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不吃零食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暴飲暴食?因為自制力被用光了

小時候不吃零食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暴飲暴食?因為自制力被用光了

為了不讓孩子吃零食,很多的家長的做法往往都是禁止孩子吃或者切斷源頭,家裡不放一點零食,但結果往往是收效甚微,要麼就是哭鬧打滾,要麼就是揹著父母偷偷地吃。

記得看過一則新聞,說一個19歲的女孩因為小時候被嚴格控制喝碳酸飲料,上大學後沒人約束她,就把碳酸飲料當水喝,結果把牙齒給喝壞了。

小時候不吃零食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暴飲暴食?因為自制力被用光了

所以,孩子的慾望,宜疏不宜堵,如果孩子的慾望長期得不到滿足,一直被壓抑著,一旦有了機會可以釋放,就很容易失去控制,就像新聞裡的文文一樣,小時候越是得不到,長大了離開了父母的管控,有了自我支配的權力,就越是會補償那些失去的東西。

也許有些家長會說:那也不能就由著孩子胡來啊,想吃什麼零食就給她,那孩子天天想吃垃圾食品怎麼辦?而且一味的順從孩子也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啊!

很理解這些家長的想法,培養孩子的自制力確實是需要建立一套規則,讓孩子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行為,但是自制力也是會被消耗的,我們應該把它用在培養孩子的優勢上,挖掘出孩子的個人潛力。


1、自制力是如何被消耗的?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包括自己說:“我的忍耐是有限的!”沒錯,自制力就像肌肉的力量一樣是有上限的。

就像禁止孩子吃零食一樣,越是禁止越是吃,孩子也許可以在你面前忍著不吃,但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或者有誘惑的地方,他就會吃個不停,因為在你面前忍耐的時候已經用完了相當大的自制力了。

就像總聽到一些朋友在我面前抱怨“運動減肥,越減越肥”,因為他們可以堅持經常去游泳,去跑步,也能堅持一段時間距離,但是卻無法控制運動後的飲食——飯量更大了,這是因為運動後體力消耗太大嗎?不完全是,因為在一些不需要什麼體力的任務上,人們的自制力也可能被消耗。

總之自制力就像肌肉一樣,用得太多,也會疲勞,所以要集中自制力放在最要緊的事情上。

小時候不吃零食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暴飲暴食?因為自制力被用光了

2、如何讓孩子減少“自制力”的消耗?

首先我們要知道哪些主要因素會消耗孩子的自制力。

一般來說,主要有4個方面:1、抑制衝動 2、做決策 3、壓抑情緒 4、面對壓力。

孩子的大腦中負責自制力區域還處於發展之中,他們努力過好在學校的每一天,要上課外班、運動、做家務、做家庭作業,他們也有很多決定要做,比如決定和哪一個小朋友玩等等,也要承受壓力,比如被同伴誤解或者被老師批評等、同時也要控制衝動,比如上課的時候忍住不能說話之類的,所有的這些日常活動會讓自制力在一日將盡時下降很多。

所以,我們應該幫助孩子合理的安排好一天,讓孩子做到張弛有度,合理的使用自己的自制力。

以下3個小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度過一天。


  • “積極放空”

放空,冥想這類活動可以讓人放鬆,比如讀書、做手工、散步、跑步或者戶外活動,聽音樂或者創作音樂,或者抱抱家裡的寵物,這些小活動可以很好的治癒孩子的緊張和焦慮。


  • 跟孩子談心

他在學校裡是怎麼過的,他該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他喜歡什麼,他當下最開心和最難受的是什麼,都可以和孩子談談。

研究人員發現,壓制情感會消耗能量,讓我們無力控制自己,當我們壓制積極的情感時,也會發生自制力消耗的情況。

所以,我們和孩子需要知道如何體會和表達各種感情,作為父母,我們也並不需要裝作很開心,忽略自己真實的感受,我們要運用自制力,積極地處理情感和孩子的不當行為,指出孩子的哪些行為讓自己感覺沮喪和失望:

“我很失望,你竟然跟朋友發了半個小時信息卻沒有寫化學作業。”

當然,除了表達這些,你也可以運用自制力,打開優勢開關,讓孩子知道它可以發揮哪些優勢來讓結果變得更好:

“我知道化學不是你最喜歡的學科,但是你很有條理,而且能夠堅持。不如我們制訂一個計劃來幫你完成任務,等到休息時間你再給朋友發信息,你說好不好?”


  • 養成習慣

研究表明,在兩週內改變一個習慣,可以提高我們的自制力水平,或者你把所有要做的事情從你的大腦中提出,變成一個清單,原來需要記住的所有代辦事項的自制力就得以解放,可以被用在別的地方。

所以,習慣是節省精力的好辦法。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提高自制力水平的有效方法:用兩週的時間提醒自己保持良好的坐姿。每次出現坐得鬆垮的衝動時,你都要戰勝它,坐正或站直。

你每成功一次,你的自制力肌肉就會得到鍛鍊。這習慣本身可能微不足道,但關鍵在於,改變習慣真的可以強化自制力,即使是對這種相對直接的改變。

你可以選取一些簡單的小習慣先讓孩子嘗試,比如矯正姿勢,或者是打破在說長句子時說“嗯”的習慣,或是其他難以根除的小習慣,幫助他做出改變。

小時候不吃零食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暴飲暴食?因為自制力被用光了



3、不要期待孩子有了自制力就走上了人生巔峰

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讓不少父母興奮,因為那些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最終得到的不光是加倍的好吃的,而且是之後人生各方面的優秀表現——比如學習成績更加優秀,做事更有計劃性,和同學間的相處也更加融洽。

小時候不吃零食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暴飲暴食?因為自制力被用光了

於是很多家長也開始把自制力作為孩子成功的必備條件,從孩子出生起就開始有意識的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和自控力,希望將來孩子能夠變得成功,變得優秀,以致於變成了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神秘力量一樣。

在孩子做事情想要放棄或者停下的時候,還逼迫孩子靠意念,靠意志堅持下去,就像弗洛伊德所認為的一種自我控制的能量一樣,被描繪成了一種只可言會不可言說的感念。

但後來的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自制力和肌肉的力量之間的相似之處。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Gailliot等教授就發現人體血液中的葡萄糖在自制力上就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自我控制的行為會導致人體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減少,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人們的自制力是有限的。在完成第二個任務前喝了含葡萄糖的檸檬汁的被試比喝了不含葡萄糖的檸檬汁的被試表現得更好。

所以,自制力是一種力量,但它不能幫我們搬開絆腳石;自制力能幫我們記住知識,卻不能告訴我們如何思考;自制力讓我們的對他人表現更加得體,卻不能阻止他人對自己的冒犯。

那麼自制力的力量究竟在哪裡呢?

就像Walter Mischel所說,自制力不能操控世界,但卻可以改變我們對待世界的方式。

所以,自制力可以讓孩子表現的更好,但無法成為孩子必須成功的保證。

以上。



爸媽黑板報:一個專注寫孩子教育的黑板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