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焦慮是什麼?80%家長都在用自己的焦慮毀掉孩子


在這個全民焦慮的時代,每個人似乎都得為點什麼而發愁。一句

“我太難了”,尤其特別適用於家有學童的父母們。

育兒焦慮是什麼?80%家長都在用自己的焦慮毀掉孩子

我曾經以為這種焦慮應該是隻屬於部分家有“頑童”的家長們的憂愁,可是現在放眼望去,育兒的焦慮卻是普遍蔓延的,無論家裡有個怎樣的孩子。

學習好的孩子,家長為他太愛宅、近視眼而焦慮;學習差的孩子,家長為他太貪玩,不上進而焦慮;

個子高的孩子,家長會為他總站在隊尾、坐在後排而焦慮;個子矮的孩子,家長為他身體發育慢、不如同齡孩子高而焦慮;

愛運動的孩子,家長就因為其好動、不能靜心而焦慮;運動能力差的孩子,家長就會因為其身體素質弱、協調性差而焦慮;

育兒焦慮是什麼?80%家長都在用自己的焦慮毀掉孩子

寫字好的,因為寫不快而發愁,寫得快的卻因字潦草而憂心;

學校功課門門優秀的,擔心他變成“書呆子”;能歌善舞、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又要為其學得雜而不精憂愁……

哎呀呀,恐怕全天下最難取悅的就是父母的心了吧。

家長們日常見面,互相聊孩子的時候,都是各自貶低自家孩子,然後互相誇獎對方孩子。

這不是什麼“虛偽”的社交之詞,而是真誠的、恨自家的鐵不成鋼的“批鬥”。

育兒焦慮是什麼?80%家長都在用自己的焦慮毀掉孩子

仔細看看我的身邊竟沒有一個父母是真誠地、坦然地對自己的孩子滿意的。

而是恰恰相反,孩子的優點都是別人眼裡的,自己眼裡只有各種不足,各種缺陷,彷彿自己生養的是一個殘缺不全的“殘障人士。”

一、家長的焦慮是盲目無知的攀比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類家長,他們對自己的事情可以馬馬虎虎隨波逐流,可是一旦涉及孩子的事,就一定是“高標準、嚴要求”,馬上變得鬥志滿懷,英勇無畏。

在孩子身上體現自己的求勝欲和好勝心是這類家長的常態,他們內心獨白是:“我雖然做不到,但是我的孩子得做到,這就跟我做到是一樣的。”

正應了網上那個笑話所講:“老鳥自己不爭氣,就生個小鳥,逼著他為自己出人頭地。”

這些家長的孩子是用作與他人攀比的籌碼,是壓倒對方、更勝一籌的選手,是光宗耀祖,讓父母揚眉吐氣的工具。

育兒焦慮是什麼?80%家長都在用自己的焦慮毀掉孩子

其實,這些家長並不知道真正優秀的標準在哪裡,但是他們有個打不倒的信念,那就是,“至少得比認識的孩子要好 “一點點””

新聞裡一個不知道、不認識的孩子得了狀元,不會讓他焦慮,但是如果和認識的孩子站在一起,自家孩子略高一點可以,略低就不行。

考完試之後,自家孩子比同事的孩子分數高一點點可以,低半分就不行;自家孩子參加的興趣班比親戚家的孩子多一個可以,少一個就不行。

這類家長的焦慮來源於時刻對認識的“那誰家”的孩子取得怎樣的成績保持警惕,時刻擔憂自家孩子又被“那誰家”的孩子略壓一籌。

他們自己是不服輸,不能輸,也輸不起,但是自己不努力,不奮起,不出頭,卻還把要勝的決心,贏的結果,強加在自己孩子身上。

育兒焦慮是什麼?80%家長都在用自己的焦慮毀掉孩子

孩子做到了,他們歡天喜地,感謝祖宗榮光顯靈;孩子做不到,他們就會自我懷疑,信心崩塌,滿腹哀怨,而承擔他們這些負面壓力的只有可憐的孩子。

二、家長的焦慮是青出於藍的求勝心

跟上面的家長不同,還有一類家長本身就是強中之手,或是某領域專家,或是某層級高管,或是某公司老闆,或是某行業翹楚。

這類家長在生活中一直是普通人羨慕、敬仰的對象,他們也安心於來自身邊人的膜拜,因為他們確實能力超群,水平不凡。

他們養育孩子的終極目標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讓自己優秀的基因傳承下去,強者的形象傳遞給下一代,進而使自己家庭的社會地位向前邁一步,家族的社會層級能向上提一格。

育兒焦慮是什麼?80%家長都在用自己的焦慮毀掉孩子

總之,他們要保持自身優越的同時,也要求下一代保持同樣進步的節奏,而且最好是比自己更進一步。

在這類精英家長們看來,自己所走過的成才、成功之路完全可以並且應該複製到自家孩子身上,最好能及時發現某個“快速通道”,以確保自家孩子扶搖直上九萬里。

所以,精明的他們,蒐集各類比賽、考試的信息,研究國內名校、國外“藤校”的錄取途徑和要求,參加各類教育論壇、經驗分享。

這一切都是為了給自家孩子找到一條直通成功的大道,並帶領孩子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按說,這樣的強者應該跟焦慮不太沾邊吧。他們卻說,“那是養娃之前!”

養娃之後,他們發現了這世界上最容易失控,最難用各種KPI做系統分析的事物就是自家孩子。

育兒焦慮是什麼?80%家長都在用自己的焦慮毀掉孩子

這些精英們,沒被跨國大項目整倒,沒被公司重組而弄垮,沒被職業生涯的迭代而淘汰,卻經常為家裡的 “熊孩子”焦慮得夜不能寐而懷疑人生。

他們的焦慮源自於孩子總是做不到自己所想,源自於孩子總是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源自於孩子不是按照安排設計好的程序向前進

精英爹媽們忍不住慨嘆的是:“怎麼養個孩子這麼難?!你說他怎麼就一點不像我呢?!我當年都是如何如何……”

三、家長的焦慮是難以滿足的完美心

接下來要談的這類家長,我們有時候覺得他們是自尋煩惱。

這類家長往往擁有一個在某方面或某些方面都特別突出,表現優異的孩子,足以讓眾人誇讚並羨慕。

然而,他們自己的口頭禪卻是:“不行,不行,我們在某某方面還差得遠呢

。”

我有一個朋友,孩子愛學習,好讀書,而且性格沉穩,有耐力,有韌性,就這些特點足以站在同齡人的前列了吧。

育兒焦慮是什麼?80%家長都在用自己的焦慮毀掉孩子

而且事實是,這孩子學習成績好,英語非常棒,鋼琴已經是演奏級別了。在多少人眼裡看來,這個孩子簡直就是“神童”的代言。

可是,這麼出類拔萃的孩子,在她親媽嘴裡卻是:“不會收拾自己的東西,舞蹈動作不協調,樂高只會簡單拼插,畫畫也僅限於塗鴉”。

我忍不住問朋友:“那你理想中的她是怎麼樣的呢?”

朋友振振有詞:“女孩子嘛,首先得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吧。然後呢,總是要多學幾樣技能的。所謂技不壓身,將來才能在各方面激烈的競爭中博出位呀。

我女兒雖然學習好,可是學習好的孩子一大把,沒什麼特別的。鋼琴彈得是不錯,可是要沒有專門的場合和專門的樂器,這項技能也不顯山露水。

所以,還是要會一些能即興發揮的技能。比如,繪畫,隨時就能來一個肖像素描或者速寫,讓人眼前一亮。

育兒焦慮是什麼?80%家長都在用自己的焦慮毀掉孩子

還有舞蹈,即興來一段有板有眼的舞蹈那多麼令人深刻。還有,我想讓她把樂高學好,那也是為了鍛鍊她邏輯思維,將來不論男生女生都是要一樣拼的。”

沒錯,她說得都沒錯,都很有道理。孩子在她眼裡是個沒有底的技能容器,萬年牢的學習機器。

這樣的家長也是一心為了孩子好,而令他們焦慮的是自己孩子還不夠好,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而且是他們的孩子越是優秀,他們就越盼著孩子更優秀。

所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他們把奧運 “更高、更快、更強” 的精神發揮到了養育孩子上。

因為,他們不甘心自家優秀的孩子被淹沒,害怕孩子的未來乏善可陳,所以他們希望孩子方方面面都好,最好是無可挑剔,無懈可擊。

四、家長的焦慮是信息過載的慌亂心

當前是知識爆炸,信息洶湧的時代,各類媒體展開“吸睛大戰”的時候,家長們的注意力也有無所適從的時候。

因為大家都想成為合格的家長,同時,我們這一代家長自視要摒棄上一代只管溫飽的原生態育兒觀念,我們自視是願意為孩子而學習的家長。

而媒體也深諳此道,所以各種育兒觀念、育兒理論一股腦地砸向家長們,各種育兒之道,親子指南讓家長頓覺自己空前的匱乏,隨之而來的就是瘋狂地學習。

育兒焦慮是什麼?80%家長都在用自己的焦慮毀掉孩子

家長們學習起育兒知識那是真的不遺餘力。有人曾開玩笑地說:“要是當年高考能拿出現在學習育兒知識一半的努力勁兒,沒準兒能考進清華北大呢。”

學習育兒知識的過程中,家長們也經歷了過山車式的體驗。

剛開始學了一些的時候,恍然大悟,抱著“原來如此”的想法,馬上在親子關係上進行實踐。

有些收效的時候,心裡暗暗自喜:“感謝自己是個學習型的家長,孩子多有福氣呀。”

然而,隨著孩子的成長,發現原來育兒這條路上到處是“坑”,而自己學習的那些知識杯水車薪,幾乎發揮不上作用,甚至在實踐的時候有適得其反的效果。

“唉?怎麼跟書上說的不一樣呀?”;

“我已經跟孩子和善而堅定了,他怎麼還不關電視呢?”;

“孩子打了別的小朋友,我這個時候還要鼓勵他嗎?這難道不是縱容他做惡嗎?”

一時間,各種焦慮裹挾下來,是不是沒有學到精髓,是不是自己對育兒有什麼誤解,甚至忍不住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做了個“假”的學習。

於是,這份焦慮把一部分家長打回原形,而把另一部分家長引上繼續求學的道路。

繼續學習一段時間之後,家長們會發現眾多理論自成一派,各種觀點眾說紛紜,在諸多學說面前,不知如何是好。

育兒焦慮是什麼?80%家長都在用自己的焦慮毀掉孩子

這一輪來襲的焦慮是不知所措,不知道該聽誰的。家長們沒有收到越學習心裡越踏實的效果,反而越學習越慌亂了。

有些乾脆拋卻書本,拋開理論,頹喪中認命般地走回老路;有的則忍不住開始“自罪”,哀嘆是因為自己太差所以教育不好孩子。但無論怎樣,焦慮都始終伴隨著家長們。

以上種種焦慮其實只為一個目的,那就是隻有養育一個優秀的孩子才能證明自己是成功的、合格的家長。

而且這個看似嘔心瀝血的目的背後是一份深深的虛榮心,是一顆有著強烈控制慾的心。

家長們想牢牢控制住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意願成長,從而讓孩子為家長自己的人生創造巔峰。

他們潛意識裡,將孩子的人生與自己的人生強行綁定在一起,從此,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這也是長久以來,中國家庭觀,家長觀的延續。古代,孩子是傳宗接代的工具,是光耀門楣的工具。

育兒焦慮是什麼?80%家長都在用自己的焦慮毀掉孩子

如今,也未曾有多少改觀。我們的家長,從未將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看待,也未曾想過有一天自己會退出孩子的生命。

我們一廂情願,滿腔熱情地參與孩子人生的每一個角落,卻從未曾問過孩子的意願,因為,傳統的子女觀是順從父母的意願才是大孝之本。

然而,每一個當父母的人都曾經是少年

回想當年的自己,在父母意願的夾持下,那個少年有過怎樣的掙扎?有過怎樣的抗爭?為何這些都隨著自己變成了父母就被遺忘了呢?

我們不想承認,孩子畢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會長大,也會越來越有自己的思想。

而且我們不敢面對,這世界上沒有人能絕對控制另一個人的思想,這一事實。

育兒焦慮是什麼?80%家長都在用自己的焦慮毀掉孩子

因此,一旦孩子出現了與家長設想不同的情況,這對於家長而言就意味著失控,而失控就必然帶來焦慮。

家長的心是如此矛盾,既希望能和孩子有一個輕鬆、親密的親子關係,又不願意放下控制孩子一切的心。

哪裡有控制,必然就會有反抗,甚至失控。父母只有明白這個道理,才能既放孩子一馬,也放自己一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