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地翻新,重新耕種,來年才有收穫

把地翻新,重新耕種,來年才有收穫

商業洞察 丨作者 / 劉潤 整理 / 蕉皮

橋水基金創始人雷·達里奧(Ray Dalio)在前段時間提醒甚至警告大家,今天像極了1929年代開始的經濟大蕭條。

橋水基金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對沖基金之一,管理資金規模超過1600億美元。

在2008年的金融漩渦中,雷·達里奧成功預測危機,帶領橋水安然躲過那場災難。而他本人所寫的《原則》和《債務危機》等書,風靡全球。

而90年前的“今天”,華爾街股市突然暴跌,隨後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工人失業,危機席捲資本主義世界……在這個特殊的時間點,他的聲音,不論多麼“聳人聽聞”,都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因為這也和我們高度相關。

過去40年,我們GDP平均增速8.5%左右。但是今年一季度增速為6.4%,二季度增速為6.2%,三季度增速大約為6.0%。有人預測,不久之後將會“破6”。

企業疾呼,冬天來了。

但是回頭看看發達國家的GDP增速,德國、日本、美國的增速在1%-2%左右,有時甚至已經不增長了,但依然存在和誕生著許多優秀企業。

要轉變。從思維到行動,都要轉變。過去,我們太粗放,未來要精細。

這個冬天,“熬”是熬不過去的。


1

什麼叫粗放?

其實就是賺錢太容易。經濟繁榮,一切都好,經濟下行,摔死一片。

仔細想想,過去很多企業的成功,都不是真正依靠產品和服務的成功。

儘管他們都說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好,但是商業模式的本質,還是依靠信息不對稱。

有膽識的人,過去辭職創業,下海經商,從一處地方弄點我知道但你不知道的東西,倒買倒賣就能賺錢。

那個時候,清華北大,都不如膽子大。賣原子彈,比不上賣茶葉蛋的。

但現在信息不對稱,被一點點消除,從討價還價到貨比三家,都是想方設法讓信息更透明。淘寶的出現,更是直接用技術手段解決了這個問題,一個“價格排序”按鈕,讓所有商家現出原形。

消除信息不對稱是未來商業的趨勢,再依靠信息不對稱做生意,最後可能沒有生意可做。

---

以我所在的諮詢行業為例,發現有一些同行慢慢被淘汰。因為他們的商業模式,是“跟隨式商業諮詢”。

什麼意思?

他們調查其他公司是如何成功的,如何失敗的,如何避雷的,然後給你做諮詢,告訴你他調查的結果,以此收高額的諮詢費。

中間商賺差價。

不過現在,這套方法沒用了。

這些成功的企業自己會分享,網上也有相關文章、報告和課程。而真正成功的企業也沒有深奧的秘密。

更重要的是,現在的大環境裡倒下了一批企業,他們發現沒有人可以跟隨了,也不知道怎麼跟隨。

所有的諮詢,來到了改革深水區,戰略無人區,沒有人知道怎麼辦。

人口結構的變化,科技發展的趨勢,中美的貿易局勢……世界瞬息萬變,這些都是無法跟隨的問題。

諮詢業已經被打回原形。未來誰有完整的認知框架,科學的商業體系,深刻理解商業邏輯並做出精確的判斷,才有競爭的機會。

抖機靈,越來越不管用了。

越是寒冬,越要苦練基本功。


2

而在這個冬天,也許有兩種商業模式會越來越明顯。有兩種企業會活得很好。

一種是真正提高效率,拿起“倍率之刀”,狠狠地一刀一刀砍下去,砍掉低效冗餘的中間環節,以此獲得顛覆性的競爭優勢。

比如說賣書這件事情。

假如一本書賣50塊錢,你認為作者拿到手的應該是多少?

30%?20%?

只有10%。還是在有一定談判空間前提下的,10%。最後到手,只有5塊錢。

好吧,中間的45塊錢,都被出版社、印刷廠、書店等中間渠道拿走了。

砍掉這些環節,就是巨大的商業機會。

噹噹網的出現,直指線下書店。統一庫存,而且沒有線下的成本。

Kindle 的出現,直指印刷廠。電子閱讀器直接省下了油墨和紙張。

得到的出現,直指出版社。我在得到寫專欄,日更發送,連出版都不用了。

在“傳遞價值”端提升效率,這是降維打擊。

---

另一種商業模式呢?

是依靠技術創新,用技術優勢建立深深的護城河,讓別人進不來攻不破。

比如華為的5G技術,已經全球領先,在未來的競爭中,搶先半步,甚至一步。

當全世界都開始意識到5G的重要性時,華為的護城河已經深不見底。

而當競爭對手只能在護城河外望洋興嘆,或者憤憤然使點小壞的時候,華為的6G護城河,已經開挖。

如果你也有擁有這樣的技術創新實力,做出別人做不出來的東西,可以大膽提高定倍率,獲得高利潤。

在“創造價值”端提升實力,這是升維突破。

但不管是降維打擊,還是升維突破,都不再是依靠過去粗放的打法,而是依靠精細化、專業化、體系化的實打實本事。


3

所以,這兩種商業模式帶來的結果就是:

在這個時代,所有的東西都值得重做一遍。

做真正的好產品,好服務,把所有的東西,重做一遍。

啊?那我們過去做的不好嗎?很多人會說,我們一直是靠產品和服務取勝的。

你可以試著問問自己:

你是研發團隊規模大,還是銷售團隊人更多?是產品團隊的話語權更大,還是營銷團隊更受重視?各地開分公司,是為了招到最優秀的人才,還是隻為了擴大市場規模?

有些企業家問完自己之後,頭冒冷汗,背脊發涼。

網上流傳著一個段子,一個屠夫對養的豬說:來,咱們好好聊聊。

我想聽聽你的真實想法,你今晚是想被紅燒呢,還是清蒸呢,還是被灌成香腸呢?我為你服務。

豬說:主人,我想不被吃。

屠夫說:跑題了跑題了。我是問你,打算怎麼被吃。回答我,我為你服務,我聽你的。

所以過去我們一直對用戶說,我很用心,我為你好,我掏心掏肺,我以你為中心,但都是想說,“我要吃掉你”,“我要賺錢”。

過去賺錢,實在是太簡單了。

因為太簡單,很多產品和服務其實並不好。哪怕像最簡單的“吃飯”問題,體驗都很差。

---

仔細想想,平時我們是怎麼煮飯的?

假如下班後想吃上可口的晚飯,我們會使用電飯煲的定時功能。“晚上6點到家,煮飯大約需要40分鐘,那就是定時傍晚5點20開始煮。”

可是再仔細想想,不覺得這個設計很“反人類”嗎?

我們居然要用“預計到家時間”,減去“預計煮飯時長”,算出來“幾點開始煮飯”。難道電飯煲自己不會計算嗎,非要我們自己算一遍。

應該定時的,是幾點開始吃,而不是幾點開始煮。

我們一直以為自己把客戶當成了中心,其實並沒有。我們更多時候,只是把他們當成了提款機。

但是現在顧客重新變回了上帝,他們想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再想輕易讓他們“吐錢”,不容易了。

這個冬天,把眼睛從天上,放到對面,凝視消費者。靜下心來,提高能力,提高效率。


最後的話

當盛夏轉入深秋,我們更應付警惕接下來的嚴寒。

對很多人來說,時間不多了,轉型迫在眉睫。

但是還有一些人,充滿自信。危機來了,機會也就來了。

Google的埃裡克 · 施密特曾經說,“正因為經濟危機,所有廣告都會更加追求效果,我們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現在簡單粗暴的攻城掠地,比不上全心全意顧好自家的一畝三分地。

把地翻新,重新耕種,來年才有收穫。

因為這個冬天,“熬”是熬不過去的。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