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緯51°的日出——中俄邊境上俄羅斯小鎮恩和

中俄邊境上的俄羅斯族小鎮——恩和

恩和鄉全名“恩和俄羅斯民族鄉”,在北緯51°左右,屬於高寒地區。 在行政意義上,恩和屬內蒙呼倫貝爾市下額爾古納市(縣級市),位於呼倫貝爾市的西北面,與俄羅斯隔水相望。據相關統計數據,恩和(2017年)總人口僅有2339人(不是常住人口哦),民族構成主要是俄羅斯族、蒙古族、漢族等。

如果說恩和夜晚銀河的壯闊璀璨讓人敬畏宇宙,這個“高緯度”的日出才讓人實在地感受到自然對於人類社會的滋養與重要。本地人像候鳥一樣在冬天“遷徙”讓本就稍顯冷清的村落民居更加寂靜,日出時才真正能感受到一片生氣。

北緯51°的日出——中俄邊境上俄羅斯小鎮恩和

俄羅斯族傳統民居建築“木刻楞”

高緯度“戰慄”

昨晚放在後備箱的水經過一夜後直接凍冰,在這種溫度下還是堅持早早爬上山頭。北國地區的日出比北京要早一些,五點多就已經在山上瑟瑟發抖等待日出。

北緯51°的日出——中俄邊境上俄羅斯小鎮恩和

水已結冰

上山前的路上兩旁早已霜草萋萋,河面也結了薄薄冰層,有時難以想象再向北極寒地區的人生活究竟是怎樣的一幅場景。

北緯51°的日出——中俄邊境上俄羅斯小鎮恩和

日出未出之時

日出時分

不是什麼名山大川,身後的山上是成片的白樺林;眼前的寂靜是恩和鄉村落集中的地方;河流蜿蜒從村子中穿行,凡所到處,草木生物皆勝。靜靜等待日出的光芒和溫度。

遠處山邊開始泛金黃色,背後的白樺林開始被餘光映的粉紅,太陽跳出山的邊界光芒萬丈。夜晚的黑暗不再,清晨的料峭寒冷也消散了不少,那一刻我才真的感受到任何自然共融共生的密不可分,才感受到日出帶來的希望感和對新一天的期待,“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

北緯51°的日出——中俄邊境上俄羅斯小鎮恩和

被朝陽映得粉紅的白樺林

北緯51°的日出——中俄邊境上俄羅斯小鎮恩和

日出時分

北緯51°的日出——中俄邊境上俄羅斯小鎮恩和

日出時的山脊

像候鳥一樣“遷徙”的原住民

當地常住人口現在並不多(我沒有查閱官方統計數據,只是憑在鄉里遊走的感受),更多的人像候鳥一樣,冬天一來就離開恩和去其他地方過冬了。碰到的人基本都是俄羅斯族,多數也是恩和本地土生土長的人,在當地因為旅遊而轉做生意。

客棧老闆說恩和冬天太冷太漫長,十一之後就要離開去海拉爾過冬了。列巴房的女主人說賣完這一批麵包要關掉這個店,住回自己家了,她說自己家房子結構保暖性會更好。

轉去吃早飯,小餐館女主人一邊幫我準備醃鹹菜、棒子麵粥,一邊笑盈盈地應答我的各種問題。從她口中知道這兒的冬天氣溫非常低,室外活動極度受限,種植也很困難,食物種類可選擇性非常低。我問她早飯有沒有包子之類的,她先和我說因為昨晚氣溫驟降,水管凍裂了,用水很難。後又解釋“冬天這沒啥菜,我們都是自己種點小白菜、白菜、馬鈴薯啥的,其他菜葛外頭就凍壞了…冷的時候面發不起來,也沒啥人來吃,就不弄了。”

北緯51°的日出——中俄邊境上俄羅斯小鎮恩和

俄羅斯族菜餚(攝於額爾古納博物館)

北緯51°的日出——中俄邊境上俄羅斯小鎮恩和

舊時俄羅斯族出行(攝於額爾古納博物館)

我們繼續閒聊些什麼。她說現在鄉里住的基本都是上年紀的,他們不走,某種程度還保持著本地居民的生活飲食習慣。年輕的在這兒做完四五個月生意就搬到其他地方去住了。冬天時有發生水管爆裂,用水又成了問題。

通過她的隻言片語,我只能盡力想象在高緯度地區人們生活上的一些條件匱乏和難處,但同時也能感受到他們的樂觀開朗與熱情樸實。我一邊吃著碗裡熱騰騰的粥就一點鹹菜,雖然簡單,但味道自然,暖到心裡了。

只是不知道,十一過後,當最後一撥兒客人離開,部分店家主人也都“遷徙”後,這片安詳又略顯冷清的土地究竟是幅什麼景象,身處其中的俄羅斯族老人們冬天又有什麼活計。上山看日出的途中有些正在修路的工程,不知是否路修的好了,就能一切通達了。

原來這些北國地區於我都只是一些課本上的名詞概念與一幅幅黑白印刷的圖畫。後來自己有了經濟基礎,最初吸引我的是那些國外的風土人情和想要跨出國門的急不可耐。年齡越大,卻越發熱愛自己土生土長的這片廣袤大地,愛得深沉但不自知。走到每一處,發現原來那些二維又平面的乾癟文字,忽然就變得活生生起來了。每到一處,當地的人兒和自然風物構成了各自獨一無二的一幅畫卷,樸實無華地記錄和講述著當地點點變化日新月異,平淡無奇的日出而作和日落而息的日常,從不停歇。

#旅行# #風物之旅# #十一出遊正當時# #地道風物#

#壯麗祖國山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