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惠陵——開放的地宮

(田璐 仵敏峰)在陝西自古就流傳下來這樣一句老話:“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的確,在陝西關中就有唐代十八位皇帝的陵寢。有五位皇帝的陵園就在蒲城,包括橋陵、景陵,光陵、太陵、惠陵。而唯一被開發的就是惠陵,那究竟為何呢?

走進惠陵——開放的地宮


惠陵是陝西省唯一一座已經發掘並對外開放的唐代準帝王陵,也是我國首座對外開放的唐帝王陵墓地宮。讓我們走進惠陵景區,一起“穿梭盛唐的時空隧道”,感受那段塵封的歷史歲月。這位講解員是參加過渭南故事我來說的宣講大使朱蓉蓉,今天就來聽聽她所熟知的惠陵。在1999年時候惠陵第三次被盜,文物旅遊局2000年進行搶救性挖掘,目前是陝西唯一對外開放準帝王級別的陵墓。

走進惠陵——開放的地宮


唐讓帝惠陵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哥李憲的墓地。惠陵坐北朝南,地表封土承覆鬥形,封土底長100米,寬80米,高15米。地處平川,頗為壯觀。2013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憲生前沒做過皇帝,死後其建制卻是按照帝陵的規格和標準所建,那惠陵為何被稱作是陵呢?

李憲本是太子,為了避免宮廷再起“玄武門之變”的禍端,絕然將太子讓給在平定韋后之亂中立了大功的弟弟李隆基。李隆基繼位後,李憲一直安守臣節,不幹政事,兄弟二人一直和睦友愛。李隆基還專門在興慶宮建花萼相輝樓,經常在這裡談詩章、欣賞樂舞,夜深則同榻而眠。李憲病逝後,李隆基非常難過,追諡李憲為讓皇帝,賜天子衣一身,賜他的元妃為恭皇后,陵墓按照帝陵建制,並葬在父親睿宗的橋陵旁,稱其墓為惠陵。

走進惠陵——開放的地宮


走進地宮大門,一條幽長的墓道便呈現在眼前,神秘而深邃,記者小心的踩著傾斜的墓道緩緩而下,如同走在穿越盛唐的時空隧道里,激動而又充滿敬畏。惠陵的發掘不僅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並出土500平方米的壁畫和觀賞性極強的石槨(guo),為了讓這些珍貴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以及讓更多的人瞭解惠陵,惠陵地宮也為人們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

走進惠陵——開放的地宮


走入地宮甬道,美輪美奐的唐代壁畫迎面而來,這些壁畫線條流暢有力,勾描豐富靈活,主要反映封建等級制度的皇家宮闕、儀仗、宮女、樂舞等等。壁畫人物神態安詳,彼此呼應,生動傳神,是研究唐代歷史和建築藝術的可貴資料。讓帝李憲生前正是開元盛世,在地宮壁畫間行走,可謂夢迴唐朝、零距離觸摸盛世開元!

從惠陵的發掘情況看,其級別高於太子、公主、親王等皇親國戚,僅次於皇帝陵。惠陵地宮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及墓室等部分組成,帝王陵一般設有九個天井,而惠陵僅有七個。進入甬道,壁畫中的主題幾乎多屬於身份、地位較低的侍女、侍從等人物。有手捧各式水果的侍女;有威嚴站立,不苟一笑的男侍從,而在過道頂部則是一片片繪製精美的祥雲。

走進惠陵——開放的地宮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政治安定,經濟繁榮,對外交往廣泛,各種文化兼容幷蓄。在這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唐代婦女的地位也相對提高。服裝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折射出了唐代婦女的自由與開放,折射出當時女性在社會和家庭的地位。

這種特殊的禮遇並沒有給死後的李憲帶來安寧,反而成了盜墓賊的誘餌迎來一批又一批的盜墓者,誰都想知道惠陵裡到底存著怎樣的寶貝。

走進惠陵——開放的地宮


整個墓室平面為正方形,高約4米,穹窿頂,最高處10米,墓室四壁畫有朱雀、玄武及樂舞等觀賞圖案,到處是如意雲儀,墓頂上有表明天象的日月星辰圖。

走進惠陵——開放的地宮


陵前有一青色大石碑,上書“唐讓帝惠陵”五個隸書大字,為清代陝西巡撫畢沅所書。一千餘年的風風雨雨門闕、神道蕩然無存,僅一土冢默默地蹲在曠野裡,然而歷史並沒有忘記這位不慕高位,傳之賢能的謙謙君子。

院子裡還有幾塊唐碑,都是從橋陵陪葬墓遷移過來的。張說撰文、李隆基書《大唐故鄎國長公主神道之碑》,蘇題撰文、李隆基書《大唐涼國長公主神道碑》,鄭萬鈞撰文、鄭聰書《大唐代國長公主碑》,看看這些撰書者,碑的價值就不言而喻。

唐惠陵雖然是一座陪葬墓,但它所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大唐風韻難以掩飾,它將所處的那個時代真實地展現在人們面前,是整個唐代社會文化的縮影,正是這種現實與藝術的高度結合,使惠陵的墓室壁畫具有了很高的歷史和藝術研究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