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朝開始的本溪湖太子河上百年老鐵橋,是本溪歷史鐵的見證


本溪太子河鐵橋:圖片顯示清國本溪湖太子河鐵橋,此橋為安奉線上重要橋樑,此橋於1910年開工,1912年6月竣工通車,清國宣統皇帝於1912年2月宣佈退位詔書。此照片貌似還有沒有竣工,由此推斷,應為1912年2前的照片,於開工修建的次年1911年左右拍攝。

本溪湖太子河鐵橋,此照片左右下角似有多個工人在忙碌,還有許多木材,或許用作修橋用的枕木,也似沒有竣工照片,再從照片的色彩等方面推斷,應該與第一張照片時間相差無多。 日俄戰爭期間,日本帝國主義於1904-1905年間強行在我國修築安東(今丹東)奉天(今瀋陽)軍事窄軌鐵路,嗣後,該路改建成標準軌距鐵路。本溪太子河甲線橋是沈丹線較大的橋樑。於1910年開工,1912年6月竣工通車。

本溪湖太子河鐵橋,照片中在小船的對面,河灘上似有兩頭牛、河邊還有一個木筏停靠。此照片顯示橋樑已經竣工。 全橋共20孔,全長552.12米。上部結構為10孔(第1孔及第12-20孔)19.08米上承鋼板梁和10孔(第2-11孔)33.12米下承鋼桁梁。


本溪湖太子河鐵橋太遠望平頂山:鐵橋上有一臺火車正冒著煙向東墳方向行駛,在太子河的南岸一線,出現了些許民房。

本溪湖太子河鐵橋:此照片似為冬季拍攝,太子河南岸,現在的北地附近,出現了許多民房,相對增多。

本溪湖太子河鐵橋:此照片應該是站在原二電廠後側山樑上,拍攝的太子河鐵橋及河沿附近。拍攝時間不詳。

安奉線上的橋頭附近的大橋,與本溪湖太子河鐵橋一樣,承擔了安奉線上的重要運輸任務。

1960年8月3日夜,本溪及太子河流域普降暴雨,至8月4日,太子河鐵橋被沖毀。

1960年8月大水後,太子河甲、乙鐵路橋受水災情況。

1960年8月大水,本溪太子河乙線橋隨即被沖毀,沖走6孔鋼板梁,4個橋墩被沖斷。兩岸橋頭路基沖掉一萬多立方米。

沈丹、本田線鐵路橋樑示意圖。

本溪湖太子河上1980年通車的特大橋、乙線橋、甲線橋、東墳大橋、原二電廠位置關係示意圖。

2015年的本溪太子河甲線橋。現灰1960年被大水沖毀後重新修復後的大橋。

2015年的本溪太子河乙線橋。現灰1960年被大水沖毀後重新修復後的大橋。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上,感謝原創作者!如有侵權即刪!

2019年10月5日在東芬大橋上拍攝太子河甲線橋。

2019年10月5日在東芬大橋上拍攝太子河甲線橋及原二電廠冷卻塔,由此可判斷二者位置關係。

2019年10月5日在本溪河沿拍攝的太子河甲線橋。

2019年10月5日在本溪河沿拍攝的太子河甲線橋南橋頭。

2019年10月5日傍晚,在本溪河沿拍攝的太子河甲線橋、太子河水、遠望平頂山、彎月。

2019年10月5日傍晚,在本溪河沿拍攝的晚霞中的太子河甲線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