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12座世界標誌性建築

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IM Pei)享年102歲。貝聿銘的非凡事業跨越了七十年,其中包括設計了一些世界上最具標誌性的建築。貝聿銘的工作贏得了許多獎項,包括皇家金質獎章,友邦保險金質獎章,總統自由勳章,帝國獎和1983年普利茲克獎。

傳奇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12座世界標誌性建築

貝聿銘(1979)

貝聿銘的設計以其豐富材料和低調優雅著稱,其建築範圍從辦公大樓到藝術博物館再到民間建築,其獨特風格隨時間而演變。從波士頓的約翰·肯尼迪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到卡塔爾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這位建築師展現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能力,可以應對數十年來的各種設計簡介和背景。

以下項目集合是貝聿銘最負盛名的設計作品之一。加入我們,因為我們認識到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傳奇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12座世界標誌性建築

加拿大蒙特利爾市維爾瑪麗廣場(1962)

維爾瑪麗廣場(Place Ville Marie)是貝聿銘(IM Pei)與亨利·科布(Henry N. Cobb)合作完成的第一批竣工建築之一,並改變了蒙特利爾的天際線。竣工時,它是美國以外地球上第三高的摩天大樓。它仍然是國際風格的大膽示例,並鞏固了貝先生和他公司作為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倡導者的地位。


傳奇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12座世界標誌性建築

臺灣台中市盧斯紀念教堂(1963)

呂氏紀念教堂是貝聿銘最醒目的建築之一,於1963年完工,是東海大學的中心地標。最初設計為多平面木結構,但由於地震的原因,結構系統發生了變化。取而代之的是,鋼筋混凝土梁的優雅格子被用於支撐建築物的每個弧形平面,從而賦予教堂獨特的標誌性形式。


傳奇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12座世界標誌性建築

科羅拉多州博爾德的Mesa實驗室(國家大氣研究中心)(1967)

Mesa實驗室融合了現代派和白話風格,這是貝聿銘(IM Pei)熱愛的一個例子,它以Anasazi風格的建築和使用的灌木錘混凝土(該地區常見的材料)而聞名。貝聿銘基於該設計以梅薩維德令人難以置信的懸崖住宅為基礎,他說,他希望研究中心看上去“好像是從山上雕刻出來的。”該建築在1967年開放時被評為年度實驗室。


傳奇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12座世界標誌性建築

達拉斯達拉斯市政廳(1977)

貝聿銘(IM Pei)在達拉斯市政廳中使用倒置稜鏡是該建築程序要求的直接結果,公共區域和公民服務所需的空間比上面的政府辦公室少得多。貝聿銘設計的這座建築是這座城市的市民中心。他說:“在市政廳裡,它必須傳達人們的形象,而這必須代表達拉斯的人民。”


傳奇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12座世界標誌性建築

東樓,國家美術館,華盛頓特區,(1978)

貝聿銘除了在華盛頓特區的國家美術館外,還與約翰·羅素·波普(John Russell Pope)的原始新古典主義建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暖色調的石材立面和宏偉的比例感旨在向這幢老建築致敬,但貝聿銘避開了裝飾和挑剔的窗飾,為這座歷史悠久的建築形成了真正的現代風格。


傳奇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12座世界標誌性建築

約翰·肯尼迪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波士頓(1979)

在約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被暗殺的悲劇發生之後,總統圖書館需要一項強有力的建築聲明,該聲明應適當地向美國最受歡迎的一位領導人致敬。貝聿銘設計了它,它由混凝土和玻璃組成,並以醒目的形式成為了波士頓的即時標誌。貝聿銘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佣金”。


傳奇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12座世界標誌性建築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1989)

貝聿銘(IM Pei)的中國銀行大廈(Bank of China Tower)被認為是香港最具標誌性的摩天大樓之一,是一座令人驚歎的非對稱建築,位於城市天際線的中心。這座高70層的高塔錨定了香港龐大的商業區,並象徵著中國人民的野心和對英國殖民地的善意。該設計是用反射玻璃覆蓋的多面稜鏡,其靈感來自竹子植物的生長模式。


傳奇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12座世界標誌性建築

羅浮宮金字塔,盧浮宮,法國巴黎(1993)

經過近25年的生存,作為盧浮宮大門的玻璃和鋼金字塔是貝聿銘(IM Pei)的開創性作品之一。這不僅是一種實用的設計,它可以減輕畫廊的擁擠程度,並可以擴大博物館的收藏範圍,而且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項目已成為博物館和巴黎市的代名詞。水晶結構與博物館的法國文藝復興時期風格完美並置,與著名的吉薩金字塔的比例相稱。金字塔高22米(72英尺),側面傾斜30米(98英尺),無聲地吸引著遊客參觀這座歷史悠久的博物館。


傳奇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12座世界標誌性建築

搖滾樂名人堂,俄亥俄州克利夫蘭(1995)

在1995年開業後的第二天,赫伯特·穆尚(Herbert Muschamp)寫道,搖滾名人堂的特徵是“從六層塔樓的中間懸垂出來的優美幾何形狀”,形成了“金屬和玻璃的旋轉式幻影” Muschamp從本質上將建築等同於貓王Elvis Presley的風格和優勢,認為15萬平方英尺的設計具有其不可或缺的功能:擁有一座致力於保護美國岩石歷史並賦予其能量的博物館。貝聿銘對這座具有開創性的建築的願景是,在165英尺高的塔樓後面擺放一個四面體玻璃帳篷,該帳篷連接到在伊利湖上方伸出的劇院空間。內部包括一個高聳的,充滿陽光的中庭和55,000平方英尺的地下博物館空間。


傳奇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12座世界標誌性建築

日本滋賀市美穗美術館(1997)

日本紡織女繼承人小山美穗子(Mihoko Koyama)委託貝聿銘(IM Pei)設計了這座令人難以置信的博物館,該博物館坐落在丘陵和森林之中。貝聿銘將該項目稱為他的“香格里拉”,其中包含了小山美穗子的亞洲和西方古董的私人收藏。該建築的三分之一是地下設計,並用岩石雕刻而成。屋頂的內部具有大型玻璃和鋼製桁架,而設施的牆壁和地板則覆蓋著米色石灰石,類似於巴黎的盧浮宮。


傳奇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12座世界標誌性建築

卡塔爾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2008)

376,740平方英尺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位於多哈的濱海路沿岸,創建了自己的私人島嶼建築,致力於收集和保存伊斯蘭藝術。這座幾何結構的建築以奇異的階梯式結構從海中升起,具有一個高聳的圓頂中庭。該博物館由米色石灰石,花崗岩和不鏽鋼建造,包括一幢五層樓的主體建築和一座兩層樓的教育設施。博物館的北立面設有玻璃幕牆,可欣賞多哈海灣和西灣地區的廣闊景緻。


傳奇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12座世界標誌性建築

澳門科學中心(與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合作),澳門(2009)

貝聿銘(IM Pei)佔地23,000平方米(248,000平方英尺)的澳門科學中心是一座閃閃發光的鋁質文化教育設施,位於香港對面的澳門海岸。2009年竣工後,其非對稱圓錐形立即成為澳門的象徵。其獨特的設計包括一個閃閃發光的螺旋樓梯,高聳的中庭和一個150個座位的天文館。博物館設有互動展覽館,會議設施和教育空間。


個人簡介:

貝聿銘(Ieoh Ming Pei,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男,出生於廣東廣州,祖籍江蘇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後,美籍華人建築師。

貝聿銘於20世紀30年代赴美,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學。美國建築界宣佈1979年為“貝聿銘年”,曾獲得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1986年裡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等,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蘇州博物館新館等。

END

(更多精彩可公眾號關注“豬豬建材網”)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