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通天地 嘉陵聖河傳奇

在中國的名山體系中

五嶽的地位最高

五嶽的格局中

泰山被譽為“五嶽獨尊”

如果有人問:

“在中國的河流中

有沒有一條河,可以溝通天地?”

這似乎不太可能

因為山是垂直的,江河是平流的

但是

嘉陵江是個例外

甘肅天水是嘉陵江的重要源頭,意為“天河之水”,經過陝西后,在四川廣元流經“朝天區”,並在重慶“朝天門”注入長江後,到達全國唯一的“鬼城”豐都。

所以,嘉陵江溯流而上,天地人神融合貫通,堪稱“河流中的泰山”“中國西部的神聖之河”。

一江通天地 嘉陵圣河传奇

嘉陵江懷抱中的閬中,可謂閬苑仙境 (張曉東 攝)

巴渝重巫神,蜀人重仙化,從重慶的朝天門到廣元朝天區,“天地聖河”連接著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而在天府旅遊名縣中,位於嘉陵江畔的閬中和廣安,則詮釋了中國河流最別緻的氣韻與靈動。

一江通天地 嘉陵圣河传奇

閬中

嘉陵第一江山

人們一般認為“閬中”因江得名——嘉陵江古稱“閬水”,城市選址在閬水之中,故稱“閬中”。

其實,“閬”是崑崙山上的登天之門,閬中古城在明清還建有“閬風亭”,象徵從西北直通崑崙神山,“閬苑仙境”由此得名。

一江通天地 嘉陵圣河传奇

已有2300 多年建城史的閬中,是中國四大古城之一(塗益菠 攝)

“天有懸象而成文章,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所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閬中十分貼切。

閬中人落下閎創立了太初曆,確立了中國春節的源頭;唐代著名地理大師袁天罡在此建立觀象臺,點穴龍脈;至今閬中古城保存完好的清代考棚,依然展演著這金榜題名的閬中榮耀……閬中人傑地靈、風生水起的奧秘,就是仰望天空,腳踏實地。

閬中古屬巴國,曾經參加“武王伐紂”的正義之戰,並留下“武王伐紂,前歌後舞”的記載,漢高祖劉邦也曾被這種勇銳之氣感動,下令在宮廷排演。“大風起兮雲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首《大風歌》,也許與尚武的巴風一脈相承。如今,閬中古城的巴渝舞仍能鼓動人心。

一江通天地 嘉陵圣河传奇

舞風勇猛剽悍的巴渝舞,是中國古代很有影響的戰前舞,起源地在古城閬中(張曉東 攝)

春秋戰國時期的巴國,都城沿著長江、嘉陵江遷移,從豐都、涪陵、重慶、合川,隨後遷入閬中,守住巴國最後的絕唱。閬中鎮守的一方山水,通過嘉陵古道聯繫著長江與黃河。南北商貿、四方輻輳,滕王閣與白塔之間,形成聚氣的嘉陵碼頭集群,至今喧譁著華光樓和南津關的千年商賈。

中國不缺古城古鎮,但像閬中這樣擁有自然風水依託、天地星象匯聚、千年商賈雲集、巴國忠義傳奇等多元文化薈萃的古城卻為數不多。有關嘉陵的傳說,已變為旅遊的傳奇,在今天的旅遊格局中,閬中可居、可遊、可望、可行。

廣安

紅色之城的家國情懷

當千里嘉陵江接納渠江匯入,在兩江之間形成一片奧壤,“紅色之城”廣安便坐落於此。廣安經濟繁榮而地勢險要,所以北宋開寶二年(969)取“廣土安輯”之意設廣安軍。

但是,廣安在雄踞之時,也顯出秀麗景緻,“水麗山明,雲蒸霞蔚,扶輿清淑之氣薈萃”,歷代多有賢良。

一江通天地 嘉陵圣河传奇

小平故里(唐明 攝)

一代偉人鄧小平便在此誕生。

如今鄧小平故里旅遊景區不僅是國家AAAAA 級景區,也是全國十二個重點紅色旅遊區、三十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之一。

廣安市廣安區創建天府旅遊名縣,有旗幟,有引領,以“現代紅”為時代特質。廣安“現代紅”,衍生出新時代紅色旅遊的尋根之旅和感恩之旅。小平的家鄉情結在廣安,家國情懷在中國和世界。廣安“現代紅”將家鄉情結融入家國情懷,是新時代紅色旅遊的動人華章。

一江通天地 嘉陵圣河传奇

少先隊員在鄧小平銅像前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劉華偉 攝)

未來廣安紅色旅遊,將有更深遠的規劃。

建設一箇中心,中國改革開放理論研究及應用中心。

打造兩大品牌,將小平故里和華鎣山紅綠結合。

推進兩個開放,東向開放,打造川渝合作的典範,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旅遊地票交易中心,與深圳等地形成改革開放高地的東西江海聯動;南向開放,打造偉人故里足跡旅遊線路,廣安、湘潭、中山三地結成“中國20 世紀三大偉人故里旅遊聯盟”。

實施三大融合,一是紅色旅遊與城鎮融合,景城一體;二是紅色旅遊與產業融合,產景一體;三是紅色旅遊與教育融合,文旅一體,創造獨具魅力的紅色IP。

寓教於學,成為全國幹部教育培訓基地、全國青少年研學旅行教育基地;寓教於景,打造廣安國際紅色馬拉松賽、華鎣山旅遊文化節、廣安紅色動漫節、嘉陵江國際龍舟節四大節慶。

這些舉措,將讓廣安紅色旅遊成為城市發展的紅色印記、統籌城鄉的紅色載體、民生工程的紅色抓手、區域開放的紅色推動以及經濟轉型的紅色引領。

本文內容摘自《四川畫報》2019年6期

一江通天地 嘉陵圣河传奇

四川畫報

本文內容及圖片為四川畫報社有限公司合法擁有版權的作品或有權使用的作品,如需使用以上圖片,請聯繫“軒視界”影像平臺[sj.scpo.cn]工作人員。聯繫人:鄧女士。

電話:028-82009100轉8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