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7條路曾被冠以拗口的洋文名字,歷經百年滄桑,改為中文名


1840年鴉片戰爭後,英國迫使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至此,中國領土主權不再完整。上海港於1843年11月17日被迫對外開放,上海租借淪為洋人的天下,上海馬路被堂而皇之地冠之以拗口的洋文名字,歷經百年滄桑。上海馬路的七子之歌,是一首從洋路名改回中文路名的迴歸之歌

湖南路位於法租界的湖南路修築於1918年到1921年,原名為朱邇典路,以英國駐華公使朱邇典爵士命名。1943年汪精衛政權接收上海法租界時改名湖南路,上海交響樂團——這個擁有135年曆史的“遠東第一樂團”就設於此處。

曾以一位意大利國王的名字——愛麥虞限路,如今叫紹興路,是一條安靜的小路,近年來常被稱為最文藝的馬路。大片的梧桐樹和兩側幽靜的法式西班牙式的小樓共同見證了歷史的變遷。

為紀念法國著名音樂家Massener,1914年修築的這條路被命名為Rue Massenet ——馬斯南路,後改名為思南路。周邊包括法國公園,南有天主教聖伯多祿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和廣慈醫院等著名標誌。

皋蘭路原名高乃依路,為1914年法租界公董局修築,以法國詩人高乃依命名。1943年汪精衛政權接收上海法租界時改名文安路。1946年改名皋蘭路。

東平路曾以1880年法國駐滬總領事賈爾業愛命名為Route Francis Garnier,1943年以山東東平改名東平路。東平路是上海著名的“情侶路”,東平路9號是蔣介石的“愛廬”,同時,上海京劇院、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均設於此處。

興業路原以法公董局總工程師名命名望志路(Rue Wantz),民國32年以廣西省興業改為今名。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坐落於此處。具有上海歷史文化風貌,中西融合的都市旅遊景點——新天地位於興業路上。

原以法公董局秘書名命名的雷上達路(Route Legendre),於民國32年以江西興國改今名。舊上海最後一任市長趙祖康的寓所坐落於興國路324號。上海傳奇歷史完美展現的見證者——興國賓館在興國路78號。興國路,見證了一代人的興國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