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最大的成功是:不讓孩子不快樂,得想想該怎麼做?

有位女孩突然辭職了,把做媽媽的嚇了一跳。儘管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女孩說過不喜歡工作討厭老闆之類的話,但做媽媽的聽了卻都不當回事,認為那隻不過是說說玩玩的,是孩子鬧情緒時發的鬧騷。

因為在她看來,孩子的工作不差啊,工資也不低啊,與她年輕時候的狀況比,簡直不要太好啊。她不能理解的事,她選擇了聽之任之,選擇了不去相信。

她沒有問一問,為什麼不喜歡現在的工作,為什麼想辭職,辭職後又有什麼打算,再想找什麼樣的工作。

直到真的這一天的到來,女兒不顧任何人的勸阻,堅定地遞交了辭職。母親才如夢初醒般,急忙著詢問,著急地問原因,企圖去扭轉,但為時已晚,女兒已橫下一條心,去意很堅決。

於是乎,親朋好友們紛紛猜測原因,背地裡說東道西,都想不通她為什麼就做不下去了。折騰了一番,還是沒能知道真實的原因是什麼。也許很多人的行為動機只有自己的內心知道,是很難對外說的,能對外說的可能都不是真實的原因。

然而正是由於這個真實的原因的存在,就可能是一個人不開心的根源,就可能是一個人做出超乎尋常行動的動因。做得不開心,做不下去了,有可能痛苦得太久了,選擇某個行動才不會考慮太多。

不是嗎?

後來,陸陸續續地得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這個孩子過的是有多麼的不開心多麼地不如意啊,自己去求救過心理諮詢師,也找尋過心理醫生,還翻閱過哲學心理學方面的書籍,長時間地獨自默默地承受著一份痛苦的折磨,不願對家裡人講,也不願讓家裡人知道。

類似這種不知道孩子內心狀態的家庭似乎還不少呢。但我想要問的是幾個為什麼?

為什麼,有些家庭關心孩子的學習如何,分數多少,工作如何,獎金多少,但對他們的感受知之甚少,甚至懶得聽,懶得問,懶得關心。

為什麼,有些家庭教育只要求孩子不斷地努力努力再努力,而不管孩子的精神世界是開心還是不開心?

為什麼,有些家庭教育只懂得餵養好孩子的身體, 卻不懂得如何呵護孩子的內心,守護他們的心靈不受到傷害?

孩子不敢對父母說真心話,這是很多家庭的現狀。

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內心在想些什麼,是喜還是悲,這是很多家庭的硬傷。

家庭教育最大的成功是:不讓孩子不快樂,得想想該怎麼做?

我又想到一件事,是位父親,說最近自己在唸高三的女兒,睡眠不好有十多天了,最近一段時間都喜歡呆在家裡,不太愛出門了。他只是覺得奇怪,但覺得並沒有什麼不妥。“壓力大,很正常。”父親一臉淡定的說。

女兒有沒有什麼異常的言行呢?我問道。

“女兒有次提起過心理諮詢,還說想去醫院看看病,我覺得沒什麼,高三嘛”,做爸爸的沒有當回事兒。

我趕緊勸他帶女兒去醫院看看,連續十來天睡眠不好,一定是有點問題的,果然醫生的診斷結果是:輕度抑鬱。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真正地瞭解自己的孩子,也沒去關心他們的內心世界。等到問題來了,我們才恍然大悟,追悔莫及。

很多時候,面對孩子的痛苦,我們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所以本可以避免的悲劇沒有避免,本可以化解的矛盾沒有化解。

很多時候,本可以淡化的小事,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在意關心,而讓它演變成大事發生了。很多的不開心,就是因為我們忽視漠視,而讓它長期地盤踞在孩子的心頭,讓他覺得生活沒那麼美好,前途沒那麼光明。

很多時候,我們按照自己的觀念來理解,按照過去的經驗來判斷,並不認為孩子的煩惱是煩惱,並不認同孩子的痛苦是痛苦,所以採取了袖手旁觀,甚至嘲諷譏笑,沒有對孩子付出真正的關愛問詢,沒有真正地履行好監護孩子健康成長的責任。

如果我們上心一點,關愛孩子的精神世界,就能幫助孩子,一起扛過生活中的一些艱難時日,讓他覺得日子不那麼難過。如果我們再重視一點,就能陪伴孩子,一起度過生命中遇到的某些暗黑的時刻。

家庭教育最大的成功是:不讓孩子不快樂,得想想該怎麼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