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殳的背影

學太極,上漾太極!點擊右上角處“關注”,關注我們!

吳殳的背影

作者 | 馬文國

我常常和弟子們講,吳殳在中國的武術史上絕對是一個超級牛逼的大師,不僅是因為他的文武雙全,而是他傲然的個性,他在孤獨中對於武藝品位的堅守,不肯迎合時流與庸俗,而在他的時代,肯定有許多比他強出很多的大師,但都已然淹沒於歷史的洪流之中,唯有他作為一位卓然不群的武藝家依舊被後世所敬仰而追隨。

吳殳的背影

在他的生命時空裡,冷落和寂然始終相伴,甚至有抑鬱和憤然,但這些都未動搖他對武藝的一片痴心,尤其是槍和刀這兩樣武藝,而對槍法研究和表述可謂是千古一人。老先生每每談到吳殳,總是充滿了敬意,他說要不是吳殳,中國古代的槍法就失傳了,在戰場扎死了那麼多人就白紮了,幸虧有吳殳,把這些好的技術和理念都給留下來了,讓我們能夠通過他的文字和智慧傳承古代的武藝尤其是槍法。

顯然,他並非一位只會高談闊論或紙上談兵的“嘴把式”,而是有著嚴謹的師承和系統的訓練,也是下了一番苦功夫,在槍法和刀法上他能夠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獨立的思考與研究,不囿於一家一派,而是高瞻遠矚,窮經皓首,藝綜多家,吸收每一家的長處,這在當時甚至今天都是一種對待武藝非凡的態度與境界,也可以說是戚繼光“集各家拳法兼而習之”武學思想的沿襲。

吳殳的背影

我個人以為,“集各家拳法兼而習之”是一種可貴的武學精神,是一種開放包容的氣度與胸襟,在當時是對各家拳法優劣的一種對比,取各家之長,才能做好最終的“上下週全,無有不勝”。

而在當代,我們更需要有如此的氣度,即放眼世界,吸收世界各家武技的長處,諸如拳擊、跆拳道、泰拳、空手道、柔術、菲律賓短棍、劍道、歐式大劍、擊劍等不同武技的優點,來補充和驗證中國傳統武術的元素,使之能夠融入世界武道的洪流之中,在保持個性的前提下,互通有無,相互啟發和印證,這才是一種“融通兼備”的武學精神。

吳殳的背影

之所以說吳殳是孤獨的,是因為吳殳不但是一位精於槍法的“槍師”,而同時又是一位擅長刀法的“刀師”,他的孤然與喟嘆可謂是空前絕後,“蓋以餘之槍破餘之刀,而深見其甘苦者”。

他對槍法之“戳革”和“行著”的表述入裡獨到,對槍法之“虛實”和“閃賺”、“顛提”有著宏深的體悟,但面對“倭刀”的流行和威力,他又有一份深沉的憂思。

一方面他嚮往和懷念那“戰陣稱猛”的“陌刀”,又感嘆“今倭國單刀,中華間有得其法者,而終不及倭人之精”,故而他在師父石敬巖傳授的基礎上,系統研習了程衝斗的刀法,指出了程氏刀法的“疏”,特別是在對陣長槍的較量中。

吳殳的背影

吳殳雖然沒有像程衝鬥那樣具有少林學藝的經歷,更沒有程在刀法上“得倭之真傳”的獨到優勢,但並不影響他對刀法的認知。

在“刀破槍”的艱難探索中,吳殳表現出了過人的智慧,從起初的“刀無破槍之理”和“短無破長之理”到隨後的一系列論述,特別是漁陽老人對他的啟發,讓他豁然洞開,找到了“刀破槍”和“短破長”的秘訣,也就是兩個字——“斫”和“削”,最終的結果是“粘”,在苗刀裡就是一個刀法——“砍斷槍”。

吳殳的背影

從這一點上,我覺得程衝斗的表述比較直截了當,而且是在“謹遵倭法”的基礎上融會中國刀法,試圖展現中國武藝的特色,而吳殳就比較豐富而立體,或是因為在學養和閱歷上吳殳比他的這位前輩要高一些。

甚至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在刀法上,戚繼光和程衝鬥是篳路藍縷,而吳殳則是後來居上,才使得我們今天在苗刀內容的選擇上有著如此豐厚的資源。

吳殳的背影

在刀和槍的研習上,吳殳始終是矛盾的,孤獨的。

一方面,“槍桿被斫,不折斷即被粘住”,“刀更進步,必定傷人”,另一方面,在防守技法上,他推崇的“勾革”,似乎看起來比程衝斗的“刀背格鐵器勢”更為細膩生動,而一個“勾”字的妙意則在於“刀尖”,“革”則在於“刀背”,但吳殳作為“槍師”的認知則有一份孤然而無奈的清醒,即“槍得滑去,百變生焉”。

因為程衝鬥和吳殳,或有戚繼光,才最終使得後世的苗刀在內容和氣勢上更為突出,也融入了諸多古典武藝的珍稀技法,例如陰手槍的“帶環槍”,“十八攔刀”的“圈攔”,還有槍刀融為一體的“迎推刺”,甚至有《朝鮮勢法》中的“舉鼎格”和“逆鱗刺”、“坦腹刺”等雙手劍法,有時候在做“左右單擺”的時候,會禁不住想到瘋魔棍的“棍打四門”,在做作上亦有相近之處,要的就是那份感覺和氣勢,手中的傢伙不管是刀還是棍。

吳殳的背影

武藝歷練的是一種心態,一種意志,一種人生,在孤然和寂靜中積澱、綻放,如歲月的冬雪之後必然是燦爛如花。

文末,突然想到了倉央嘉措的“寂靜歡喜”,我等武者,和吳殳等諸前賢的光芒是一場“貼近溫暖”、“萬水千山”的“相遇”與“溫暖”,是一場冥冥星空下的“默然相愛”。

如此,吳殳和他的武藝還有孤獨便“駐紮”在我們的心裡。

吳殳的背影

吳殳是孤獨的,在他的時代,在他身後的時代。

他又不孤獨,因為身後無數仰慕而追隨的目光、身影,把他遠去的背影當做燈塔和黑夜中的啟明星。

萬米高空,赴韓途中,因為要講一場中朝在“壬辰之役”的故事,便想起了吳殳,,想著他的傳奇,便有了雲端裡一段盎然的文字,鋪灑在祥雲千集中。

吳殳的背影

馬文國(1970— )陝西乾縣人,教授,中國武術博士,西安體育學院武術系主任,中國武術協會青年專家委員、陝西省武術協會副主席、傳統武術委員會暨對外交流中心主任。先後師從胡志俊、高西安、張克儉、王靜、邱丕相、馬賢達、張群炎等多位名家和大師,擅長通備武學之翻拳、劈掛、八極、戳腳及長短棍法、單雙手刀劍、陸合槍法,對古典武藝之演練、技擊以及和劍道、泰拳、拳擊、菲律賓魔杖等域外武技之比較有一定研究。多次參加國內外武術賽事和學術會議,發表論文50餘篇。多次受邀出訪美國、新加坡、土耳其等國家講學和傳授通備武學。

本文圖片與文字來源於作者馬文國提供,旨在宣傳推廣太極拳,著作權屬於原作者。如原作者有異議,煩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本文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

往期精彩回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