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要往“窪地”去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許多人意識到,中國經濟不能再走過去依靠投資刺激增長的老路。但是,這並不是不要投資,而是強調不能再搞低水平的投資和重複建設。

固定資產投資具有很強的乘數效應,尤其是基礎設施投資有著很強的帶動性,每增加一筆投資就會帶來大於這筆投資額數倍的社會總需求和國民收入。更重要的是,只有補齊基礎設施領域的短板,才能有效提升中國經濟的“木桶容量”,才能更好地增進民生福祉,才能吸引人才和創新要素集聚,增強創新動力,促進地區轉型,推動經濟增長。

今年以來,廣西圍繞重點物流項目建設、鐵路項目建設、北部灣港口能力建設和陸海主幹線運營,著力破瓶頸、補短板、強弱項,這既能形成更多有效投資,也能補齊基礎設施的短板,夯實經濟增長和未來發展基礎。

當前,我國在基礎設施領域還存在著許多短板,中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東部一些地區在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管網等領域同樣存在“短板”。因此,在穩投資中,須準確理解把握中央精神,在不搞“大水漫灌”和強刺激的同時,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既要保持一定的投資節奏和力度,又要把握好投資的方向和準度,精準聚焦基礎設施的短板領域,聚焦影響民生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和增強發展後勁的領域,擴大有效投資,為促進地區轉型和推動經濟增長蓄積力量。(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林火燦)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