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橋韻,詩意鎮江!

古城鎮江,

運河由北向南穿越城區、

向東經丹徒至諫壁,

全長16700米。

古城桥韵,诗意镇江!

資料圖:王呈 攝

運河上名橋首推丁卯橋

“流水城南路不遙,

行吟三里到溪橋”,

溪橋就是丁卯橋。

古城桥韵,诗意镇江!

東晉時期為運糧出京口,於此建埭,丁卯日成,遂建橋,名丁卯橋,距今1600餘年。唐代監察御史許渾曾築別墅於丁卯橋旁。許渾為當時著名詩人,著有詩集《丁卯集》。

丁卯橋建築系民族特色的單孔石拱橋,清代乾隆、道光年間曾兩次修繕。1980年因拓寬河道,於橋旁重建公路新橋,保存丁卯橋部分建築。

古運河上現存的第二座歷史名橋虎踞橋

古城桥韵,诗意镇江!

虎踞橋原為磚石橋,明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改建後,更名泰運橋。清咸豐九年重修,因清朝改虎踞門為南門,橋亦改名南門橋。建國後重修橋面,改為水泥結構,但橋體仍舊為原單孔石拱,保持明代建築風格。

架設在關河上的橋樑

古城桥韵,诗意镇江!

除了運河外,古城鎮江還曾有過一條關河。關河從北固山西的甘露港,經北水關入城。大致流經釣魚巷,穿過連接倉巷道署街的太平橋;折轉向東穿過四牌樓附近的綠水橋;沿萬古路南側,流過青苔寺前(青苔寺兩棵大白果樹在老十三中、現少年宮內)流經月華山西麓再轉折向東南,沿第一樓街、中街之間,穿過今中山路五條街的網巾橋;再沿著梳兒巷、流經夢溪園門前;穿過今正東路的範公橋;沿酒海街至南水

關注入運河。架設在關河上的橋樑曾經有:太平橋(連接倉巷道署街)、綠水橋(今四牌樓附近)、千秋橋(老塑料二廠前)、網巾橋(今五條街)、範公橋(又名清風橋,位於正東路南側、酒海街路口)。

近百年來由於長江港灣淤沙擴展,

主航道北移,碼頭東遷,

江灘淤塞,致使關河逐段淤塞,

垃圾逐年填埋,失去河道之形。

1929年省府遷鎮江後,決定“完全平廢”,

於是這些橋樑也相應消失。

唐詩、宋詞中都有對鎮江古橋的韻唱

古城桥韵,诗意镇江!

資料圖:王呈 攝

《夜歸丁卯橋村舍》

唐 許渾

月涼風靜夜,歸客泊巖前。

橋響犬遙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低水檻,紅葉半江船。

《讀許渾詩集》

宋 陸游

裴相功名冠四朝,許渾身世落漁樵。

若論風月江山主,丁卯橋應勝午橋。

《南徐好·甕城》

宋 仲殊

南徐好,鼓角亂雲中。金地浮山星兩點,鐵城橫鎖甕三重。開國舊誇雄。春過後,佳氣蕩晴空。綠水畫橋沽酒市,清江晚渡落花風。千古夕陽紅。

詩人讚頌了古城,又專題韻唱了綠水橋。

《南徐好·淥水橋》

宋 仲殊

南徐好,橋下綠波平。畫柱千年嘗有鶴,垂楊三月未聞鶯。行樂過清明。南北岸,花市管絃聲。邀客上樓雙榼酒,艤舟清波兩街燈。直上月亭亭。

淥水橋即綠水橋,月亭亭即月華山上的亭子。

還有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青苔寺裡無馬跡,綠水橋邊多酒樓”。這些詞句將橋周邊秀麗風景、繁華商埠、關河燈光,寫得有聲有色,如畫如歌。

千秋橋是架設在月華山下、關河之上的拱形橋。山中有樓名“萬歲”,河上有橋叫“千秋”,仲殊在《京口》詩中有名句:“萬歲樓邊誰唱月,千秋橋上自吹簫”。清代毛奇齡《鎮江城下作》:“萬歲樓前雲乍合,千秋橋下水爭流”。

範公橋,坐落在今正東路、江蘇大學夢溪校區對面,這是唯一一座以人名命名的橋樑。範公即范仲淹,他在鎮江做官雖只有一年之多,為官清廉。

鎮江的橋,

從歷史一直連通到今天,

見證了道路的延伸,

古城的發展。

細數一下,這樣全市跨河的橋樑有近40座

古城桥韵,诗意镇江!

新華社資料圖

目前跨越古運河的橋樑有平政橋、京口閘橋、迎江橋、老西門橋、新西門橋、中山橋、珍珠橋、解放橋、虎踞橋、南水橋、塔山橋、楓林灣橋、明月橋、溪亭橋、金澗橋、丁卯橋、焦山路(苗家灣)橋、谷陽路橋、經十二路橋、楚橋、丹徒老橋、丹徒閘橋、長崗的兩座橋等。

另外還有運糧河上重建的金山橋、新河橋,改造的江南橋,新建的塔影湖橋、躍進橋;濱水路上、虹橋河上的:聽江橋、滄浪橋、虹橋,象山橋、禹山橋、老宗澤橋;還有周家河橋、團結河橋、長山灌渠橋樑等。另外,芙蓉橋、許仙情緣橋;鶴隱鶴溪橋、北固灣數百米長的觀景木棧橋及南山景區的數十座橋樑並未列入其中。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