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爆9·11 美國處在戰爭中 小布什時期國家安全戰略分析

驚爆9·11 美國處在戰爭中 小布什時期國家安全戰略分析

9·11世貿中心遭襲畫面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2001年的9·11事件都是21世紀最為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它不僅深刻改變了美國國家心態、也深刻影響並重塑世界權力格局、更使地區安全局勢長久處於緊張動盪之中。

9·11事件之後,美國以反恐戰爭為名,常年派兵在海外征戰,極大地消耗了國力、拖累了經濟、激化了社會各階層矛盾、兩黨政治內鬥紛爭成為常態,美利堅合眾國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稱作“美利堅分裂國”。同時,歐洲、中東亦受到極大衝擊。

在歐洲,除了對來自俄羅斯安全威脅的長久擔憂,政治正確與國家利益的衝突,讓歐盟內部德、法、英、意諸大國及東歐列國並不太可能團結的很緊密,英國保守黨政府甚至寧可選擇無協議退歐來捍衛自己的傳統與利益。而且,歐洲實際上沒有足夠信心和能力去單獨解決任何一場危機。

中東,因為伊拉克戰爭等事變引發巨大地緣震盪,

薩達姆·侯賽因、本·阿里、胡斯尼·穆巴拉克、穆阿邁爾·卡扎菲等老牌強人紛紛倒下;“伊斯蘭國”(ISIS)在戰亂中一度強勢崛起,敘利亞繼伊拉克、利比亞之後陷入持續內戰,古老的兩河流域淪為炮火橫飛、硝煙瀰漫的殺戮戰場;以沙特為首的遜尼派穆斯林國家與以伊朗為首的什葉派穆斯林國家勢不兩立;土耳其不可抑制的欲重溫奧斯曼帝國的大中東舊夢;美國和俄羅斯在中東的角力,使地區本來就夠多的矛盾更加錯綜複雜。

在9·11事件之後,對重新規劃美國政治軍事政策、改變全球地緣局勢起著最大推動作用的,是小布什政權的國家安全戰略。本文從“驚爆9·11”、“拉姆斯菲爾德的去職”、“美國處在戰爭中”等幾個方面,簡要分析2001-2009年這8年期間,美國曆史上一個前所未見的戰爭內閣的國家安全政策。

驚爆9·11 美國處在戰爭中 小布什時期國家安全戰略分析

小布什初聞9·11事件時的錯愕表情

驚爆“9·11”

2001年9月11日上午, 美國航空公司的兩架客機遭騎劫,這兩架飛機共有156名乘客與機組人員。8時46分40秒,於 7點59分從波士頓洛根國際機場飛往洛杉磯的11號航班,一架波音767飛機在超低空飛行後一頭撞向紐約世貿中心一號樓(北塔),把大樓94-98層間撞了個大洞,在大約距地面20層的地方冒出滾滾濃煙。

8點54分,小布什總統車隊到達佛羅里達州薩拉索塔市的達瑪·布克小學,布什準備參加推行他提出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教育法案活動。當總統走進教學大樓時,特別助理卡爾·羅夫告訴他一架飛機裝上了世貿中心雙子塔的其中一幢。

就在總統及其隨行人員、留守華府白宮的副總統理查德·切尼、國家安全顧問康多莉扎·賴斯等人還搞不清楚狀況,世貿大樓內人員驚惶失措之際,約18分鐘後,另一架被劫持的波音757飛機,從波士頓洛根國際機場飛往洛杉磯的175號航班,於9點3分11秒再次以極快的速度撞穿了世貿中心二號樓(南塔),並引起巨大爆炸。此後不久,南塔在另一次爆炸後轟然倒塌,當地時間11日10:29分,隨著又一聲巨響,北塔也在爆炸中成為一片廢墟。

驚爆9·11 美國處在戰爭中 小布什時期國家安全戰略分析

小布什和拉姆斯菲爾德在五角大樓遭襲現場

接下來在2001年9月11日9點37分46秒, 於8點20分從華盛頓杜勒斯國際機場飛往洛杉磯的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第77次航班,在五角大樓西南偏西5英里處,進行了一個330度的轉彎,高度降到2200英尺後,俯衝撞擊五角大樓。

10點2分23秒,於8點42分從新澤西紐瓦克自由國際機場飛往舊金山的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第93號航班,飛機開始朝下並翻了個身,伴隨著乘客們持續、激烈的反擊聲, 93號航班以580英里時速墜毀在賓夕法尼亞州香克斯維爾的一片空地上。恐怖分子劫持93號航班原本是為撞擊白宮,此刻飛機距離華盛頓特區只有約20分鐘飛行航程。

2001年9月11日,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前所未有的緊急發出了一道全國淨空令 ,當日在全美上空飛行的4646架客機立即飛往附近的機場著陸。凡拒不服從命令的客機,根據白宮緊急下達給空軍、五角大樓的命令“擊落勿論”。

9·11恐怖襲擊,是繼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之後,對美國本土破壞最嚴重、規模最大的攻擊行動,有2996人喪生,美國經濟損失達2000億美元,全球經濟損失達到1萬億美元左右。世貿雙塔的倒掉,在美國曆史與民眾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廢墟和長長的難以揮去的痛苦陰影。

驚爆9·11 美國處在戰爭中 小布什時期國家安全戰略分析

小布什站在世貿廢墟上講話

2001年9月15日,小布什總統乘直升機抵達紐約世貿中心遭襲現場,在遍地瓦礫、仍在燃燒的刺鼻濃煙以及雨水、消防水袋打溼的廢墟中,小布什拿著擴音器講話。人群中一直有人叫著“我聽不到你的聲音”,這時,布什的本能反應來了,“我能聽到你的聲音!”布什回應道,“世界其它地方的人也能聽到你的聲音,撞毀這兩幢大樓的人也將很快聽到我們所有人的聲音!”

2014年出版的一本反恐怖戰爭名著《國家不安全:恐懼時代的美國領導地位》對此寫道:“總統的威信總是在不經意間,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時刻建立,而這一刻正是布什的標誌性時刻。最能感動一個國家的,是他面對災難時,所展現的幾秒鐘毫無修飾的勇氣。”

9·11事件,意味著21世紀曆史真正的開始,亦在驚天動地的大爆炸與滾滾黑煙、烈火中,為21世紀的全球衝突拉開了序幕……當世界每一次從舊的時代與權力體系向新的時代和權力體系轉折之際,常常會因一場突然發生的事件打破現狀,爆發劇烈的衝突、動盪、混亂與戰爭。

從維也納體系走向凡爾賽體系,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刺客加夫裡洛·普林西普朝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射出的兩顆子彈,把歐洲及大半個世界推進第一次世界大戰長達4年的絞肉機。

從凡爾賽體系走向雅爾塔體系,英、法的綏靖政策與納粹德國在中、東歐一系列得寸進尺的侵略併吞,使世界在20年的暫時休戰之後,1939年9月1日不得不再一次兵戈相見。柏林牆被推倒,冷戰終結,全球化時代開始,但是歷史並沒有終結。2001年的9•11事件,把美國推向了一場最漫長的戰爭。

驚爆9·11 美國處在戰爭中 小布什時期國家安全戰略分析

“卡爾·文森”號航母

2001年10月7日,當遊弋在北阿拉伯海的美軍“卡爾·文森”號(CVN-70)航母戰鬥群向塔利班訓練營地發射的“戰斧”巡航導彈劃破茫茫夜空,用21世紀的高科技兵器在一個仍停留於15世紀的戰場打響阿富汗戰爭時,有先見者說,這是一場幾乎看不到盡頭的戰爭、敵人和對手不會像過去那樣明確的戰爭、反恐怖主義的戰爭、可能引發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重建的戰爭。

9•11之後,小布什政府立即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進行了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規模調整,這個戰略的核心是強烈推進民主和自由、確保美國的強大與安全、形成有效的同盟、以反恐怖主義戰爭為旗幟,把世界重新劃分為支持或反對美國的陣營。

這個戰略當時最突出的敵人,是2002年1月30日小布什總統在國情諮文裡提到的伊朗、伊拉克等國組成的所謂“邪惡軸心”。但隨著阿富汗塔利班政權、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先後倒臺,基地組織影響力越來越大、美國佔領下的伊拉克內亂不已、伊朗積極推進核建設,小布什政府逐步把現實敵人明確定位為“伊斯蘭極端主義”。當然,美國還得提防俄羅斯等大國及其它地區的事態。

在飽經伊拉克戰爭磨難後,備受世界和國內反對勢力指責的小布什,慢慢把他領導的反恐戰爭描繪成“善與惡、自由與專制”之間的大決戰。

驚爆9·11 美國處在戰爭中 小布什時期國家安全戰略分析

小布什、切尼等人在白宮戰情室

2006年8月31日,小布什在猶他洲鹽湖城面對3000多名退伍老兵講道:“美國今天所從事的這場戰爭,遠甚於一場軍事衝突,這是21世紀「一場偉大的意識形態決戰」。”他說:“作為老兵,你們已經看到了我們以前的這些敵人,當今的這些極端主義敵人,是作為上個世紀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和其他極權主義的繼承者。歷史已經顯示,它們將會給世界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小布什還說:“美國正在贏得一場與伊斯蘭極端主義勢力的世紀大決戰。”

這是繼強硬、保守的切尼、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以後,小布什首次在公開場合明確提出“伊斯蘭極端主義”這一概念。這表明,小布什的反恐戰爭絕不僅僅是軍事的,而且是在意識形態、文明層面同極端勢力的決戰。這樣,小布什把反恐戰爭貼上了類似當年冷戰的標籤,他將作為反恐戰爭的開創者走進歷史,儘管這場戰爭的勝利遙遙無期。

驚爆9·11 美國處在戰爭中 小布什時期國家安全戰略分析

在阿富汗作戰的美軍

現在,從歷史、思想層面總結小布什時期的反恐戰爭尚為時過早。因為國家一旦身陷險地,對現實作出反應的戰略,首先只能是當前的、應急的、軍事和安全性質的;至於這個戰略有沒有大戰略眼光、合不合理,並不能貿然下結論。但是,反思很有必要。

法國《世界報》在2001年9•11之後第二天曾經發表文章說:“現在我們都成了美國人”。而2006在倫敦舉行的一次示威中,示威人群打出了這樣的標語:“我們現在都成了真主黨”。

美國在阿富汗戰爭中,讓塔利班領導人穆罕默德·奧馬爾與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於2001年12月從美軍對托拉博拉山地的大舉圍剿中落網逃跑;然後又在2003年3月貿然入侵伊拉克,是其發動反恐戰爭後犯下的最大戰略性錯誤。

這期間,美軍關塔那摩與阿布格萊布監獄傳出的虐囚醜聞、中情局關押恐怖分子的東歐秘密監獄和不受法律約束用秘密專機引渡嫌犯等事件,無不為美國的反恐戰爭雪上加霜,使得美國的傳統盟邦也不得不質疑、疏遠布什的反恐戰略。

相反,以基地組織及後來的ISIS為大旗的極端力量與同情者,不只在約旦河西岸、巴基斯坦邊境部落區、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越來越多,在拉卡、摩蘇爾、巴格達、巴厘島、馬德里、倫敦、巴黎、布魯塞爾等許多城市都能見到,他們在信仰道義上,並不害怕同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對峙。西方國家大城市的機場、地鐵、火車站、廣場、街道等公共場所,在9•11之後越來越頻繁的被籠罩在恐怖威脅之中或遭襲。

小布什時代,美國反恐戰爭勝負的關鍵,取決於阿富汗、伊拉克戰爭如何體面收場及伊拉克穩定國家政權的重建。當前,特朗普在阿富汗仍面臨著18年前類似的嚴峻考驗。

驚爆9·11 美國處在戰爭中 小布什時期國家安全戰略分析

拉姆斯菲爾德與指揮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的弗蘭克斯上將

拉姆斯菲爾德:強硬的轉身

2004年,美國記者詹姆士•曼恩出了本暢銷書叫《伏爾甘的崛起:布什的戰爭內閣史》,這本書追溯了小布什內閣要員的政治生涯與觀念發展史。

伏爾甘是古羅馬神話中的火和鍛冶之神,而當年小布什內閣的副總統切尼、國務卿科林·鮑威爾、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副國務卿理查德·阿米蒂奇、副國防部長保羅·沃爾福威茨等,大多是具備數十年國家安全與外交經驗的老將,媒體稱他們為“伏爾甘”。幹滿一屆國務卿就去職的鮑威爾被視為小布什政府的鴿派代表,拉姆斯菲爾德則被外界廣泛當做鷹派領袖及副總統切尼的影響力來源。

拉姆斯菲爾德不僅是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這兩場戰爭的指揮者,還是9.11事件後美國軍事戰略大調整的總設計師。美國《時代》週刊曾在一期封面文章中把拉姆斯菲爾德描繪為“五角大樓的軍閥”、《新聞週刊》把伊拉克戰爭稱為“拉姆斯菲爾德的戰爭”。拉氏還被輿論認為是美國曆史上最為殺氣騰騰的國防部長,一次回答阿富汗戰爭空襲目標的問題時,他只簡單回應了一個詞組:“殺死他們”,在另一次記者會上,拉氏竟一連用了9個“殺”字。

2006年11月7日,當拉姆斯菲爾德在美國中期選舉結束翌日宣佈辭職時,恐怕很少有哪個國家的國防部長離職像此公黯然離去一樣,引起那麼大的關注和喧譁。從華盛頓到巴黎、從東京到巴格達,美國的對手與盟友,或彈冠相慶、或扼腕嘆息。拉氏的離職,似乎意味著鐵血的小布什政府奉行的單邊主義與先發制人戰略,行至2006年已如強弩之末,小布什政府的全球反恐戰略特別是伊拉克戰爭戰略,一夜之間站在了一個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

2007年1月10日,小布什在電視演說中向美國公眾宣佈飽受爭議的向伊拉克增兵5個作戰旅的計劃,並任命陸軍上將戴維·彼得雷烏斯為駐伊美軍和多國部隊最高司令官。彼得雷烏斯是美國軍政高層公推的當代最有才能的美軍將領與反叛亂專家。

精心研判伊拉克安全局勢後,彼得雷烏斯指出:“人的領域最為關鍵,應保護人。重點應為人員提供保護,而不是將這一任務拱手交給伊拉克安全部隊。他們對眼前的暴力無能為力。”而保護民眾唯一的方法是離開美軍所在的堅固基地,深入民眾所在的社區—這是教派斷層線所在,也是最大的暴力威脅所在。

在增兵頭一年,美軍和伊拉克部隊僅在巴格達地區就建立了77個據點,美軍一個接一個街區的蕩平威脅,在社區之間用水泥屏障隔開,防止自殺式爆炸襲擊者隨便流竄。彼得雷烏斯總結的伊拉克平叛戰略核心是:“保護民眾就要住在群眾中間,不能遠離我們的保護對象,不能藏身在巨大的基地之中。”

驚爆9·11 美國處在戰爭中 小布什時期國家安全戰略分析

福特政府時期的拉姆斯菲爾德和切尼

拉姆斯菲爾德是美國曆史上任期最長的國防部長,在美國政壇唯一兩度出任國防部長。1975年11月-1977年1月,拉氏任福特政府的國防部長;2001年1月-2006年11月,復任小布什政府的國防部長。拉氏還分別以43歲和69歲之齡,成為出任美國國防部長最年輕與最年長紀錄的保持者。

拉姆斯菲爾德個性強悍、意志堅定、精力充沛、敢作敢為,當小布什2001年被美國媒體冠以歷史上“最保守”的總統名聲組建內閣時,拉氏當然當仁不讓了。但在美國遭遇9.11驚天打擊時,拉氏的強硬與兇猛領導作風,使他作為危急關頭美國強大軍事力量的領導人,顯得再合適不過。

拉氏是小布什全球反恐戰略的主要設計師和領導人,他與副總統切尼、國務卿賴斯一起構成美國國家安全決策團隊的核心,也是美國新保守主義的標誌性人物。拉氏在9·11之後迅速制定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計劃,並領導美國軍隊以很小的代價取得2001年阿富汗戰爭與2003年伊拉克戰爭的戰場勝利。這兩場戰爭集中體現了拉氏的治軍理念,並至此開始由他主導二戰之後美國最大規模、最深遠複雜的軍事戰略調整。

拉氏戰略的目的是把美軍從一支長期為在冷戰中打敗蘇聯東歐機械化重兵集團、打贏“兩場半戰爭”作準備的常規軍隊,轉變成在全球化、信息化時代,以反恐、應付地區突發衝突、捍衛美國在全球核心地區戰略利益及打贏大規模局部戰爭為主要任務的軍隊。調整的目標主要是把美軍從重裝化、大兵團改造成輕裝化、小型化、數字化、模塊化的精銳軍隊,並大力突出特種部隊、空中精確打擊、高科技信息手段的作用。

驚爆9·11 美國處在戰爭中 小布什時期國家安全戰略分析

拉姆斯菲爾德習慣於站著辦公

拉氏改變傳統軍事思想中強調的戰略決戰方式,而是採用“震撼與威懾”、“精確閃擊戰”等戰略戰術,突出美軍的空天地一體化、三軍協同一體化、精確打擊一體化、戰場信息一體化、全球軍事基地一體化等優勢,集中發揮制空權、制海權威力,把空軍遠程精確打擊能力、海軍兩棲機動作戰能力、陸軍重火力破襲能力運用到極致,形成美軍全球到達、全球打擊的速戰速決作戰能力。

在拉氏軍事戰略思想指導下,美軍在阿富汗戰場、伊拉克戰場運用的“快速蛙跳”、“遠程突破”、“左勾拳大迂迴穿插”等一系列漂亮的戰役動作,令全世界軍界大跌眼鏡,以極小代價便在最快時間內贏得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的勝利。

阿富汗戰爭從2001年10月7日發起“持久自由”行動到當年11月12日塔利班逃離喀布爾,美軍只用了36天;伊拉克戰爭從2003月3月20日美軍對巴格達發起代號為“斬首”的空襲行動到4月8日坦克開進巴格達,只花了19天。

拉姆斯菲爾德因赫赫軍功奠定了其在冷戰後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主要領導人的地位。但軍隊相對是一個喜歡墨守成規、不太願意接受新生思維的保守集團,拉氏軍事變革得罪了美國軍隊不少高階將領和既得利益者,加上其傲慢與冷酷的統馭方式,使其在國內外樹敵不少。

古羅馬有句諺語:“你在戰場上贏得的榮譽瞬間就會消失。”果不其然,美軍佔領伊拉克後,自大的拉姆斯菲爾德拒不聽從幕僚建議,拒不接受軍方經過多次軍棋推演得出的佔領方案,一意孤行只願派出不到15萬人的軍隊進佔伊拉克全境,並將原伊拉克政權軍隊、安全和警察力量就地全部解散。

於是、伊拉克軍隊、安全機構的許多官兵、情報人員鋌而走險轉身變為激進組織骨幹,一夜之間無數武器裝備流落民間。拉氏更對伊拉克因管制真空造成的蔓延全國的燒殺搶混亂局面視而不見,還輕描淡寫的說:“自由就是混亂”。

拉姆斯菲爾德等人在佔領伊拉克初期的錯誤決策終於釀下大禍根,伊拉克人國破家亡、教派衝突愈來愈烈,淪為ISIS等極端組織和中東恐怖主義活動的大本營。到拉姆斯菲爾德離職時,駐守在伊拉克的美軍傷亡數字已過2800人,只能據守在全國的40多個戰略據點,甚至連巴格達城的安全都無法保證。

驚爆9·11 美國處在戰爭中 小布什時期國家安全戰略分析

2006年,蓋茨接替拉姆斯菲爾德出任國防部長。

伊拉克亂局牽扯了小布什政府大部分精力,並沉重消耗美國軍事與財政資源,更讓美國在全世界失去政治道義上的支持、疏遠了歐洲盟邦。基地組織、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不僅沒被美國的反恐戰爭消滅,還在藉機鞏固地盤、朝歐洲、亞洲發展。伊朗則趁華盛頓力不從心之際抓緊在中東擴張,並沿伊朗高原穿過伊拉克、敘利亞直至黎巴嫩地中海沿岸,形成了一個“什葉派戰略走廊”。

在小布什執政時期,美國在中東、東北亞、南美的對手,顯然在組成一個形式不明確但目標確定的反美聯盟。小布什把伊拉克看作是美國全球反恐的最主要戰場,因此美國在伊拉克的失敗很自然被世界看成是小布什全球反恐戰略的失敗,或是美國在越戰之後最大的外交戰略失敗。作為美國反恐戰爭與伊拉克戰爭實際領導人,拉氏自然逃不脫千夫所指的命運了。

其實,布什和拉姆斯菲爾德在政治個性上很相似,一樣強硬、自負、難以接受不同意見;在戰略理念上,一樣相信美國的強權力量、相信奉用武力與霸權來解決問題。

在經受9.11、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火考驗之後,小布什、切尼、拉氏不是對自己的原則產生懷疑,而是更加相信自己對世界事務的看法,他們的政治立場也更為團結和惺惺相惜。小布什個性中有很重情義的一面,這使得他在總統任上無論面對多大外部壓力都不願意解僱拉氏,要不是2006年共和黨中期選舉慘遭失敗,拉氏估計會幹到布什任期結束。

拉姆斯菲爾德,年輕時以其頑強和搏命做過美國海軍全軍摔跤冠軍,早早進入政界,少年得志,43歲就當上福特總統的國防部長。他的戰略思想成形於冷戰時期,69歲時復任小布什總統的國防部長,雄心勃勃的領導美軍在冷戰結束之後的戰略大轉型。在9·11這一世界性歷史事件大關口,他在遭受恐怖分子駕機撞擊的五角大樓現場,全然不顧危險身先士卒參加救援工作,緊接著又指揮了美軍推翻塔利班政權與薩達姆政權的兩場戰爭。

深陷伊拉克亂局之後,拉氏面對槍林彈雨般的指責,哪怕是在辭職之時也沒有軟過口,他意味深長的說:“這讓人想起了溫斯頓·丘吉爾的話,好像是這樣的「我從批評中受益匪淺,我無時無刻不受到批評。」”他還說:“伊拉克衝突是一場「不為人理解和熟悉的戰爭」。對此,公眾難以明白。”

而拉姆斯菲爾德的這幾句話,最能體現這位給美國的政治軍事戰略留下了一個強硬背影的老者個性:“你在說好話的同時帶上槍,會比你只說好話獲得更多的東西。”“如果有疑問點,就不要去做它。” “如果還有疑問點,就做你認為正確的事。”

驚爆9·11 美國處在戰爭中 小布什時期國家安全戰略分析

小布什內閣召開國家安全會議

“美國處在戰爭中”:小布什時期的國家安全戰略

儘管小布什政府早成為歷史,但新保守主義顯然還沒有走進歷史,它的戰略理念、構想依然在指導美國現時的國家安全戰略,並對全球局勢產生深遠影響。

在小布什時代,伊拉克日益成為美國最大的政治與戰略包袱。沃爾福威茨、道格拉斯·費思等新保守主義的強力執行者先後離開了五角大樓;拉姆斯菲爾德頗受將軍、議員們的指責;不過切尼始終在白宮參與戰略決定,鮑威爾早早卸任,鷹派約翰·博爾頓在聯合國出擊。

在小布什執政後期,謀求發展核武的伊朗是最大的假想敵,每個國家都在揣測伊朗會不會是華盛頓的下一個打擊目標。2001年-2008年的美國,在構成小布什內閣主力的新保守主義者看來,正處於戰爭之中。而美國執行的戰略就是戰時的國家安全戰略,是為了應對嚴峻挑戰:“極端的憎恨與謀殺意識形態使得恐怖主義滋長,並於2001年9月11日充分展現在美國面前。這一戰略集中體現了布什戰爭內閣最為嚴肅的職責、也是最為緊迫的任務:保衛美國的安全。”

新保守主義的一系列重要理論和主張,具有歷史意義的寫在2002、2006兩個版本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文件之中,以美國強大的軍事力量作為後盾,美軍的航母、隱形轟炸機、特種部隊、海軍陸戰隊成為推動這一理論的銳利武器。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以民主作大旗來改變國家顏色,已有具體實踐。冷戰形成的美國傳統遏制戰略、老派共和黨人的均勢策略被悄悄摒棄,取而代之的是美國與少數鐵桿國家結成軍事政治同盟及選擇性的單邊主義。

驚爆9·11 美國處在戰爭中 小布什時期國家安全戰略分析

2003年5月1日,小布什親駕S-3B反潛機飛抵“林肯”號航母

2002年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提出,“保護國家,抗擊敵人,是聯邦政府最根本的首要職責。”

小布什政府稱,今天,這項任務已經發生根本性轉變。過去,敵人需要強大的軍隊和發達的工業實力才能威脅到美國。而現在,“暗藏的個人組織用不足購買一輛坦克的代價就可以給我們造成巨大的混亂和損害。恐怖分子有組織地滲透到我們開放的社會並運用現代技術來對我們實施攻擊。”

為了挫敗這種威脅,美國必須利用擁有的一切手段,包括軍事力量、加強本土防禦、執法、情報以及各種切斷恐怖資金來源的強制措施。“這場打擊遍及全球的恐怖分子的鬥爭,是一項長期的全球性任務。美國將幫助在反恐過程中需要我們援助的國家。而且我們將堅持要那些向恐怖分子妥協的國家承擔責任,其中包括窩藏恐怖分子的國家,因為與恐怖分子為伍就是與文明為敵。”華盛頓要求,與之合作的國家一定不能允許恐怖分子建立新的巢穴,並努力不給他們留下庇護所。

小布什政府強調,國家面臨的最嚴重威脅在於極端主義與技術的結合。敵人已經公開聲明他們正在努力尋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有證據表明他們一意孤行。而美國決不容許這種企圖得逞。“我們將構築反彈道導彈及其它運載手段的防禦系統。我們將和其他國家合作,制止、遏制和挫敗敵人妄圖得到危險技術的行為。出於常理和自衛,美國將在這種威脅尚未完全形成之時採取行動。一廂情願的美好願望不能保護美國和我們的朋友。”

驚爆9·11 美國處在戰爭中 小布什時期國家安全戰略分析

小布什及其國家安全班子在他的得州農場度假地

因此,9·11恐襲次年餘悸猶在的小布什政府得出的教訓是,必須通過最為完善的情報和謹慎行事的作風,來挫敗敵人的計劃。“歷史將會無情地審判那些在危難關頭無所作為的人。在我們進入的新的世界中,採取行動是通向和平與安全的唯一途徑。”

這一戰略明確告訴全世界,美國將根據需要,可以對任何一個有可能對美國構成威脅的組織或國家,在威脅還沒有形成之前進行軍事打擊。秉承這一戰略,布什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並放棄美國延續了60年的以“犧牲民主換取穩定”的中東政策,實行新的中東戰略。

按照2002年國家安全戰略,其政策前提是,“今天,美國擁有無與倫比的軍事實力和舉足輕重的經濟、政治影響力。我們遵照自己的傳統和原則,從不謀求利用實力獲取單邊利益。相反,我們努力建立有利於人類自由的均勢……”

這裡面一句關鍵的話是:“建立有利於人類自由的均勢”。對於新保守主義者來說,這意味著布什、切尼要以美國實力為基礎,而不是完全根據利益作抉擇,他們與尼克松、基辛格、老布什等老派共和黨奉行的現實主義力量平衡外交拉開距離,把傳播民主與自由放在美國對外政策的首要位置,並使之成為推翻相關國家政權的行動指針。

2006年版的國家安全戰略開篇第一句話,更是充滿殺氣:“美國處在戰爭中(America is at wa r)”。

9·11事件是小布什團隊永遠忘記不了的噩夢,世貿雙塔在他們的戰略視野裡留下了永恆的廢墟。受狂熱宗教信條特別是布什所稱“伊斯蘭極端主義”驅使的組織、國家;大規模殺傷武器或技術的擴散;及敘利亞、委內瑞拉等這樣一些刺頭國家,都讓小布什寢食難安、心煩意亂。俄羅斯等大國的競爭壓力,更是美國必須長期認真對待的挑戰。

驚爆9·11 美國處在戰爭中 小布什時期國家安全戰略分析

小布什整個任期都為伊拉克戰爭陰影所籠罩

2006年版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剔除了2002年版中關於“中國、俄羅斯、印度是全球三個力量中心”的說法,而是更加自信於美國的強大。並把“促進自由、公正與人類尊嚴”、“領導規模不斷擴大的民主國家陣營來對抗當代的挑戰”上升為戰略的兩大支柱。

與崇尚美國優先、利益至上的特朗普不一樣,在小布什政府眼中,是否同美國站在同一個陣營是最重要標誌。而是否同美國站在一起,在美國看來,就是一旦面對危機之時,一個國家是選擇做美國的敵人還是做朋友,或是幸災樂禍。

新保守主義指導下的小布什國家安全戰略,把華盛頓當時執行的外交、軍事政策,與開啟冷戰及結束冷戰的杜魯門、里根-老布什所創造的歷史聯繫起來;把“畏縮之路”或“自信之路”看作美國必須面對的兩大歷史性選擇。

在新保守主義者眼中,那些伊拉克戰爭的批評者都是些被恐懼和困境所嚇倒的膽小鬼,只看到形勢與任務的艱鉅,卻沒有看到美國正面臨著千載難逢的創造歷史的重大戰略機遇。

小布什發誓,“現在迎接挑戰而非將其留給後代,在海外與敵人作戰而非等待敵人打到國內,塑造世界而非只是被其改變;影響事件朝好的方面發展而非無助地任由其擺佈。”這意味著,面對伊朗核問題,小布什和他的內閣也許根本不相信下一任美國總統有足夠的膽量面對伊朗的“核訛詐”。而小布什,曾很有可能作為繼杜魯門之後,第二位對一個國家採取核打擊的總統、第一位在任內連續發動三次戰爭的總統載入史冊。

雖然對伊朗的戰爭最終沒有發生,但小布什已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戰爭總統。在保守派看來奧巴馬政府軟弱的對伊朗政策,也在被特朗普政府逐步扭轉。

小布什與他的內閣經歷了9·11事件地獄烈火般的殘酷考驗,在政治上經歷了阿富汗、伊拉克兩場戰爭難以忍受的無情蹂躪。他的內閣被稱為“戰爭內閣”,是美國曆史上少有的右翼、以“鐵與血”作為戰略主軸的政府。

正是因為政治上的保守、9·11事件的巨大沖擊、戰爭的洗禮,他們才具備決心、意志和條件來推行自己的戰略。正因為如此,對二戰之後國家安全戰略做了最大改造,對美軍全球軍事部署實行了最大調整的小布什政府,在當年及事後看起來,對世界都是如此好戰、如此咄咄逼人。

驚爆9·11 美國處在戰爭中 小布什時期國家安全戰略分析

2019年,小布什和拉姆斯菲爾德會面。

而小布什本人的政治形象,通常被美國媒體描繪成“不善言辭、磕磕巴巴、被副總統和國防部長耍的團團轉,還實行強硬的單邊主義的國內外政策,有損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

但是,《國家不安全:恐懼時代的美國領導地位》的作者戴維·羅特科普夫在長期研究布什國家安全戰略和遍訪各國政要的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結論,“

對第43任美國總統的感覺與實情的差距之大,或許超過里根之後任何一個總統的誤解。”一位反美的拉美領導人說:“他很直接,也很守信,奧巴馬就不這樣。”一位中東國家外長則說:“或許發生在這裡的事情都得怪美國和小布什犯了錯,不過我可以告訴你,今天大家很想念小布什。他不完美,但對朋友來說,他是真正的朋友。”

羅特科普夫還提出了一個觀點,“即使奧巴馬政府後來採取的政策更符合國際輿論對美國的期待,與我談話的外國領導人也沒有任何一個喜歡奧巴馬勝過小布什。這不能證明任何事情,不能說明小布什和奧巴馬的哪個更好,或者哪個美國更好。”這,或許同樣也適用於對特朗普的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