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全國佈局出爐,為何沒有江蘇和廣州?

人工智能全國佈局出爐,為何沒有江蘇和廣州?

記者:朱玫潔

截至2018年底,全球共成立人工智能企業15916家,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為3341家,居世界第二位。

面對這項技術賦能的新興賽道,各地著力頗多。在許多城市提出的新興產業體系中,都免不了提上一句人工智能。

從今年開始,關於人工智能,一個新的國家級佈局出現了——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正如其名,試驗區意味著“先行先試”的權限,意味著在人工智能產業上有更大突破。

今年2月和5月,北京與上海相繼拿下試驗區。9月底,有媒體指出近10個城市正積極申報新一輪試驗區。上週謎底揭曉——

科技部公佈“天津、杭州、合肥、深圳”四城入選。

為何是這四座城市?佈局背後又有什麼講究?

1 廣州不見蹤影

人工智能全国布局出炉,为何没有江苏和广州?

今年9月初,科技部曾發佈一份《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工作指引》(以下簡稱“指引”),從中能看出此次擴圍選擇的一些依據。

除了產業基礎較好(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50億元,人工智能相關產業規模超過200億元)、科教資源豐富等基本條件以外,《指引》還提到,

重點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進行佈局,兼顧東中西部及東北地區協同發展。

從天津、杭州、合肥、深圳四地的分佈來看,天津屬於京津冀,杭州、合肥屬於長三角,深圳屬於粵港澳大灣區。

天津近些年雖在數字經濟、高新技術方面表現並不十分突出,但其作為北方最大的工業城市,考慮協同發展,拿下這一先行先試的“禮包”也可理解。在科技部對天津的回函中就提到“示範帶動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只有深圳入圍,廣州不見蹤影。實際上,此前也有廣東本地媒體表示期待,稱“珠三角9市中廣州和深圳有望同時拿到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的‘入場券’。” 如今結果出爐,眼下四大一線城市,只有廣州未能入選,多少讓人有些意外。

廣州在相關科教資源、產業規模上,並不算弱。其中山大學擁有機器智能與先進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還有華南理工大學等老牌理工科院校。

去年賽迪顧問發佈的《中國人工智能城市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中,廣州人工智能從業人數全國佔比3.9%,在統計的十五強城市中排名第5,遠超當下入圍試驗區的合肥(0.9%)。

為何廣州“折戟”?影響因素比較大的一點應該是其在人工智能的頭部企業方面的短板。

在設立試驗區以前,科技部曾確定了“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包括百度、阿里雲、騰訊、科大訊飛、商湯建設5家。在今年人工智能大會上,又增添十家,包括依圖、明略科技、華為、中國平安、海康威視、京東、曠視科技、360、好未來、小米。

在科技部發布的《指引》中特別提到“優先支持已佈局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的城市”。遺憾的是,廣州並沒有企業入圍這一平臺。

2

龍頭企業至關重要

人工智能全国布局出炉,为何没有江苏和广州?

失意的恐怕不只是廣州,熟悉長三角的朋友可能已經注意到了,三省一市中江蘇沒有一座城市入圍。

作為江蘇代表城市,南京、蘇州的人工智能水平究竟如何?鑑於賽迪《白皮書》的評選指標體系(政策環境、科研能力、產業水平、資本環境)和科技部發布的四個申請條件基本契合,可以此作為參考:

除了天津以外,目前拿下試驗區的5座城市,正是《白皮書》上的人工智能城市前五強,依次為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合肥。

蘇州、南京則分別排在第八、第十的位置。具體來看,蘇州、南京兩城在人工智能產業水平上發展不高,整合企業數量、龍頭企業、專業人才、專業載體四方面,落後於重慶、武漢、成都等中西部城市。

再回來看看杭州與合肥,杭州不必多談,對於人工智能來說,乾淨安全的數據是其發展的基礎。杭州這些年在數字經濟上的亮眼表現有目共睹,依託相關企業,其城市的信息化水平相對較高。

而合肥在建設人工智能試驗區方面則是手握兩大王牌:

一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二是科大訊飛。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個城叔提過很多次了,目前就只有北、上、深、肥四個地方有。其中,深圳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還是今年8月在《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中才有所提及。

國家科學中心往往依託數個大科學裝置,聚焦於突破重大科學難題、前沿科技瓶頸,形成以科技為驅動的經濟發展原動力。合肥作為國家科學中心的落戶城市,不僅是當下,未來在科創相關的政策上也能因此加分不少。

可以注意到,在此次科技部對四座城市的回函中,僅對深圳、合肥兩座城市提到“強化人工智能基礎前沿理論和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並對合肥強調了“發揮在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作用”。

至於科大訊飛,雖然國民度上稍遜一籌,但實際上,它與阿里雲、騰訊、百度一樣是第一批五家“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之一。

這種龍頭級的人工智能企業有多重要?《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報告(2019)》指出,

從745家人工智能企業的價值網絡結構看,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的創新生態系統是‘極核’狀的,包括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科大訊飛和商湯科技在內的平臺企業成為關鍵主導者。

因為,這些開放創新平臺不僅是智能經濟的主要技術賦能者、人力資本的重要供應方,而且是關鍵投資者。

目前,合肥依託科大訊飛,打造中國聲谷,聚焦智能語音產業,這也是國家工信部與安徽省共建的重點項目。此次科技部對合肥的回函中也點出“充分發揮合肥在智能語音……等優勢。”

左手一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右手一個科大訊飛創新平臺,或許這也是合肥僅憑0.9%的全國人工智能從業人數佔比,率先摘得試驗區的原因。

3

區域協同發展

人工智能全国布局出炉,为何没有江苏和广州?

根據《指引》中提到的建設目標,“到2023年,佈局建設20個左右試驗區。

未來哪些城市可能有希望?《指引》中提到“東中西部及東北地區協同發展”。目前六城中,除了合肥算是有著“東部夢”的中部城市,其餘的在大概念上都算東部。中西部以及東北城市有待更多佈局。

同樣,《指引》中還表示要服務於粵港澳、長三角、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四項國家級戰略。但在目前對六家試驗區的定位中,還尚未提及某一城市對長江經濟帶的帶動和協同。換句話說,長江經濟帶上的一些重要支點城市,也是潛在的競爭者。

根據《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上海、武漢、重慶是長江黃金水道上的三個具有核心作用的城市,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則是經濟帶上三大增長級。

結合這兩項區域佈局的計劃來看,中西部位於長江經濟帶上的核心城市、東北地區的核心城市——諸如武漢、長沙、南昌、成都、重慶、瀋陽、大連等將是可能的“種子”選手。

從《白皮書》上看,重慶(7位)、武漢(9位)、成都(11位)發展較好,瀋陽排名第15,而長沙、南昌等中部省會尚未進入前15強。

另一項參考因素是“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遺憾的是,此前提及的人工智能頭部企業大多聚集在北京和深圳。

為了補齊短板,這些城市“另闢蹊徑”引進頭部企業的區域性/功能性分部:

2018年,小米設立武漢總部,並將其定位為“超大研發總部”,聚焦人工智能、新零售等核心領域,今年9月小米武漢總部大樓已經封頂,投入實用指日可待。

同年,成都商湯科技有限公司揭牌,作為第一批五家創新平臺之一,商湯科技在成都打造未來創新中心暨“一帶一路”總部。

有報告顯示,目前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已經超過1000億元,預計到2020年將增長至16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1萬億元。產業紅利當前,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城市湧入賽道。

人工智能全国布局出炉,为何没有江苏和广州?

現已入駐

今日頭條、騰訊企鵝號、搜狐號、新浪看點、一點資訊、界面、網易、虎嗅網、鈦媒體等平臺,

覆蓋商業財經核心受眾群。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