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界首這些老物件,你還記得嗎?

春拖犁耙、夏揮鐵鋤、秋舞鐮刀、冬掄鐵鍬

這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動場面

大家還記得嗎?

耬、犁、叉、箔落子、古風車

刨子、泥屐子這些老物件

你認得多少?知道怎麼用嗎?

在界首市泉陽鎮,有一座農耕民俗文化館,走進這裡,老一輩的勞動場景會一幕幕呈現在大家面前。

一起來看看那些年用過的老農具

城事:界首這些老物件,你還記得嗎?

城事:界首這些老物件,你還記得嗎?

城事:界首這些老物件,你還記得嗎?

城事:界首這些老物件,你還記得嗎?

手推車

城事:界首這些老物件,你還記得嗎?

古風車(篩麥)

城事:界首這些老物件,你還記得嗎?

石磨

城事:界首這些老物件,你還記得嗎?

籮(篩子)

城事:界首這些老物件,你還記得嗎?

簸箕

城事:界首這些老物件,你還記得嗎?

煤油燈

城事:界首這些老物件,你還記得嗎?

蓑衣

城事:界首這些老物件,你還記得嗎?

箔落子

城事:界首這些老物件,你還記得嗎?

縫紉機

城事:界首這些老物件,你還記得嗎?

紡車

城事:界首這些老物件,你還記得嗎?

織布機

城事:界首這些老物件,你還記得嗎?

風箱

城事:界首這些老物件,你還記得嗎?

葦甕子

城事:界首這些老物件,你還記得嗎?

泥屐子

城事:界首這些老物件,你還記得嗎?

老式電視機

城事:界首這些老物件,你還記得嗎?

收音機

城事:界首這些老物件,你還記得嗎?

羅盤

這些曾經被我們熟悉和使用的老物件

在社會變革中逐漸被淘汰

不知不覺中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許多孩子甚至年輕人更不知它們為何物

只有到博物館、紀念館才能見到它的身影

而這些變化

折射出社會的發展進步

也承載著滿滿的回憶

“過去啊,我們這種地全靠犁把地犁起來種莊稼,過去用這個工具,有錢的就用牛用馬拉犁,沒有錢的用人拉。過去的農耕,幾乎是全家總動員,無論老少都要到田裡勞作,無論夏收夏種,還是秋收秋種,每次耗時至少半個月。而如今,機械化生產,徹底把農民從土地裡解放出來。”

已經74歲的楊允啟老人,曾任泉陽鎮李小行政村黨總支書記,現在的他最喜歡做的就是到泉陽鎮農耕文化館,為現在的年輕人講解每件老物件的由來和功能,讓他們明白眼下的幸福生活是怎樣一代代人奮鬥出來的。

由於傳統農具功能原始,性能低下,需要大量的人工日出而作,播種、除草、施肥、植保、收穫、裝運等各個環節,忙得上氣不接下氣,累得腰痠背痛。

農業生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的生活條件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越來越好了。

“我的父輩,種地比較單一,收入還不高,我流轉了兩百多畝土地,種的有辣椒、大蒜、花生、草莓,多種作物相結合,通過科學種植,帶來了很高的收入,還帶動了周邊的群眾就業。”泉陽曉峰家庭農場負責人王曉峰深有感觸地說。

城事:界首這些老物件,你還記得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農業生產不再是往日的面朝黃土背朝天,農業生產已經進入機械化時代。據瞭解,界首作為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到2018年底,界首市農機裝備總動力4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0.97萬臺。目前,界首市機耕面積達43.78千公頃,機播面積達71.1千公頃,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5%以上。傳統農具以及生產方式的快速升級,迅速減少了用工量,大大縮短了農民在戶外勞作的時間,真正實現了“農業革命”。

(尹冰 劉想 白永明)

主辦:界首市融媒體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