓孩子內心擁有豐足感,他才會擁有更多的幸福和安全感,更有利於形成健康的金錢觀。人可以賦予財富以某種善惡性質,但財富本身並不會改變人的善惡。

比如,讓孩子來支配壓歲錢“鉅款”,並不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錢是“死”的,真正能影響孩子的是“活”的人,尤其是家長自身。

父母和孩子,是生命中最親密的一種關係。現在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識:給孩子好的教育就等於給孩子最可靠的財富。

致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懂得愛的分寸感


但“好的教育”到底是怎樣定義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看法,主要不是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別,而是教育方式的差別。

唯一可以達成共識的是: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成長為一個更好的人。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從這些角度出發,比如:

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親自做出良好的表率,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給孩子的財富,也是孩子生命中得到的最美饋贈。


致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懂得愛的分寸感


各位家長

你的教育方式是有效教育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