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民嚐到種蘋果甜頭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科特派20年 | 让农民尝到种苹果甜头
科特派20年 | 让农民尝到种苹果甜头

為了更好地給農民傳授技術,趙政陽經常“上樹”講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供圖

對陝西的千萬果農來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趙政陽教授可是個響噹噹的人物,果農們信賴他、尊敬他。前不久,一則好消息傳來,由趙政陽團隊育成的兩個優質晚熟蘋果新品種“瑞陽”“瑞雪”通過國家審定,這是陝西省首次通過國家審定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蘋果品種,也是繼上世紀70年代成功培育出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的“秦冠”蘋果以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果樹育種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基層農民太需要技術了!”

“這蘋果好看、好吃又高產,還好管理!”陝西省白水縣的果農曹謝虎站在自家蘋果園裡,喜得合不攏嘴。作為第一個試種“瑞陽”“瑞雪”的果農,他真正嚐到了科技的甜頭。

早在上世紀80年代,陝西省政府便將蘋果確定為六大主導產業之一,推動蘋果產業迅猛發展,陝西一躍成為蘋果大省。但同時也出現了品種單一、早熟品種缺乏、更新換代緩慢、品種以外引為主等問題,成為制約當地蘋果產業發展的瓶頸。

1988年7月,趙政陽碩士畢業後,分配到原陝西省果樹研究所工作,給“秦冠”蘋果的培育者付潤民研究員當助手,開始了蘋果新品種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工作。

當時的趙政陽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向前輩學習,為蘋果產業發展出把力。他與付潤民一道,先後參與了“秋香”“秦星”“秦豔”等品種的選育工作,引進推廣“嘎拉”“藤牧1號”等一批早、中熟新品種,其中“嘎拉”成為陝西中熟主栽品種,優化了陝西蘋果品種結構。

90年代中後期,陝西蘋果產業過快發展導致“賣果難”。為儘快扭轉這一局面,提振果農信心,陝西省有關部門組織技術人員在全省開展“百鄉千村萬里行蘋果科技下鄉”活動,由趙政陽負責總體技術指導,拉開了科技興果的序幕。

“基層農民太需要技術了!”趙政陽鉚足了勁。他帶領100多名技術人員,在全省12個縣開展為期3年的蘋果優果科技示範工程。團隊圍繞綠色無公害蘋果生產、旱地矮化蘋果高效栽培等重要產業技術問題,開展了大量的試驗研究和技術推廣,解決了不少蘋果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種的方法一變,‘賠錢貨’變成了‘致富果’!”

為探索建立以大學為依託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決定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蘋果試驗示範基地,帶動蘋果產業發展。這項艱鉅的任務落在了趙政陽肩上。2005年3月,國內唯一的蘋果專業試驗站——陝西省白水縣蘋果試驗站啟動建設,趙政陽擔任首席專家。

“一開始條件非常差,試驗站所在地是一片荒廢的農場,沒水沒電,吃住也很簡陋。”趙政陽回憶道,“我們租了3間房,搭起爐灶,一天只吃兩頓飯,餓了就泡方便麵,困了就睡架子床。”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團隊艱苦創業,將試驗站建成集科研、示範、推廣、教學於一體的科學園區,成為國際一流的蘋果試驗站。

2006年,趙政陽主持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白水縣政府聯合建設的白水蘋果產業化科技入戶與示範工程。2006—2007年,這一工程使白水縣的蘋果總產值和果農人均純收入創下歷史新高。

“果園還是那片果園,種的方法一變,‘賠錢貨’變成了‘致富果’!”白水縣果農魏富寶回憶,2007年,他在趙政陽的指導下,果園收了近兩萬斤蘋果,商品率達到90%以上,一畝地收入超過萬元。此前,他還因果園經營不善年年賠錢。“教授守在果園裡,告訴你要幹啥、該咋幹,一下就把我們領上了致富路!” 魏富寶激動地說。

趙政陽的汗水沒有白流,2005年白水縣蘋果產值5億元,到2018年已經達到36億元!昔日的普通果農曹謝虎,如今當上了高級農民技師,還擔任了白水縣仙果蘋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年收入超過100萬元,白水縣也成為全國優勢農產品重點基地縣,享有“蘋果之鄉”的美譽。

白水蘋果試驗站的成功,開創了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西農模式”。2012年3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啟動建設甘肅慶城蘋果試驗站,趙政陽又被任命為首席專家。

經過7年的努力,慶城蘋果試驗站建成並投入使用,一批批果農在此接受培訓指導。新理念、新技術為當地蘋果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如今,慶城縣的蘋果從16萬畝增加到39萬畝,規模、產量、產值都實現翻番。

“一定要讓老百姓吃上好蘋果!”

我國是蘋果大國,產量佔世界的55%左右,但90%以上為國外引進品種,自主培育品種佔比不到10%。付潤民研究員70年代育成的“秦冠”蘋果,憑藉豐產、抗病、易管理、耐貯藏等優點,目前仍是我國自育蘋果品種中栽培面積最大的,但口感卻不及某些國外品種。“一定要讓老百姓吃上好蘋果!”這成了趙政陽的夢想。

“我的想法不是引種,而是育種。當時很多人認為育成一個品種太難,項目難爭取,經費也少,但我覺得必須得做。”為了這個夢想,趙政陽著眼現代國際前沿的蘋果育種理念,將一套全新的思路用於育種實踐。他帶領研究團隊採用雜交育種方法,按照“少組合、大群體”和“階梯式選擇”的思路,選配大量雜交組合,這為後來成功培育“瑞陽”“瑞雪”打下了基礎。

經過近20年的艱苦探索,“瑞陽”“瑞雪”兩個新品種終於培育成功,實現了蘋果雜交育種的新突破。新品種的早果性、豐產性、果實品質等綜合性狀優異,在渭北、陝北等地區及同類生態區發展前景廣闊,有望成為黃土高原產區蘋果更新換代極具潛力的主栽品種。目前,“瑞陽”“瑞雪”已被10餘個省區引進試栽,在全國蘋果主產區推廣面積已達5萬餘畝。

春華秋實,歲物豐成。多年來,趙政陽先後主持國家攻關重大專項等30餘項,獲省級以上科研成果8項,選育並審定蘋果優良新品種12個,為陝西乃至整個黃土高原地區蘋果產業的提質增效做出了重要貢獻。

30餘年間,渭北高原的溝溝坎坎、關中果鄉的村村落落,印滿了一個果樹專家從青年到壯年的勤奮足跡。

為了更好地傳授技術,趙政陽有時甚至“上樹”給當地的農民講課。“我們平時就是這樣給農民傳授知識的。這些年,上過的樹早都不知有多少了!”趙政陽笑著說,“我的節假日很少,說實話,確實累。真想安靜地躺下休息幾天,可是不能啊!我這個手機,24小時都開著,隨時接聽果農和基層部門的諮詢。”

“對我們來說,工作的目的,主要是讓老百姓認可。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識教給農民,讓他們從中得到實惠,我特別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再累再苦也要做。”趙政陽說。

(來源: 人民日報 作者 張 琳 王學鋒 蔣建科)

全國產經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817,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