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講故事這個老梗,屢試不爽,被形成吐槽慣性的秦人張藝謀

不會講故事這個老梗,屢試不爽,被形成吐槽慣性的秦人張藝謀


對於導演的稱謂一般前面加上約定俗成的名和姓,比如謝晉導演、凱哥導演、管虎導演、賈樟柯導演,但是如果只說導演,沒有名姓,那大家對應的人一定是張藝謀,不得不說張藝謀是中國目前最有成就的導演,不但電影作品開了無數先河、所有面向世界的大型聯歡、慶祝活動、開、閉幕式總導演必然是張藝謀:

2006年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第13屆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開閉幕式總導演;

2008年奧運開、閉幕式總導演;

2009年執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60週年聯歡晚會;

2014年12月,北京申辦2022年冬奧會主宣傳片總導演;

2016年9月,中國杭州G20峰會文藝演出總導演;

2017年1月,冰上綜藝節目《跨界冰雪王》總導演;

2018年平昌冬季奧運會閉幕式“北京8分鐘”節目的總導演;

2019年國慶70週年群眾聯歡活動總導演,

大慶看藝謀,剛剛過去的國慶70週年聯歡活動,張藝謀被稱為“讓14億甲方滿意的導演”,對此導演接受北京電視臺採訪時說:“去表演化”、“去專業化”是主創團隊的編排理念。在這個舉國歡慶的日子,要體現出人民的歡樂、人民的慶典,不是讓老百姓看我們演什麼,而要調動大家,讓老百姓成為主角,高手在民間,給他們舞臺,他們會交出讓人驚奇的答卷,事實證明,張藝謀又一次成功了。

不會講故事這個老梗,屢試不爽,被形成吐槽慣性的秦人張藝謀

這位比共和國小一歲的導演,今年也有69歲了,28歲高齡考入北京電影學院,37歲拍出處女作《紅高粱》,不為稻粱謀,為藝而謀,回望導演這近40年的光影人生,每一次都按在了國家發展、人民進步的命脈上,也曾多有詬病,也曾一時無兩,這正是一位導演必須具備的大開大合大起大落的成就之路。

他不是第一天就成為張藝謀的,從工人到蜚聲國際的大導演,也走了一條非常艱難的路。

不會講故事這個老梗,屢試不爽,被形成吐槽慣性的秦人張藝謀

我就是要極端,就是要嚇你一跳,每位導演的處女作都填塗著他一生作品的底色

張藝謀21歲時是工廠的工人,28歲超齡考入北京電影學院,起初,他考大學只是為了改變命運,學電影后被深深吸引,才有了拍電影的想法:“電影是有魔法的,相信今天這麼多年輕人也是被電影的魔法所吸引。愛電影,投身於這個事業,我才真正變成了一個電影人。”

32歲從電影學院畢業,做了攝影師,掌鏡陳凱歌的《黃土地》,獲得國內外很多攝影獎項,作為攝影師張藝謀,雖然出發晚,但是起點令人望塵莫及。37歲,他導演處女作《紅高粱》公映,那是一個熱血青年的嘶吼,充滿血性的作品,紅色的高粱,嗩吶齊發,高粱地裡的野合,九月九釀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導演一出手就像放鞭炮,噼噼啪啪驚天動地,成為那個時代最強的音符,無論當時還是現在,《紅高粱》在中國影史上的意義,橫排豎排都是里程碑,完全不容被忽略。

不會講故事這個老梗,屢試不爽,被形成吐槽慣性的秦人張藝謀

多年後,張藝謀接受採訪時說:“全世界導演的處女作都呈現出一種獨特感。我很在意處女作,所有的‘第一次’都有一種本質的東西,就是人一輩子不會改變的那個樣子。”

從那時起濃墨重彩成了張藝謀的底色,在中國內地幾代導演中,他的作品標識度非常高,《紅高粱》給他帶來了很多榮譽,這部電影讓他從柏林國際電影節捧回了金熊,從法國蒙彼利埃國際電影節帶回了銀熊貓,從津巴布韋國際電影節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獲頒悉尼國際電影節電影評論獎。國外開花國內也香,《紅高粱》獲得金雞、百花雙料故事片獎, 年輕氣盛,每個導演的作品都跳脫不開他的年齡和他對世界的階段性人知:“那個時候我就是要極端,要那樣一種色彩、畫面和音樂,要幾十把嗩吶一起吹,要的就是嚇你一跳的感覺。”

不會講故事這個老梗,屢試不爽,被形成吐槽慣性的秦人張藝謀

一跳越經年,導演後來每次出手都是一跳,一小跳,一大跳,總之是影不驚人死不休。

導演選本子眼光獨到,和他合作過的作家如今已經獲得諾貝爾獎

拿出這麼具有個人色彩的《紅高粱》之後,導演的拍片速度基本以每年一部的頻率進行著。那時他選劇本的眼光主要集中在優秀小說上,事實證明,導演的眼光獨到,三十多年過去,2012年為張藝謀提供處女作劇本改編文本的莫言,憑藉小說《蛙》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給出的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那時,詬病導演不會講故事還不是主流思潮,詬病導演總是通過影片暴露中國貧弱落後面貌給世界看,成為當時對張藝謀最大的批評。

時隔多年,這種觀點已經站不住腳,首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然後諱疾忌醫不如引起療救的疾呼,最後瞭解自己貧弱,努力奮鬥才能逐漸走向富強,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是一切的前提。

不會講故事這個老梗,屢試不爽,被形成吐槽慣性的秦人張藝謀

回顧張藝謀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作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劇本改編自小說。1990年與楊鳳良合作導演影片《菊豆》,改編自劉恆的小說《伏羲伏羲》。1991年執導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改編自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1992年導演影片《秋菊打官司》改編自陳源斌的小說《萬家訴訟》、1994年導演影片《活著》,改編自餘華的同名小說。這些電影為張藝謀贏來了很多不同的國內外獎項, 每一部作品,導演心中都憋著處女作那一聲驚雷,

就是要嚇你一跳,雖然驚雷可能是嗩吶,也可能是首創的紀實性拍攝、或者是非職業演員做主角等,總之,導演的作品一部一個驚雷。

不會講故事這個老梗,屢試不爽,被形成吐槽慣性的秦人張藝謀

當年拍攝《大紅燈籠高高掛》時,有一天導演就坐在喬家大院二層往下看,在想怎麼拍,畫面怎麼構成。突然看到那種方方正正的“透視線”,在眼前特別嚴謹,“沒有規矩哪來方圓”這樣八個字就浮現出來。後來導演就把電影主題定為“規矩”,“一院點燈”、“二院點燈”,這個

妻妾成群的故事有了一條很硬的筋骨,紅燈籠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隱喻,導演喜歡紅色,紅色有時是吉祥喜慶,有時是血流成河,有時也是一團燃燒的火。完成國慶聯歡,導演到了平遙,作為第三屆平遙國際電影展大師班第一位嘉賓與現場觀眾分享他的故事與感受時,他這樣鼓勵年輕人:

“電影就是有魔法的,每一個導演心中總是有一團燃燒的火,其實很多電影拍出來都無人問津,很多年輕導演不斷地遭受挫折,但是你看,他心中那團火不會熄滅,這就是電影。”

不會講故事這個老梗,屢試不爽,被形成吐槽慣性的秦人張藝謀

講好故事並不是好電影的唯一標準

進入新世紀,導演開始在作品上尋求轉型和突破,2002年影片《英雄》公映,雖然劇情被詬病,形式有餘,故事不足,但這部影片聚集了神咖陣容如梁朝偉、張曼玉、甄子丹、章子怡,今天再無此盛,影片斬獲票房2.5億元,佔當時中國全年票房的四分之一,自此“以票房論英雄”的價值標準開始風行。再談《英雄》,導演說:“當年《英雄》是按文藝片準備的。拍《英雄》是按部就班,是我到了一個階段自然而然的變化,其實那時候完全是無意識的。”

不會講故事這個老梗,屢試不爽,被形成吐槽慣性的秦人張藝謀

基於不會講故事這個槽點,當年張藝謀遭到了文藝界群嘲,使他一度非常沮喪:“那時候我們對票房沒概念,賣那麼好,跟我有啥關係,我不覺得票房高是一件很得意的事情。我很在意文藝界的評價。結果人家都說這個電影思想、價值觀有問題,我就很沮喪。”

不過,這些抨擊並沒有阻擋秦人張藝謀,西北漢子的執拗或者堅持,不會讓他輕易被打倒,關於電影,他做了很多開創先河的嘗試,最早用以紀實方式表現農婦上訴的電影《秋菊打官司》,甚至使用了偷拍,讓鞏俐混跡村民中,儼然路人,“我就是要個說法”成為流行語,這樣獨特的語境並不是自嗨,《秋菊打官司》獲得第4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鞏俐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第1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影片獎,1993年獲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榮譽獎。

不會講故事這個老梗,屢試不爽,被形成吐槽慣性的秦人張藝謀

《一個都不能少》首次使用非職業演員做主角,聚焦農村教育,魏敏芝因為飾演了片中的代課老師,一觸電而不可收,長大後考入西安外國語學院西影影視傳媒學院,成為一名編導系的學生。後去美國留學深造。現在已經結婚生子,身兼演員、導演和主持人多職。

電影完全改變了魏敏芝的人生,如果沒有這部電影,她說自己會是一個農夫,養豬生子,圍著小村過一生,但是正因為這部電影,她從一個泯然眾人的普通女孩一路升學、留學,沿著電影這束光指引的路,璀璨綻放,《一個都不能少》之於魏敏芝,就像《紅高粱》之於張藝謀,開啟了一個人,一生中趨向光明的路。

不會講故事這個老梗,屢試不爽,被形成吐槽慣性的秦人張藝謀

去年導演的新作《影》,黑白山水畫的風格,再一次技驚四座,不知道是不是形成了吐槽慣性,近十年來,導演的作品雖然做了各種題材的嘗試,但是一公映,批評之一就是不會講故事,對此高曉松在採訪導演時提到這個問題說:“我認為好的電影是給到的信息量,給一噸信息量的就是好電影,這是信息量可能來自於故事、來自於一個強壯的人物或者一個突出的形式感。”導演也認同這個觀點:“我就覺得哪個電影有特點,哪個電影就吸引我。”

不會講故事這個老梗,屢試不爽,被形成吐槽慣性的秦人張藝謀

導演的電影作品細細品味還是有信息量的,比如《影》就是通過一個強大的水墨鋪排,以及一人二角的笨功夫拍攝,給人一種驚豔驚訝最後一聲悶雷的感覺,很多人在電影開始很長時間,都沒發現鄧超一人分飾兩角,而達成這個效果,完全摒棄了技術流,綠幕加電腦換頭的方案,全部用真人去演,拍兩遍,再把兩遍對得嚴絲合縫,這種不炫技的笨功夫,既考驗演員演技,又考驗劇組,導演最得意的一個長鏡頭,是兩個鄧超帶著孫儷的三人戲,靠演兩遍,還用長鏡頭,做到這個足以得意了。

不會講故事這個老梗,屢試不爽,被形成吐槽慣性的秦人張藝謀

講好故事並不是好電影的唯一標準,玩技術長鏡頭,玩內心深處的觸動,導演是裁判不是教練,不要教演員演戲,開機前交,開機後就不教了,當初倪妮演《金陵十三釵》之前導演教了兩年,開機後,導演就是判斷演員演的對不對。不對就反覆,反覆30遍還做不出來時,導演要檢討自己是不是要求太高,要開始修改劇本了。 以執拗著稱的導演,在拍攝過程中並不為強人所難,上了年紀的人,雖然也是雷,但是驚雷換做悶雷,導演越來越溫和了。

重情重義,特有的皇天后土哺育出秦人張藝謀的樸實

導演的好幾部作品都是為了實現之前的千金一諾,2005年導演影片《千里走單騎》,是為了履行和高倉健多年的合作約定。高倉健於2014年去世,這部電影是他的封筆之作,當年,高倉健在影片拍攝中表現的專業水準,讓張藝謀大加讚揚:“他是我最敬佩的演員,而且從很早開始,他一直就是我心中的偶像。”

不會講故事這個老梗,屢試不爽,被形成吐槽慣性的秦人張藝謀

2006年導演影片《滿城盡帶黃金甲》, 源於1992年張藝謀與鞏俐在長城許下的一個願:讓鞏俐當一次女皇。鞏俐是張藝謀的第一個謀女郎,兩人合作多部戲,可以說是張藝謀塑造了今天的鞏俐,也是鞏俐成就了張藝謀那些如聞驚雷的電影,一個好演員和一個好導演遇到,觀眾們享受的就是最美的光影盛宴。

不會講故事這個老梗,屢試不爽,被形成吐槽慣性的秦人張藝謀

多年過去,鞏俐依然保持著創作生命力,並找到了人生歸宿,張藝謀也逐漸走上了“國師”的神壇,妻美子孝,恩恩怨怨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導演演戲,就沒演員什麼事了

郭寶昌的電視劇《大宅門》集齊了一手導演同花順,田壯壯、陳凱歌、張藝謀、姜文,一群大導紛紛前來客串,在劇中找導演成為觀眾當時最大的樂趣。

不會講故事這個老梗,屢試不爽,被形成吐槽慣性的秦人張藝謀

田壯壯飾演日本軍官

不會講故事這個老梗,屢試不爽,被形成吐槽慣性的秦人張藝謀

陳凱歌演大臣

不會講故事這個老梗,屢試不爽,被形成吐槽慣性的秦人張藝謀

張藝謀演太監

不會講故事這個老梗,屢試不爽,被形成吐槽慣性的秦人張藝謀

姜文演大臣

張藝謀導演早年間也做過演員,電影《老井》他飾演農村小夥孫旺泉,獲得1988年電影金雞獎、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同時獲得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1988年張藝謀還主演了電影《古今大戰秦俑情》,把一個從秦朝穿越而來的古人演得惟妙惟肖,電影斬獲很多國際大獎。1997年電影《有話好好說》,張藝謀在影片中扮演了一個收廢品的民工角色,至今“安哄,額想你”的臺詞猶在耳邊。

不會講故事這個老梗,屢試不爽,被形成吐槽慣性的秦人張藝謀

會導必定會演,這些好像玩票似的的角色,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成為點綴影史星空的點點星光,成為有趣的回憶,逆流而上,導演直著嗓子喊出秦腔一樣的調子:“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啊,往前走,莫回頭”,正向導演的人生主旋律,往前走,莫回頭,永遠保持年輕的莽撞、血性、不惜力,不顧盼,正像導演自己說的:“我不太愛惜自己,也不裝大師,還是希望保持心態的年輕。”

不會講故事這個老梗,屢試不爽,被形成吐槽慣性的秦人張藝謀

69歲的張藝謀依然忙碌在第一線。對於未來發展,張藝謀透露,自己指導的警匪電影《堅如磐石》已經制作完成準備送審。年底會還計劃拍攝一部諜戰片《懸崖之上》。在東北雪鄉拍攝,希望拍出真正的冰天雪地,這又是一個新的嘗試,又將是一聲驚雷。

老梁說電影有一期節目中說:張藝謀今天已經

被走上國師的神壇,成也國師,憾也國師,他後面的作品相對於《紅高粱》來說,不再有振聾發聵嗩吶齊發的大動靜,榮譽的光環加身,是幸事也是不幸,我們不能把他拉下來,導演自己也說,不能拍出和黑澤明比肩的作品,是此生遺憾。

但他是導演,14億甲方頂奧斯卡欠他小金人,他是秦人張藝謀,他是中國電影界投向世界的一聲驚雷,是無法被忽略的嗩吶齊鳴。

不會講故事這個老梗,屢試不爽,被形成吐槽慣性的秦人張藝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