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古橋錄一清化橋、演化橋

泰州古橋錄一清化橋、演化橋

說到泰州的古橋人們首先會說南門的老高橋接著就會說到橫跨稻河的古清化橋和演化橋。

泰州稻河位古城之北,南近北城河,北接新通揚運河。新中國成立前,河兩邊有糧行數百家。糧行以稻米為主,擠滿河的兩岸,多少年來被人們約定成俗地稱為“稻河。

現在人們所看到和走過的清化橋,並非當年老橋。

泰州古橋錄一清化橋、演化橋

清化橋三個遒勁有力的顏體大字深刻在橋上,俯視來來往往各方舟船百餘年。

老清化橋在1959年拆除,向南遷了幾十米,為通行方便改為平橋,新建清化橋現在位於工人路東端,距橋不足二十米即是泰州中軸線海陵路,越清化橋在陵路向東不遠處就是泰州也極有名的徐家橋。

泰州古橋錄一清化橋、演化橋

新建清化橋現在位於工人路東端

徐家橋橫跨“草河”東西。草河和稻河是兩條並行向北流淌的河流。稻河和草河北起通揚運河,南端城市中心的東壩西壩戛然而止,上游城河的水有涵洞與稻河和草河相接。

泰州古橋錄一清化橋、演化橋

徐家橋橫跨“草河”

泰州水網因地勢有上下河之分,南高北低,分屬淮河和長江兩個水系。稻河和草河兩河被東壩西壩堤壩所阻,並不單純為阻上游大水,建東壩西壩還有設卡收取鹽稅之目的。東壩西壩成為鹽稅收取的關卡,數百年來一直未變,這樣的地形特殊的位置,留下了泰州歷史的印記,承載了古泰州艱辛發展中的酸甜苦辣,造就了蘇中消費型城市地帶,更成就了泰州長期的富庶,被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稱之為“這個城不很大,塵世幸福極多的城”。

古清化橋、演化橋前世今生

古清化橋為泰州舊時四大高橋之一。

古清化橋在今清化橋北面五十多米處,西迎北山寺街,東對海陵路原揚橋百貨商店。

古清化橋與古演化橋同跨稻河之上,南北相距約兩裡。拱式老清化橋拔地數丈,兩邊各有三十多級橋坡,上橋如同登樓。

泰州古橋錄一清化橋、演化橋

清化橋三個遒勁有力的顏體大字深刻在橋上,俯視來來往往各方舟船百餘年。

泰州古橋錄一清化橋、演化橋

古演化橋外砌青石,樸素典雅,古色古香。

清化橋三個遒勁有力的顏體大字深刻在橋上,俯視來來往往各方舟船百餘年。

古演化橋外砌青石,樸素典雅,古色古香。泰州古橋在明代之前,多用青石、青磚,一方面青石硬度較小,便於加工,另一方面青石的青色還與泰州民居青磚黛瓦相呼應。

清代之後,加工石材的金屬工具得以改進,石橋多用花崗岩建造,稻河上孫家橋就是用的花崗岩。

清化橋,史載清化橋建於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正德年間白湖劉欽重建,清咸豐九年再建。

泰州古橋錄一清化橋、演化橋

清化橋三個遒勁有力的顏體大字深刻在橋上,俯視來來往往各方舟船百餘年。

相傳,高僧王屋禪師住持北山寺時,殿宇荒敗,亟待興修。一日,王屋禪師講經,三個嘯聚山林的強盜,應湖盜之請前去太湖入夥。途經這裡,擠進來站在人群中聽講。聽著聽著,頓然悔悟,解刀擲地,要求皈依佛門。王屋禪師遂收三人為法子,賜法名:開化、清化、演化。三人發願向善,各自遊方化緣。三年歸來,開化重修廟宇,定名“北山開化禪寺”;清化、演化將募化所得各建石橋一座,各以法名名之。

已故泰州學者周志陶先生 《海陵呤萃》一書中,有一首 《一寺兩座橋》詩與詩後的跋將此故事描述得活靈活現。詩曰: “王屋禪師佛法高,三徒頓悟放屠刀。開清演化傳衣缽,一座叢林兩座橋。”跋說: “北山寺,唐寶曆元年建。相傳:一日,王屋禪師設道場,有三巨盜,路經於此,聽王屋禪師講經,頓然悔悟,解刀擲地,叩求皈依佛門。禪師曰 ‘善哉,善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遂收三人為徒,分別賜法名曰:開化、清化、演化。三徒發願向善各自遊方募化。數年後,開化重修寺宇,名曰 ‘北山開化禪寺’,清化、演化各建石橋一座,橫跨稻河之上,各以其名命之。

近年,古稻河復興工程陸續啟動,沿河新建了不少仿古建築。倘若在這河面上重現槳櫓搖盪、船帆飄揚的景色,將稻河、草河融合到鳳城河的水網系統裡去,成為旅遊觀光的一部分,那將會重新使它們煥發昔日的風采,再現舊時的繁華,成為泰州這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張頗具分量的新名片。

泰州古橋錄一清化橋、演化橋

泰州古橋錄一清化橋、演化橋

泰州古橋錄一清化橋、演化橋

稻河上以前有板橋、通倉橋、清化橋、揚橋、孫家橋、演化橋、韓橋。稻河最南頭的板橋改成了石板平橋,而在清化橋與通倉橋之間,又增添了一座金明橋。

近年重新建造的演化橋址仍在稻河原地。

泰州古橋錄一清化橋、演化橋

新建的演化橋特

泰州古橋錄一清化橋、演化橋

新建的演化橋特

新建的演化橋特地使用了從外省選來的青石,這是建橋設計師根據打造泰州古橋時代特色而精心構思的體現,遠遠望去,藍天、碧水、青石橋融為一體,和諧自然。

演化橋頂面兩側的4塊欄板上,雕刻了一組關於演化橋傳說的故事。

比周志陶先生稍長原 《泰縣誌》分纂夏耐庵先生,在他的 《吳陵野記》中也有題為 《三化》的類似記載: “北山寺唐寶曆元年王屋禪師建,師名開化,最初亦開化院,後稱開化禪寺,寺基甚宏遠。清化、演化二橋悉其地址。清化、演化者,師之二徒也。橋蓋以人得名。

重新建造的演化橋橋欄上則根據泰州水利局編 《泰州水文化研究與實踐》一書中,泰州資深畫家居志毅先生以周志陶先生所說內容創作的4幅畫,並分別取名“撞堂聽經”、 “立地成佛”、 “艱辛化緣”、“造福鄉梓”雕刻在欄板上。

演化橋上雕刻的與橋有關的畫面,在泰州從未有過,在橋樑建設史上可算是一種創新。

民間傳說與地方學者的文章中,稱演化橋與清化橋及北山寺建築時代相近。泰州文獻記載中說北山寺始建於唐寶曆元年 (公元825年),於是就有演化橋建於唐代的說法。

演化橋真正的建造時間,在道光 《泰州志》中有明確記載: “演化橋明景泰三年 (1452年)里人張近建。”

道光泰州志是根據明代州志而沿襲記載地方史事的志書,其說當為可信。現在我們已很難找到張近其人更多的史料。他當年始建演化橋,將永載泰州史冊。從張近建橋開始至此次重建,時間已越過550多個春秋。

泰州古橋錄一清化橋、演化橋

泰州古橋錄一清化橋、演化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