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人最後的底線不是鴛鴦鍋,是涮毛肚

1

前幾天才在朋友圈感嘆沒有追過綜藝,跟我們年輕的同事有代溝,結果回家就被上了一課。

電視里正在播《嚮往的生活》,沒頭沒尾地剛好看到吃火鍋的場景,看得人眼饞。煮的那火鍋用的是巴奴的底料,一個沒忍住,關了電視帶家人直奔巴奴吃毛肚火鍋了。

吃在重慶 | 重慶人最後的底線不是鴛鴦鍋,是涮毛肚

同款火鍋底料,我家裡有,但是真正想吃的時候還是願意直接去一趟,畢竟吃火鍋味道佔七成,氛圍佔三成,但是更主要的原因其實是——巴奴的毛肚才是他家真正的金字招牌

巴奴在北京的店從去年開業到現在,生意一直火爆,很多客人都是奔著吃毛肚專程來的。

吃在重慶 | 重慶人最後的底線不是鴛鴦鍋,是涮毛肚

△巴奴的毛肚看著就讓人流口水

2

毛肚火鍋不僅是餐飲業的萬年青,也是長盛不衰的選題,我們公司有個編輯是重慶人,隔三差五就想吃,吃完了就想寫,不僅吃完了想寫,看別人吃毛肚火鍋吃得香,他也想寫。最近因為天熱,此情況有所收斂。

吃在重慶 | 重慶人最後的底線不是鴛鴦鍋,是涮毛肚

△《極限挑戰》吃火鍋鏡頭

既然有所收斂,就說明他在外地呆的時間太久了,屬於假重慶人範疇。畢竟,我認識的重慶人都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一年四季離不開火鍋的。

在重慶,火鍋店已經超過3萬家,每天都有新的火鍋店冒尖,也有老店倒閉。不必多說,決定一家火鍋店興衰的自然是當地人挑剔的味蕾,它們促成了當地市場的新陳代謝。

吃在重慶 | 重慶人最後的底線不是鴛鴦鍋,是涮毛肚

△在重慶有超過3萬家火鍋店

*21數據新聞實驗室

3

涮火鍋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山家清供》裡的“撥霞供”。

遇雪天,得一兔。無庖人可制。師雲: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銚,候湯響一杯後。各分以箸,令自夾入湯擺熟,啖之乃隨意各以汁供。
吃在重慶 | 重慶人最後的底線不是鴛鴦鍋,是涮毛肚

△宋代的“撥霞供”被看作是火鍋的雛形

裡面寫到用兔肉切薄片涮熟蘸醬吃的傳統,和今天全國的火鍋幾乎一個路數。從那之後,關於火鍋的記載就很少了,斷代是不至於的,只是大家從來都沒把涮火鍋當作一個正經吃法。

現在很多地方性的小吃、烹飪方式都源於匱乏時期的博大,也都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樣的食物從食材上來看往往是“自產自銷”,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近長江嘉陵江就吃這些碼頭邊的食物,比如毛肚火鍋。

吃在重慶 | 重慶人最後的底線不是鴛鴦鍋,是涮毛肚

△20世紀初的重慶朝天門碼頭都是挑擔經商的販夫走卒

其實重慶人吃毛肚火鍋的歷史並不悠久,不過也就一百多年的樣子。一百年前的毛肚火鍋長什麼樣,描繪得最詳細的是李劼人:

自貢、犍、樂之水牛內臟如何吃法,不得知,而吃水牛之毛肚火鍋,則發源於重慶對岸之江北。最初是一般挑擔零賣販子將水牛內臟買得,洗淨煮一煮,而後將肝子肚子切成小塊,於擔頭置泥爐一具,爐上置分格的大洋鐵盆一隻,盆內翻煎倒滾煮著一種又辣又麻又鹹的滷汁。
吃在重慶 | 重慶人最後的底線不是鴛鴦鍋,是涮毛肚

在湖廣填四川的階段,包括後來的陝西移民,加上陪都歷史,曾經有大批迴民遷往重慶。回民在碼頭邊宰殺牛肉之後下水統統不要,這些腥味較重的毛肚、牛肝便宜賣給碼頭邊的居民,用重麻重辣的佐料烹煮之後的牛下水不僅充飢抵寒,還能祛除身上的溼氣。久而久之這些下腳料也變得受用起來。

吃在重慶 | 重慶人最後的底線不是鴛鴦鍋,是涮毛肚

△1910年的重慶朝天門碼頭

毛肚火鍋真正從碼頭走向繁華街區是1932年左右,那年重慶的商場街才有了第一家“毛肚火鍋專門店”,用的鍋不是九宮格,是涮羊肉的那種赤銅小鍋。

至於底料,也不像現在的重慶火鍋這樣多香料、放醪糟,用的是最簡單的牛骨湯、固體牛油、豆瓣醬、辣椒、花椒、鹽,還有一味造醬油用的“豆母子”,這東西不單是在重慶的火鍋館裡用,偶爾在涼粉攤上能看見,豆香味比醬油更濃。


吃在重慶 | 重慶人最後的底線不是鴛鴦鍋,是涮毛肚

△這種叫“豆母子”的食材和日本納豆有異曲同工之妙

4

每次去重慶,我的重慶朋友也都不是毛肚火鍋的原教旨主義者,點什麼菜都能隨心所欲,這點很爽。其實本來重慶火鍋就是沒有原教旨的,車輻先生的《川菜雜談》裡寫:

家常味的重慶毛肚火鍋,也有加進泡菜水,平添家常風味,把本來厚味,再塗上一層濃郁色彩。

他還寫當年有老饕用加了蔥薑蒜的生雞蛋作為蘸料,這種吃法和日本的壽喜鍋非常接近。倒是現在,重慶滿大街的火鍋店在鍋底蘸料上都顯得千篇一律,不夠有趣了。

吃在重慶 | 重慶人最後的底線不是鴛鴦鍋,是涮毛肚


吃在重慶 | 重慶人最後的底線不是鴛鴦鍋,是涮毛肚

△如今在重慶最常見的兩種蘸料是用蒜蓉和香油做的“溼油碟”和用辣椒粉、五香粉做的“幹油碟”

在過去,重慶火鍋還沒有火遍全國的時候,說“重慶火鍋”沒人知道,叫“毛肚火鍋”大家都能明白。顧名思義,萬般皆下品,唯有毛肚高。

毛肚火鍋是重慶火鍋裡當之無愧的頭牌,其它所有配菜都是“弱水三千”,唯有毛肚,是那“一瓢”。

在重慶,沒有一盤毛肚的火鍋根本算不得一頓合格的火鍋;在重慶,客人看見一碟毛肚端上餐桌,心也就穩了。比起其它菜品,毛肚更適合在滾沸的紅油鍋底中打頭陣,涮著涮著,百般花樣紛至沓來。

吃在重慶 | 重慶人最後的底線不是鴛鴦鍋,是涮毛肚

重慶人有多喜歡吃毛肚,據他們自己介紹:還好牛有四個胃,不然都不夠重慶人吃。

這話算是對了一半,牛的確有四個胃,但是能拿來做毛肚的就只是第三個胃而已。剩下的幾個胃拿來做金錢肚、爆肚、炒肚絲,各有妙用,反正不是用來做毛肚火鍋的。


吃在重慶 | 重慶人最後的底線不是鴛鴦鍋,是涮毛肚

△牛的瓣胃天生就是為毛肚火鍋而生

在發制毛肚的工序裡,最傳統的方法是用鹼水發制,這樣的毛肚又稱為水發毛肚,原理是用工業燒鹼、雙氧水、福爾馬林之類的溶液破壞毛肚的表面膜。這種毛肚很白,口感也勁道、脆嫩,但是手段相當粗暴,吃了不健康。

現在重慶當地一些講究的火鍋店和巴奴的做法一致,用生物酶發制技術適當分解毛肚中的膠原蛋白與彈性蛋白,增加毛肚的彈性與脆嫩口感,不粗暴,吃著也放心。

吃在重慶 | 重慶人最後的底線不是鴛鴦鍋,是涮毛肚

△用生物酶發制之後的毛肚不僅脆嫩還更健康

在涮毛肚的時候,重慶人教我的訣竅是“七上八下”,輾轉騰挪七八次就熟了,但是他們自己從來不數數,至於什麼時候熟,全憑眼力,就在那微微起卷的那一剎那,一秒鐘都不能多煮。他們甚至有一種執念——寧願吃生,不能吃老。

吃在重慶 | 重慶人最後的底線不是鴛鴦鍋,是涮毛肚

毛肚一定要在最脆嫩的時候入口,蘸的是蒜泥香油碟,趁燙下箸,入口,呼出一口白氣,這是當地人對牛的最後一分尊重。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